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综述了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应开展寄主与病原菌的互作机理、发掘抗性品种和抗性基因等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瓜菜》2019,(3):8-12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重要的瓜类经济作物。2015年10月在我国广西武鸣甜瓜主要种植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新的叶斑病。该病原菌疑似通常危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病的多主棒孢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多基因鉴定和致病性试验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菌落中间墨绿色,边缘浅褐色,有明显的生长圈,气生菌丝茂密。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单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微弯曲,具0~13个隔膜,大小为(3.1~6.4)μm×(14.0~138.9)μm。克隆测定该病原菌的4个保守序列ITS1,2、ITS4,5、ACT和TUB2。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回接到甜瓜幼苗,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症状,符合柯赫氏法则,鉴定该病原菌为多主棒孢。该病原菌也可侵染西瓜(Citrullus vulgaris Schrad.)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及离体叶片使其发病。  相似文献   

3.
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红毛丹灰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病原菌为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该菌危害红毛丹为首次报道。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毛丹灰斑病菌在10~35℃下均能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PDA和C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病原菌在pH 3~11都能生长,pH 4~8生长较好,pH6生长最佳。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病原菌的致死温度为60℃10 min。PDA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糖对病原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以木糖、甘露糖、山梨糖和蔗糖最好。PDA培养基中添加2%的不同的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2020年5-7月采集的甘草根腐病植株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甘草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研究了各种培养基、光、pH、温度、碳和氮源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期明确危害新疆甘草生长的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病原菌最适培养条件.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出的96株真菌菌株,在科赫式法则中产生了与田间一致的发病症状,明确了新疆根腐病的病原菌是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其最适培养条件为自然pH的PDA培养基接种,置于25~28℃光暗12 h交替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杧果果实上发现了一种由炭疽病菌引起的杧果红点病,通过菌种分离与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引起杧果红点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病原菌回接后,杧果果皮上出现凸起的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周围有红色或暗红色晕圈,这与田间自然发病果实症状一致;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后,杧果红点病原菌菌落呈圆形,灰色,气生菌丝绒毛状,后期产生桔红色孢子堆;病原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与已有的杧果炭疽菌rDNA-ITS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杧果红点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秀珍菇黄斑病病原菌奈氏西地西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不同药剂在室内的毒力。以秀珍菇黄斑病病原菌奈氏西地西菌为试材,采用生长量法研究了温度、pH、NaCl浓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采用平板抑菌圈法研究了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并测定了14种杀菌剂在室内的毒力。结果显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7.0;在NaCl浓度为1.0%条件下病原菌生长最好,NaCl浓度为9.0%以上则停止生长。54℃为病原菌致死临界线。病原菌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硫酸核糖霉素、土霉素均敏感,其中对土霉素最敏感,对红霉素和庆大霉素不敏感。辛菌胺醋酸盐、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噻霉酮微乳剂、农用链霉素、中生菌素对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中生菌素毒力最强。通过试验明确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了药剂室内毒力,为田间病害发生规律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期在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的生产中发现一种蛛网病病害。为明确蛛网病病害的致病菌,通过感病子实体的组织分离,获得了病原菌菌株JN,经过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  相似文献   

8.
以从杨树发病叶分离到的病原菌为试材,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值、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大茎点属(Macrophomasp.)真菌;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0,适宜培养基为PA培养基与PDA培养基,不同的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度影响不大,适宜病原菌P1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相似文献   

10.
桃树穿孔病有3种即细菌性穿孔病、褐斑穿孔病、粉霉穿孔病,后2种病原菌为真菌。桃树黑星病也称疮痂病,病原菌为真菌。近几年,桃树穿孔病和黑星病日趋严重,给桃树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现将各地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绍丽  吴仁锋  蔡翔 《蔬菜》2020,(12):22-26
综述了近年来在茭白胡麻叶斑病上的病害发生、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农业防治、药剂防治、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等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茭白胡麻叶斑病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未来需要加强茭白胡麻叶斑病病原物种群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于病原菌的浸染机制及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收集、筛选与鉴定茭白抗病种质资源,培育优良的抗性品种;开展茭白胡麻叶斑病抗药性监测及抗性机理研究;筛选新型生态友好的化学农药和低毒、高效的生防菌剂。  相似文献   

