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磊  代勋  汤家鑫  黄良江  祁岑  杨顺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38-16741
由于光叶珙桐的繁殖特点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光叶珙桐的天然分布面积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濒临灭绝。分析了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光叶珙桐的种群特点,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资料,提出了光叶珙桐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湖北七姊妹山珙桐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为了解珙桐的种群结构和更新情况,作者于2002年8月31日—9月7日在湖北七姊妹山按照海拔梯度,设置了4块样地, 用样方法对珙桐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珙桐的径级结构、高度结构,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并探讨了珙桐的更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珙桐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前期生长不稳定,达到成熟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平衡.珙桐种群缺乏有性繁殖产生的幼树,其更新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云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珙桐的土壤环境。[方法]在云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设3个采样地,研究0~20、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H与物理性质。[结果]该自然保护区珙桐生长地的土壤含水量较高,pH偏酸性,容重、孔隙度等物理特性适宜珙桐生长及繁殖。[结论]为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珙桐种子的自然萌发引种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文久 《农学学报》2016,6(2):92-95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一种濒危的孑遗植物,由于其花形优美,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珙桐种子繁殖或扦插等繁殖方式都非常困难,无论从种质保护还是经济应用的需要,开展珙桐的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珙桐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消毒液升汞的不同浓度和基本培养基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春季的鳞芽及半木质化的带芽枝条效果较好,75%的酒精消毒10 s 及0.1%升汞消毒10 min 基本能达到要求,而基本培养基以WPM培养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构建了珙桐的以芽繁芽技术体系,但组培苗的生根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珙桐的外植体选材及组织快繁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一种濒危的孑遗植物,由于其花形优美,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珙桐种子繁殖或扦插等繁殖方式都非常困难,无论从种质保护还是经济应用的需要,开展珙桐的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珙桐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消毒液升汞的不同浓度和基本培养基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春季的鳞芽及半木质化的带芽枝条效果较好,75%的酒精消毒10 s及0.1%升汞消毒10 min基本能达到要求,而基本培养基以WPM培养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构建了珙桐的以芽繁芽技术体系,但组培苗的生根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云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珙桐的土壤环境。[方法]在云南三江口自然保护区设3个采样地,研究0~20、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 H与物理性质。[结果]该自然保护区珙桐生长地的土壤含水量较高,p H偏酸性,容重、孔隙度等物理特性适宜珙桐生长及繁殖。[结论]为三江口自然保护区珙桐种子的自然萌发引种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珙桐种壳坚硬,透水透气性差,种子休眠期较长,用种子繁殖珙桐幼苗难度较大,故引种繁殖首选还是直接移植小苗进行驯化栽培。珙桐移植到低海拔地区成活的关键是苗木的过夏问题,尤其是高温炎热的夏季,日光强烈直射,易导致幼苗叶片萎蔫,通过遮荫降低温度,加强水分管理,提高湿度,人为创造适合珙桐生长发育的环境,帮助其进行光合作用,以期适应新的环境 。  相似文献   

8.
珙桐繁殖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珙桐种子外壳坚硬,透水透气性差,繁殖困难;该文研究了烘桐育苗和栽培等繁殖过程,提出了有效的人工繁殖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珙桐种胚离体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珙桐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是繁殖很困难,不论是种子繁殖还是营养繁殖都不易成功。为了抢救和保护我国这一特有的珍贵资源,寻求加速育苗的方法,探索了如何有效地利用植物生长调节荆来加速珙桐种子繁殖。以珙桐种胚为材料,设置细胞分裂素(6-BA)、赤霉素(GA)、生长素(IAA)3个因子各5个水平,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结果表明:(1)6-BA对种子解萌起解抑作用;(2)IAA对完成种子形态后熟有作用;(3)GA对解除种子生理后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相邻格子法,研究了四川省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编制了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种群存活曲线,并用4个生存函数进行种群的生存分析:运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负二项参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珙桐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珙桐种群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都近似于倒金字塔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有衰退的趋势:其更新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珙桐种群有前期生长不稳定,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其存活曲线属于DeevevⅢ曲线;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集群分布,从幼苗到大树,其集群程度减弱:基株种群和分株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下其聚集强度有所变化。珙桐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可能受其繁殖特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社琴  李冰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76-9177
[目的]筛选诱导珙桐茎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建立悬浮细胞系以及大规模繁殖珙桐提供前期技术基础。[方法]采集5年生以下珙桐的嫩枝条幼嫩茎为外植体,环割后接种在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基设25个处理,分别添加浓度为0、0.1、0.2、0.3、0.4 mg/L的NAA,浓度为0、10、20、30、40 mg/L的豆芽汁和浓度为0、5、10、15、20 mg/L的番茄汁。[结果]天然提取物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珙桐茎诱导愈伤组织都有影响,其影响程度是NAA>豆芽汁>番茄汁。改良MS培养基添加30 mg/L豆芽汁+20 mg/L番茄汁+0.4 mg/LNAA是诱导珙桐茎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好,出愈率高达98%。[结论]添加天然提取物可诱导出质量好的珙桐茎愈伤组织,这与豆芽汁和番茄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综述了珙桐的应用现状及其研究意义,探讨了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功能,并提出了珙桐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形式。将珙桐应用在城市园林景观中,能够丰富园林树种及景观内容,具有科普意义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3.
1前言珙桐(Ddvidia involucrata)又名水梨子,鸽子树、鸽子花树,珙桐属,珙桐科(全科仅此一种)。珙桐为落叶乔木,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因而珙桐是世界上我国独有的单属植物,成为了今天植物界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和世界一级保护树种。珙桐花奇美,  相似文献   

