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要素配方施肥对梁山慈竹发笋及新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乐山市沐川县钙质紫色土立地条件下,对梁山慈竹开展氮、磷、钾、硅四要素肥料的配方施肥研究,探讨梁山慈竹适宜的施肥配方,为生产上梁山慈竹合理施肥提供依据。采用L_9(3~4)正交设计氮、磷、钾、硅肥料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四种肥料对梁山慈竹竹笋、新竹的肥效排序是硅肥>钾肥,氮肥>磷肥,对梁山慈竹退笋、退笋率的影响效果排序是硅肥>钾肥>磷肥>氮肥。试验处理间梁山慈竹的竹笋、新竹数量差异极显著,退笋数量差异不显著。在钙质紫色土上,梁山慈竹年施肥量的适宜施肥配方为尿素650 g·丛-1+过磷酸钙400 g·丛-1+氯化钾120 g·丛-1+硅钾肥600 g·丛-1。  相似文献   

2.
在闽北开展雷竹施肥试验,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1),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75kg/667m2,处理2),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5t/667m2,处理3),施用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和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处理4),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竹林生长、笋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闽北雷竹经营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对竹林的光合特性、生长量、笋产量和笋营养物质含量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影响;光合特性指标表现最优的是处理3和处理4,竹林生长效果最好的为处理2和处理4,竹笋产量和笋品质表现最优的是处理4和处理3。综合分析认为,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4,即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该施肥处理可有效提升雷竹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及提高竹笋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山地麻竹笋用林采用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施用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分析研究了笋林的出笋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麻竹林竹笋产量、挖笋数量、竹笋个体质量分别为11 451 ~25 440 kg·hm-2、7 840 ~15 360个·hm-2、1.41 ~1.66 kg·个-1;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对竹笋产量和数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竹笋产量和数量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升高;经分析,竹笋产量、数量与施肥关系回归方程拟合良好;麻竹最佳施肥方案为有机肥2 484.8 kg·hm-2,生长调节剂用量为6.006 L·hm-2;竹笋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有机肥2 482.35 kg·hm-2,生长调节剂用量为6 L·hm-2.各处理麻竹施肥收益的变化范围为-5 699.5 ~7 310.2元·hm-2,麻竹施肥对竹林经营收益影响显著,竹林施用有机肥和生长调节剂与竹林收益回归方程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推荐的"3414"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对糙花少穗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钾平衡施肥不仅显著提高糙花少穗竹笋产量,还明显提高单笋质量,平衡施肥处理的笋产量比未施肥的空白区增产26.56%,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增产10.45%、42.11%和28.57%,单笋质量比氮或磷或钾缺素区分别提高4.86%、27.01%和22.74%,不同肥料的增产效果表现为磷肥 > 钾肥 > 氮肥;2)平衡施肥处理能够改善笋品质,其笋粗蛋白含量较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增加66.63%、41.45%、6.33%,笋粗纤维含量较空白区和氮、磷、钾缺素区处理分别降低7.32%和23.63%、12.84%、9.08%;3)肥效模型显示,糙花少穗竹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氮肥150 kg/hm2、磷肥为58 kg/hm2、钾肥为83 kg/hm2,预计出笋产量1 596 kg/hm2,氮、磷、钾肥最佳比例为1:0.4:0.6。  相似文献   

