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杰 《山西林业科技》2022,(2):31-33+36
根据陵川县2009年至2019年间的林地变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陵川县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及预测。结果表明,在这10年间,陵川县森林面积平缓增长,年均增长量0.04×104 hm2,年均增长率0.45%,预估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森林面积将分别达到9.63×104 hm2、9.83×104 hm2、10.04×104 hm2;森林总蓄积持续增长,但年均增长量仅为4.04×104 m3,年均增长率仅为1.34%,预估到2025年、2030年、2035年,森林总蓄积将分别达到358.41×104 m3、377.32×104 m3、396.22×104 m3。同时,乔木林优势树种结构合理,但需进一步优化;林龄组结构...  相似文献   

2.
依据呼中林业局1987~2017年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资源质量等方面对呼中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呼中林业局林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2.16万hm2,增幅2.81%;活立木蓄积呈先减少后增加动态,共增加了71.15万m3,增幅1.08%。森林覆盖率95.41%,增加了6.11%。森林质量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6.67 m3/hm2,降低了1.56m3/hm2,降幅1.77%;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9.93m3/hm2,减少了5.05m3/hm2,降幅5.32%。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磐安县森林资源概况及自1983年复县30年来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特点:森林资源迅速发展,森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但也存在着林分结构不合理、树种结构单一、单位面积蓄积量不高、龄组结构比例不协调、森林面积持续增长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优化林分结构,改造低效林、推行定向培育等措施,实现森林资源从量的增长向量与质同步提高转变。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近30年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是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研究内容。使用中国1989-2013年近5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系统分析江西省近30年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江西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林种结构趋于合理,但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森林龄组结构及优势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江西省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51.7m~3/hm~2,针阔比约为7︰3,森林结构低龄化,中幼龄林面积与蓄积比重分别约为90%和80%,其可采森林资源减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起源、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树种类型、龄组、群落结构、健康等级等方面对大凤川林场森林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凤川林场有林地面积占总经营面积的95.8%,活立木蓄积为127560.32 m3,森林面积中96%是天然林,总经营面积的97.4%是自然保护林,混交林在林区占绝对优势,中龄林占比较大,幼龄林和成熟林占比较小,林区森林群落结构51%处于完整状态,森林整体表现健康。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和2014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档案数据资料,从资源数量、结构、质量等3个方面对广东10个省属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年森林经营,省属国有林场林地面积略有减少,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公顷蓄积量达到81.98 m~3/hm~2,公顷生物量达到82.95 t/hm~2,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各林场森林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明显。省属国有林场中,中幼龄林仍占较大比重,成过熟林比重在逐渐增加;森林类别进一步优化,生态公益林面积比重明显增加,树种正在由以针叶林为主的树种结构逐步向以阔叶林为主的树种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7.
根据《福建省松林改造提升行动方案》要求,采用静态模拟法推演松林改造提升行动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的影响。拟实施的松林改造提升行动将采伐森林面积16.00万hm2,森林蓄积量4621.94万m3,分别占全省马尾松面积和蓄积的6.75%和18.51%;占人工商品林面积和蓄积的5.81%和17.75%;占人工马尾松林面积和蓄积的13.51%和48.75%。实施改造提升后的第3~5年,对全省森林覆盖率的影响最大,均为-0.78%。预计采伐的森林蓄积量分别占全省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蓄积的5.80%和6.34%,占改造区域松林蓄积的55.28%。改造后全省马尾松林占乔木林面积比例由35.50%下降至33.11%,净减2.39%。研究区域内松类树种蓄积量占比将由88.61%下降到78.55%,降幅达10.06%。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森林资源发展趋势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海南省1979年森林资源清查及后续4次森林资源复查成果,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森林资源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对第五次(2008年)森林资源复查指标进行预测.通过后验差检验法检验,获得的有林地面积、林分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林分蓄积、林分单位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非等间距GM(1,1)模型的精度都为合格以上,平均相对误差均少于4.00%,而林业用地面积的精度不合格,平均相对误差为2.83%.预测结果为:有林地面积198.60万hm2,平均绝对残差1.91万hm2;活立木总蓄积8031.45万m3,平均绝对残差143.04万m3;森林覆盖率58.57%,平均绝对残差0.56%.预测值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浙江省森林资源发展历史,对1994、1999、2004、2009年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2005-2010年全省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进行了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2005年为起始年,以2005-2010年全省森林资源年度动态监测数据为主要依据,运用二次指数平滑模型对2011-2020年浙江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包括它灌林)、森林蓄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4项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以此为基础,得出未来十年里,全省林地面积将继续减少,森林面积将呈现增长难,增长幅度小的特点,而全省森林蓄积量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都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连平县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结果,对全县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419031 m3,森林覆盖率74.46%;较上期数据年递增3.24%、0.05%。全县林地单位蓄积量为49.05 m3/hm2,较前期的32.25 m3/hm2增长了21.3 m3/hm2,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全省平均值60.57 m3/hm2少了11.52 m3/hm2,森林质量较低。结合分析结果及两期(第三次和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将如何提高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1993-2018年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GM(1,1)模型,对福建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进行拟合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拟合误差均在10%以下,拟合精度较高。使用后验差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精度等级检验,求得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活立木总蓄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后验差检验值分别为0.26、0.09、0.08、0.15、0.10和0.06,均小于0.35,小误差概率均为1,预测精度等级为好,预测结果可以作为福建省林业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未来随着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活立木总蓄积和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都将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同时要避免林地面积的逆转。  相似文献   

