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以下简称枫木林场)4种森林植被(橡胶林、槟榔林、马占相思林、次生林)林下植物进行调查,记录每个样地各种植物株数,再计算物种丰富度S、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然后比较4种森林植被林下植物组成成分和林下植物多样性,旨在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性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3 种不同林龄人工林群落植物组成及其多样性特征,在广东省化州市选取了不同年龄的尾叶桉Eucalyptus robusta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林和混交林各3 个。通过样地调查法,分析其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特征和物种耐阴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样地有维管束植物150 种,分隶58科111属,3 种不同林龄人工林林下植物组成种类差异显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都体现出混交林尾叶桉林湿地松林的趋势。40 年混交林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同一林分不同层次间的物种耐阴性指数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不同林分类型则表现为混交林湿地松林尾叶桉林。由此可知,桉树林物种多样性并不比同是外来树种的湿地松林低,营造人工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也有利于林分向地带性森林群落演替。  相似文献   

3.
珍稀濒危植物海南粗榧保育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粗榧保育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霸王岭的海南粗榧群落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虽然不同样方中的乔木层、灌木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都表现出极显著差异,但同一样方中乔木层和灌木草本层生物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保育群落中的优势种主要有红紫麻(Oreocnide rubescens)、野芭蕉(Musa wilsonii)、药用狗牙花(Ervatamia officinalis)等;保育区内海南粗榧成年和幼体植株生长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4.
运用α和β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热带地区海南中部山区草地、灌丛、次生林和原始林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s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间的物种多样性大小差异;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能较好反映物种分布变化。从草地到原始林阶段,群落α物种多样性呈连续增大趋势。Jac-card和Srenson相异性指数能较好地反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间的物种更替,且呈单峰曲线变化,在灌丛与次生林过渡阶段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东江水源涵养林5 年生8种不同混交组合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规律。对8种 不同混交组合林分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对每种混交组合林下的灌木、藤本、草本层进行植物 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林下植物丰富度指数均不高,Simpson指数与种间相遇机率(PIE) 在数值 上相等,但其与Shannon-Wiener指数间则相差较大;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标的聚类分析看,混交组 合楠木×锥栗、红苞木×枫香、火力楠×红锥、椆木×红锥、格木×海南红豆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较高,而 混交组合红锥×枫香的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南地区阔叶次生林和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发现次生林林下植物123种,分属52科;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102种,分属49科,两者数量上相差不大,相同的有64种。2个生境物种构成不同,次生林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桉树人工林,方差分析显示两者各样方林下植物分布差异显著。2种生境中重要值前10的物种只有3个相同,两者林下植物重要值都集中在前10个物种中,均约占一半。总体上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次生林的相近。  相似文献   