12.
对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确定其病原菌为Phomopsis sp..  相似文献   

13.
初步研究了枇杷花腐病在不同发病时期及不同组织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性,结果表明:(1)细菌不是引起花轴维管束变褐的最初病原菌,它是在维管束变褐之后寄生上去,引起花轴表皮腐烂的病原菌。(2)灰葡萄孢菌是在花腐病的中后期腐生上去的,应该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3)引起枇杷花腐病最初发病的病原可能与2种真菌有关,一种是引起灰斑病的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eriobofoliaDesm),另一种是长出粘孢团的真菌(尚待鉴定)。(4)室外接种拟盘多毛孢菌的花穗发生明显花腐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该菌可能是引起枇杷花腐的病原菌之一;而接种粘孢团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它可能不是引起花穗腐烂的关键性致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海南冬瓜种植基地发现的冬瓜新病害病原菌种类,将从澄迈县采集的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培养后观察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害为冬瓜褐斑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鉴定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序列比对结果与多主棒孢同源性为100%,且与不同地区的多主棒孢均属于同一分支,确定病原菌为多主棒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行数字化、标准化、无损伤定量识别植物病害,运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生产中两种常见的黄瓜病害(黄瓜炭疽病和黄瓜褐斑病)进行研究。利用图像的颜色统计特征对来自不同时期的病害样本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采用逐步判别分析,选取显著性较大的特征参量,建立起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分类器模型。结果表明,对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回判率分别达到96.67%、93.33%和100%。测试集中, 黄瓜炭疽病、黄瓜褐斑病和无病区域的正确识别率分别达到83.33%、80.00%和100%,说明利用彩色图像颜色统计特征对植物病害进行识别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平菇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褐斑病给我国平菇生产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菌盖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如果湿度过高,菌盖表面能形成菌脓;如果感染原基或幼菇,会导致子实体畸形或停止发育。从病斑组织分离出病原细菌T3,根据Biolog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结果、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嵌套PCR检测结果进行了综合鉴定,确认该病原细菌为Pseudomonas tolaasii。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法优化姬松茸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红糖和酵母膏浓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姬松茸液体发酵培养基中红糖和酵母膏浓度.结果表明,红糖浓度为20.24g/L、酵母膏浓度为2.055g/L时,菌丝体生物量最高,达2.279g/L;红糖浓度为20.8g/L、酵母膏浓度为2.23g/L时,胞外多糖产量最高,达0.749g/L.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并对作物安全的防治药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选择7种常用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7种药剂对‘余茭4号’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供试7种杀菌剂中,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防效在用药7 d和14 d后达64.0%和55.67%,在7种杀菌剂防效中表现最优,同时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处理的茭白与对照处理在株高上无显著差异,且植株的分蘖数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推荐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为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19.
大樱桃褐斑病病原菌鉴定与田间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防控大樱褐斑病,【方法】采用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单胞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开展了樱桃褐斑病原菌、田间流行学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明确了褐斑病病原菌为核果钉孢菌(Passalora circum-scissa)。田间流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6月下旬或7月初始见褐斑病发生,7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与降雨程度关系密切;7月下旬或8月初检测到褐斑病菌孢子,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孢子释放高峰期。不同大樱桃主栽品种褐斑病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明确了烟台樱桃褐斑病初次防治关键期为6月中旬。【结论】研究结果为有针对性地田间防控大樱桃褐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药防治金叶女贞褐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茵,诱导金叶女贞感病,同时选用10种农药研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百菌清、日本甲基托布津预防效果最好,未发病;爆茵的预防效果较好,发病率为34.21%~35.39%,病斑大小为0.25~0.34 cm;美国多菌灵、成标、代森锰锌、杀毒矾的预防效果较差,发病率58.23%~86.34%,病斑大小为0.32~0.86 cm;可杀得、甲霜灵锰锌、国产多菌灵3种农药的预防效果很差,发病率100%,病斑大小为0.36~1.35 cm.百茵清、美国多茵灵、日本甲基托布津、爆茵、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国产多茵灵的治疗效果很好,未发病;可杀得、成标、杀毒矾的治疗效果次之,4 d的发病率为32.37%~36.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