12.
以浙江省1989—2014年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的GM(1, 1)模型,对浙江省森林资源主要指标进行拟合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资源主要指标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的拟合误差均在12%以下,拟合精度较高;使用后验差检验方法检验,得到林地面积预测精度等级为合格,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蓄积、林分单位面积蓄和森林覆盖率预测精度等级为好,预测结果可以作为浙江省林业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在未来,随着"森林浙江"建设的深入,浙江省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蓄积、林分单位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覆盖率都将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同时要避免林地面积的逆转。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6年和201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从森林质量和生态状况2个方面对森林质量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乔木林面积蓄积、纯林和混交林单位面积、蓄积变化以及龄组结构、径级结构、郁闭度等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质量逐年提升;对森林健康状况、天然林自然度、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状况得到改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凸显。资源评价认为:滇西北森林资源富集,林分质量较高;植被区系类型复杂独特,科研价值高;区位关键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4.
西藏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本文采用西藏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西藏森林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藏森林分布相对集中,森林储量巨大;林业用地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面积占97%以上;西藏森林目前形成以防护林为主、用材林和特用林为辅的林种格局,呈现薪炭林和经济林亟待发展的局面;无林地以宜林荒山荒地为主,面积占无林地89.84%,火烧迹地、宜林沙荒地面积分别占3.57%、6.59%;立木蓄积组成以森林为主;林分蓄积占立木总蓄积的98.76%。  相似文献   

15.
森林合理年伐量的科学测算是优化森林结构和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贵州省国有浪风关林场为例,采用模拟测算法确定马尾松用材林的合理年伐量,并与传统公式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基于模拟测算法确定30 a为马尾松用材林的最优经理期和轮伐期,合理年伐面积为19.88 hm2,年伐蓄积为4 807.11 m3。2)在未来30 a的模拟经营过程中,龄组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中龄林和近熟林面积占比逐渐减小,幼龄林和成过熟林面积占比逐渐增大,模拟经营后的马尾松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占比可稳定处于42.86%,龄组结构呈理想分布。3)与传统公式法相比,模拟测算法具有更加科学的测算机理、更加灵活的适应能力、更加精准的测算过程和更加客观的测算结果。采用模拟测算法来确定森林合理年伐量,能够为指导森林经营和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许军  许登辉 《绿色科技》2023,(11):172-176+186
基于森林宏观生态环境,采用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对广西大脑山林场森林资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大脑山林场2000、2010和2020年度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估分值分别为69.47、72.83和81.74分,森林资源质量持续提升,由“一般质量”提升到“较高质量”;森林资源质量受森林组织结构(B2,0.541)影响最明显,因子层中的树种有害生物发生率(C9,0.752)、林地蓄积比(C12,0.673)和单位面积蓄积(C1,0.601)权重分值占比较多;区域耕地面积2020与2010年、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72%和15%。2000年林地使用面积,同比2010、2020年分别增长了32.48和33.4 km2。优化林地防护策略,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一体效益,以期为广西森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基于连续清查资料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1983~200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6期数据,从资源数量、结果、质量、地理分布等四方面分析研究广东省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原因。结果表明:全省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分蓄积和林分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中幼林和用材林仍是构成森林资源的主体,但阔叶林逐渐成为优势森林类型,生态林比重明显提高;虽然林地生产力在逐渐提高,但森林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森林资源分布仍呈现北部资源多、南部资源少、东西两翼沿海较平均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使用综合能力蓄水法评估了拱拢坪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林场)水源涵养功能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林场林地面积共3 233.3 hm2,水源涵养总量为336.964 7万m3,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1 042.17 t/hm2。其中,林冠层截留量为124.493 6万m3,枯落物层持水量为9.517 3万m3,土壤层蓄水量为202.953 7万m3。2)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森林类型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率高达81.39%,暖性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两种森林类型的单位面积水源涵养功能最高。3)林场水源涵养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西部区域水源涵养量最高,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区域,且中部区域水源涵养量最低。建议加强森林经营,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当前正面临着森林资源日渐枯竭的严峻局面,据1986年第三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1976至1986的10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85.1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下降8.1%,林分蓄积减少21.5%,用材成过熟林蓄积减少59.49%,森林蓄积消长比为1.96∶1,每年过量消耗1773.3万立米,现实森林面积平均每年以8.51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相当于每两年砍伐一个林业局的森林面积。按现实年伐量计算,到2000年现有成过熟林将会趋近采光.但因各林业局开发年限与森林资源分布的差异,40个林业局将有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规律是检查林业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基础。利用陕西省宁强县2007年和2017年森林资源数据,分析了宁强县森林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2007~2017年,宁强县森林覆盖率从58.5%提高到62.67%,增加了4.17%;林地面积增加3251.7 hm~2,林分蓄积增加1030344 m~3;林分龄组结构仍以中幼龄林为主,森林类别中公益林比例加大,林种结构从以用材林为主转变为以防护林为主。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在宁强县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表明了国家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