14.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植物,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通过观察和测量珙桐叶片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并与阳生性植物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 Thunb)的叶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珙桐叶片相对较大较薄,其角质层明显要薄一些;珙桐叶的栅栏组织相对较薄,海绵组织排列更为疏松;珙桐叶片的气孔密度远小于大叶黄杨叶,这种结构特点使得珙桐更适应阴凉湿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珙桐(Davia involucrata Baill)为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单属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珙桐的种子后熟期长,发芽困难,加之我们对珙桐的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到位,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等因素,使得珙桐濒临被其他阔叶树种替代的危险.保护的一个关键而又基础的环节,就是要加强对珙桐的培育研究和实践.本文对珙桐的生物特性和培育技术作了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珙桐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研究发现珙桐除具2苞片外,还有3个和4个苞片的珙桐,这可能比其已被公认的变种──光叶珙桐更具有分类和研究价值。栽植在郑州的珙桐于1993年春已开花,说明珙桐可以人工栽培,并可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造林事业中。  相似文献   

17.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为我国独有的古老珍稀单属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珙桐的种子后熟期长,发芽困难,加之我们对珙桐的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到位,森林的砍伐破坏及挖掘野生苗栽植等因素,使得珙桐濒临被其他阔叶树种替代的危险。保护的一个关键而又基础的环节,就是要加强对珙桐的培育研究和实践。本文对珙桐的生物特性和培育技术作了粗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珙桐繁殖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珙桐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弄清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于种胚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探讨了种子休眠萌发机理,用人工低温冷冻或GA+6-BA处理,可使层积2年尚未萌发的种子70%左右在半月内迅速萌发出苗,缩短休眠期约1年,经不同处理的扦插试验,5%的插条可生根成苗。  相似文献   

19.
四川小凉山珙桐更新及种群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对四川省小凉山珙桐种群的林内环境、种群分布格局及年龄(径级)结构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林区内珙桐的更新情况及种群稳定性.结果表明:林下环境不适宜导致的幼苗发生率低下是珙桐种群更新不良的关键;一旦幼苗储备建成以后,珙桐种群发育过程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并能在群落中维持较长时期的稳定状态;因此对现有生境的简单保护并不能有效地遏制珙桐种群的衰退进程;不破坏种子库的人为干扰能改善林内小环境,并使珙桐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协助Ⅰ级幼苗储备的建立以及种群的天然更新,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珙桐种群的发育.提出了珙桐濒危的小种群效应机制假说,并指出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人工促进珙桐各局域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将有利于其作为1个物种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有效地保护梵净山珙桐和冷杉,保障梵净山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稳定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提供理论依据,以梵净山典型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和珙桐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种植株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梵净山2种珍稀植物C和P含量的分布规律为冷杉叶冷杉茎珙桐茎珙桐叶,N含量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冷杉叶珙桐茎冷杉茎;C∶N分布规律为珙桐茎冷杉叶冷杉茎珙桐叶,C∶P和N∶P的分布特征为珙桐叶珙桐茎冷杉茎冷杉叶。根据2种珍稀植物的化学计量数比判断,该地区植物更多受氮限制(N∶P14),但有充足的磷。珙桐土壤的N含量与茎的N含量呈正相关性但差异不显著,与叶的N含量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冷杉土壤的N含量与冷杉茎和叶的N含量均呈正相关且差异显著。珙桐土壤的P含量与珙桐茎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极显著;冷杉土壤的P含量与茎的呈正相关且极显著,与叶的P含量呈正相关且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