7.
以南亚热带5个年龄系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时空互换的方法对其植物多样性及乔木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演替阶段次生林之间的植物多样性及乔木生物量差异,为次生林的管理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1)共调查植物69种,隶属于39科,55属;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呈波动的不稳定状态,乔、灌、草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乔木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林下灌、草层植物的物种丰富度S呈现前期平稳,中期升高,后期下降的趋势;林下灌、草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规律。(2)通过异速生长方程计算,乔木生物量随演替的进行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状态,演替进行到30 a时,乔木生物量最大(296.91 t·hm~(-2))。(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差异不显著(P0.05),但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J_(sw)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5);乔木层不同组分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阶段群落多样性状况,研究生物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区植被保护、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运用物多样性指数、典范对应分析和次生演替的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以大小兴安岭过渡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设置33个网格样地数据,记录每个样地的物种多度、盖度、频度及土壤环境数据,测定12个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原始阔叶红松林群落经过顺行演替向逆行演替发展,演替趋势为:原始阔叶红松林→天然次生阔叶林→天然次生针叶林→次生裸地;2保存较好的原始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物种最丰富,其次是天然次生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是次生裸地,群落结构简单。3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纬度、土壤含水率、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立地粉单竹林进行了群落调查,分析了不同立地竹林的林冠结构和林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其结果显示,3种不同立地条件粉单竹林林冠特征差异较大,林下植物多样性也存在较大差异,以水边的粉单竹林冠层的林冠开度最小,叶面积指数最大;以山坡的粉单竹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以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带云雾林为研究对象,调查群落物种组成,测定环境因子,分析种——面积和种——多度之间的关系及起测胸径与物种丰富度、多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的关系,探究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云雾林共调查到木本植物9 323株,分属40科、70属、109种。其中优势科为金缕梅科、桃金娘科、山矾科和壳斗科等;优势种为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九节(Psychotria rubra)和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等。热带云雾林种——面积及种——多度之间的关系均呈对数曲线,最小取样面积及最小多度分别为1 000 m2和1 000;物种丰富度、多度、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随起测胸径变化呈"倒J"型曲线;当群落包含95%物种多样性时,最大起测胸径约为3 cm。多度、物种丰富度观测值、bootstrap指数与土壤有效氮及有效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文昌市北部的木麻黄林、桉树林、湿加松林3种主要人工林下植被分布特征,文章对该区3种主要人工林下植被组成、群落覆盖度、群落结构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湿加松纯林林下植物共有23种,隶属11科20属23种;桉树纯林林下植物共有21种,隶属12科20属21种;木麻黄纯林林下植物共13种,隶属8科13属13种。3种林分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湿加松纯林桉树纯林木麻黄纯林。通过对林下植被的调查,探讨植物群落的演替状况,从而为文昌市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红壤低丘马尾松低效林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样地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J)、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比较了低效马尾松林试验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区主要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且各群落的多样性水平相差较小,说明该区各类型群落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人工引进阔叶树加速了群落的演替,增加了各个层次的物种多样性.在低丘红壤马尾松低效林改造及植被恢复中,应大力引进阔叶树种,以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黑龙江省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对3种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进行调查,分析其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特征、相对重要值、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所调查的样地共有107个物种,阔叶混交林调查样地包括33科48属57种,落叶松针阔混交林调查样地包括39科62属75种,红松阔叶林调查样地包括35科51属58种。(2)在相对重要值方面,3种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草本层相对重要值在前3的物种中均包含羊胡子苔草,但是在演替变化过程中,羊胡子苔草的相对重要值在逐渐降低,宽叶苔草的相对重要值在逐渐增高,从单一的建群种,增加为多个建群种。在灌木层,毛榛子的相对重要值一直是居于首位,但是在演替过程中重要值呈下降趋势。在乔木层,不同植物群落各有主要优势树种。(3)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随演替的进行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的正向发展,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变化均呈上升趋势,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乔木层的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随着演替的正向发展,3种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物的物种种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总物种的α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似性指数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异性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林下种植草珊瑚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样方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对福建省大田县梅林国有林场马尾松杉木混交人工林林下种植草珊瑚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林下种植草珊瑚样地和未种植草珊瑚(对照)样地以及草珊瑚不同种植年限样地之间各种指数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①林下种植草珊瑚(栽植1 a、2 a)对灌木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降低了物种多样性;②林下种植草珊瑚使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下降,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上升;③草珊瑚种植1 a与种植2 a后林地物种多样性指数除了丰富度指数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数差异均不显著;④开展林下种植草珊瑚,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云杉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林下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讨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保留木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区;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盖度、显著高于对照区,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重度间伐(<450株/hm2)最为显著(灌木层多样性除外).  相似文献   

17.
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姑婆山天然植被的种群组成和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有植物92种,隶属于48科71属;用重要值指数分析各演替阶段中的优势种群可知各阶段的优势种没有显著的变化(草丛阶段除外),不少种类在2个或3个演替阶段中均为优势种,优势种的更替呈现一定的连续性,体现了群落演替主要表征为优势层及优势种的更替;对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其多样性指数变化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群落>草丛群落。在物种多样性预测演替顺序的基础上,利用演替指数法及演替度法,从群落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优势度及相对频度等多方面来论证各阶段演替的顺序,证明各阶段演替顺序为:草丛阶段—灌丛阶段—常绿阔叶混交林阶段—常绿阔叶林阶段。  相似文献   

18.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植在元谋不同年龄的印楝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内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的植物种类以泛热带分布和全世界分布为主。用Gleason丰富度指数、Simpson和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对调查样地多样性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印楝林盖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说明盖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2)印楝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主要通过林荫,印楝盖度<40%时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而当盖度>40%时,影响明显;(3)印楝林下植物生长好于对照,印楝枯枝落叶对林下植物生长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作为多样性测度指标,对福建省建瓯市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MC)、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马尾松1:1混交林(FM1)、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与马尾松1:1混交林(EM1)、枫香与马尾松1:2混交林(FM2)4种人工林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是灌木层>草本层,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FM1和FM2及MC灌木层大于草本层,而层间层都为0,优势度指数值灌木层是MC>EM1>FM1>FM2,均匀度指数4个样地层间层都是0,除了EM1灌木层小于草本层,其他样地都是灌木层大于草本层。研究结果可为闽北山地马尾松及其混交林分的培育和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人工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演替趋势以及天然更新展开研究,为马尾松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对研究区不同林龄(9 a、18 a、28 a和48 a)和不同林分密度(1 088■2 644株·hm~(-2))的马尾松人工林样地林下植物进行调查,并测量林内透光率,分析了乔木树种的演替趋势和多样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中的主要演替树种为樟树、冬青、杉木、苦楝和短柄枹栎5种。马尾松人工林的主林层与演替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龄级组增加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林内透光率对更新层(P0.01)和演替层(P0.05)的多样性均有显著的影响,在本研究的密度范围内,林分密度与乔木树种的幼树幼苗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更新层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顶级群落为冬青+樟树+短柄枹栎混交林。研究区的人工林总体更新能力偏弱,在天然更新弱的区域可以采取补植阔叶树种幼树等方式来进行人工辅助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