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今年三秋期间,山东省农机化生产实现了新突破。全省上阵各类农业机械410万台套,机耕率达到97.3%;上阵播种机械32万台,机播小麦5730万亩,机播率达到95%。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到7000台,小麦免耕播种实施面积300万亩,增加168万亩,覆盖率达到5.8%,比上年增长127%;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2.4万台,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宝鸡市保护性耕作实施始于2003年,宝鸡市农机推广站、陇县分别承担省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截至目前,项目技术示范应用已普及到全市18个乡镇85个村,实施面积达27万余亩;全市设立核心试验区50个,面积17.8万亩,技术覆盖面达34.6%,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
2007年,山东省把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使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省有123个县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到132万亩,比去年增长215%。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为农民增收节支5.9亿元。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技术、免耕覆盖播种技术、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等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07年,保护性耕作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投入资金3400多万元,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7万亩,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560万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700万亩,已形成700万吨秸秆饲草加工能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重点禁烧区达到作物种植面积的60%。  相似文献   

5.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情况 2008年,山东省日照市在14个乡镇35个村设立了共计1万亩的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区;2009年,又在21个乡镇建立了57个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示范点。从目前情况看,全市已初步落实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万余亩。  相似文献   

6.
近日,记者从全省农机推广站长会议上获悉, 2007年,全省农机推广将采取“六项行动”,确保全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计划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1.5万台,玉米机收率达到22%,比上年增长6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到3500台,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比上年  相似文献   

7.
2006年以来,山东省茌平县始终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效果。2008年,我县建设1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8万亩,2009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5万亩,玉米机收面积22万亩,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今年三秋期间,各市围绕全省玉米机收面积90万hm^2、机收率达33%,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13.3万hm^2、覆盖率4%以上的目标要求,层层召开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现场会,进行组织动员、确定目标、布置任务、狠抓落实,全省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9.
1 阜新市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 1.1 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情况 阜新市2001年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工作,并始终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共建立42个试验示范点,累计实施面积达9.13万hm2.彰武县、阜蒙县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验收,并分获全省第一名.2001年,阜新市农机研究所建立了高新农机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始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工作.2002年,阜新市正式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工作,全市建立了7个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示范农户1147户,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0.53万hm2,彰武县被列入全国38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试点县.到2005年全市项目区乡镇已达42个,项目村达73个,实施保护性耕作3.38万hm2.到2006年,已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4.80万hm2.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1200万亩保护性耕作小麦,今年又喜获丰收。今年5月下旬以来,省农机技术推广站组织有关农机、农业、统计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对17个市89个县市区377个点实收测产对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平均亩穗数36.95万穗粒数36.64个,亩产466.5kg;较传统耕作对比田亩增36.2kg,增产幅度达8.413%。全省保护性耕作小麦总计增产4.33亿公斤。  相似文献   

11.
从2008中国保护性耕作论坛获悉:农业部从2002年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建设”项目以来,目前,已在北方1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设了173个国家级示范县、328个省级示范县,面积达3062万亩,免耕播种面积约1亿亩,带动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3亿亩。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年增产粮食40~120万t,节省灌溉用水12~18亿m^3,节省用工1.2~3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11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23亿元;减少水土流失3000~6000万t。  相似文献   

12.
屯留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2004年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项目实施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同前,全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达到8万亩,推广辐射面积达10万亩,总面积达到18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通过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秸秆粉碎还田、浅旋、硬茬播种、机械中耕等农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保护了耕地,减少了土壤流失,增强了地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为农民直接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宁夏原州区从2003年开始,被自治区农牧厅确定为省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点;2008年又被农业部确定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续建县,项目在15个村实施。2009年扩大到四乡镇34个行政村,建设冬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面积6万亩。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年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70-3万亩,是全国闻名的优质小麦、玉米产区。2005~2007年实施了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2008年又承担了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截至2008年底,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6.7万亩,辐射带动15.4万亩,累计推广各种保护性耕作机械463台。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护农田、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先进耕作技术。攸县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有耕地面积4.39万hm^2(65.78万亩),丘岗山地17.9万hm^2(269万亩),水面13万hm^2(19.5万亩),农业机械化发展有一定基础。县农机部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2007年全县实施水稻免耕直播近0.53万hm^2(8万亩)、油菜免耕栽植约1.33万hm^2(20万亩),建设温室大棚达2万个,设施种植面积达0.1万hm^2(1.5万亩),实现生产总值达10亿元。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宁阳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把发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五动”战略,取得了显著进展。2008年,全县新增玉米收获机133台,保有量达到254台;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78台,保有量达到87台;规划保护性耕作面积3.72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连片示范点6个、200亩以上连片示范点30个。全县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体做法:一是行政推动,为做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提供领导保障;二是宣传发动,为做好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上下联动,把发展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四是效益驱动,为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典型带动,推动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由于地处长白山脉向内蒙古草原过度带的末端,风沙干旱成为这里制约粮食生产的巨大障碍,保土保水随之构成了大安农业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2020年,作为全省8个保护性耕作技术"整县推进"先行县,大安再次掀起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推进热潮,全年共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1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6.9%...  相似文献   

18.
一、推广现状 山东省茌平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从2005年开始,冯屯镇引进了全县第一台免耕施肥播种机,在冯屯镇菜刘及附近村庄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取得初步成功后,逐年扩大示范面积。2008年全县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8万亩,被评为全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2009年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已达290台。从调研情况看,茌平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具备了加快推广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保护性耕作从2002年开始引进试验,2009年面积发展达610万亩,拥有小麦免耕播种机20279台,在1318个乡镇26144个村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在全省推广迅速,与基层典型的带头作用密不可分。这些典型主要有机手、用户、合作社、建制村和乡镇,他们在保护性耕作发展的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得到青海省各级组织的重视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到2012年底,全省已累计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07万hm2。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进入示范推广阶段,及时总结各地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对促进大面积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