5.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灌溉次数、施肥量和立竹密度对博爱县斑竹笋产量、竹笋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斑竹发笋指标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以施肥量为主导因子,其次是灌溉次数,立竹密度影响最小;不同因素对发笋指标影响程度不一样,施肥量对各指标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灌溉次数对发笋数量影响显著,对鲜笋产量影响不显著,立竹密度影响均不显著;影响发笋数量和鲜笋产量的因素排列顺序为施肥量>灌溉次数>立竹密度;3个因素对提高斑竹笋蛋白质含量和降低灰分含量有促进作用,可提高斑竹笋品质。获得最多发笋数量、鲜笋产量的处理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3 00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提高斑竹竹笋品质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9 000~11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5次/年;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优水平组合为立竹密度5 000~7 000株/hm2、施肥量2 250 kg/hm2、灌溉次数为6次/年。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省勐海县竹类科技园的版纳甜龙竹笋用林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9(34),即施肥、晒塘、覆盖、断顶4种处理,每种处理3个水平。结果表明,施肥可明显提高竹笋总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晒塘、覆盖和断顶都能明显提高提前发笋产量,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施肥、晒塘和覆盖都能提高经济效益,而断顶对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版纳甜龙竹笋早发多发技术措施最优组合为在春节后对竹篼晒塘30天,原表土恢复后,再用砻糠覆盖20cm厚,在10中旬施底肥(农家肥),3月中旬施第一次追肥(尿素+复合肥),6月中旬施第二次追肥(尿素+复合肥),能明显提高其发笋总产量、提前发笋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8.
绿竹笋营养成分及笋期叶养分的施肥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施有机肥、复合肥、无机肥对绿竹笋营养成分及笋期叶片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肥料处理对绿竹笋N、P、K含量、粗蛋白质、粗纤维、蛋白质水解氨基酸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竹笋N和蛋白质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P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以复合肥处理最高 ,K含量、粗纤维、半需氨基酸总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但还原糖、总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不施肥处理明显高于施肥处理。 3种肥料处理对绿竹叶片N、P、K含量的影响在不同发笋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发笋初期N、P、K含量施肥处理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 ,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盛期叶片N、P含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K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末期N含量以有机肥处理最高 ,P含量以不施肥处理最高 ,K含量以无机肥处理最高 ,表现出不同肥料施肥效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鞭侧芽分化、生长规律对于提高竹笋和竹材的产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方法】通过地下挖掘和地上调查的方法对大年毛竹鞭侧芽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鞭侧芽总数552 433个·hm-2,其中萌发芽19 433个·hm-2;未覆盖竹林出土竹笋3 543个·hm-2,成竹1 479株·hm-2;覆盖竹林出土竹笋20 550个·hm-2;75.80%的退笋高度不足30 cm, 85.81%的退笋根系入土不足10 cm, 87.85%的退笋无根或少根,12.15%的退笋根系发达。【结论】毛竹笋芽分化率低并且启动分化时间具有不均一性,覆盖栽培不能显著增加竹鞭侧芽分化数量,根系在笋芽成竹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诱导休眠竹鞭侧芽分化和增加竹笋根系发育的营林措施能显著提高竹林产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经营措施对高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四川、重庆等10个不同环境条件的试验点,高氏甜龙竹的生长状况差异显著,其中在云南省元江县、重庆市武隆区和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生长较好,3年生竹笋年产量分别达到30.03、27.23和26.20 t/hm2,而在云南嵩明县的生长相对较差,笋年产量仅为10.93 t/hm2;经营措施也影响着高氏甜龙竹的生长,采用全面整地,旱季时每月对竹丛进行1次浇水,浇水量为900 kg/丛,造林时施用大量有机肥,出笋高峰期施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500 g/丛),可促进竹林生长,提高笋产量和笋品质。  相似文献   

11.
施肥对筇竹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筇竹(Qiongzhurea tumidinoda)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其笋品质上乘,被誉为“笋中之王”。云南省昭通市是筇竹的自然分布中心,其天然筇竹林面积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由于管理缺失,大部分筇竹林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资源浪费严重。为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高竹笋产量,对低产筇竹林开展了科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能使筇竹发笋时间提前,笋期延长,发笋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笋产量明显提高,肥料以尿素+复合肥+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提高黄甜竹经济效益的施肥模式,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设施用尿素5kg/亩、10kg/亩、复合肥15kg/亩、22.5kg/亩、30kg/亩五个处理,分两次施肥:第1次施肥在出笋前一年11月施孕笋肥,第2次在出笋当年施催笋肥。结果表明:黄甜竹笋产量高,达11229~17263kg/hm2,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明显,达到极显著水平,出笋数量和笋产量依次为施用复合肥30kg/亩尿素10kg/亩复合肥22.5kg/亩尿素5kg/亩复合肥15kg/亩。新竹生长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冬季竹林无覆盖的条件下,采用生产上常用的竹笋专用肥,研究不同施肥量(年施肥量分别为150 kg/667 m2、250 kg/667 m2和350 kg/667 m2)对雷竹笋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和经济收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以年施肥量250 kg/667 m2的综合施肥效果最佳,肥料全年分4次施入,每次施肥量分别占总施肥量的35%、15%、15%和35%。研究建议,目标笋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的丰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240 kg/667 m2;目标笋产量为1 500 kg/667 m2以上的高产竹林,年施肥量可定为360 kg/667 m2。研究结果为笋用竹林精准化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壳竹笋用林施肥效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竹林结构合理、搞好土壤管理的红壳竹笋用林,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竹笋产量,每年1 hm2施尿素450 kg、钙镁磷150 kg、硫酸钾200 kg,并分3次在3、6、9月施用,产笋重量可达16 286 kg.hm-2,且新竹地径较大,最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5.
丽水山地油茶幼林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障油茶Camellia oleifera高产,稳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在丽水市缙云县栗坑村鹿坪农场‘长林40号’油茶良种林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田间试验,比较了3种不同施肥方式(生物有机肥2.5kg·株-1,三元素复合肥0.5kg·株-1,不施肥作为对照)和采用不同时期肥料用量配比试验,对油茶春梢量、落果数和成熟果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增加施肥的情况下,春梢的抽发量、结果数、总采果数、优质果的数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春梢抽发量二次施肥最好;落果数与施肥次数呈反比;6月施用保果肥对果实的增大有明显效果,同时减少了落果,提高了产量;油茶籽产量三次施肥处理最优;各处理间油茶籽产量呈极显著差异,差异为:三次施肥>二次施肥>一次施肥>对照。三次施肥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这对于实现油茶的高产稳产,肥料的节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福建省明溪县胡坊镇胡坊村开展不同施肥处理(尿素、复合肥、过磷酸钙)和不施肥((K)对方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结果 表明:施肥处理的方竹出笋数量是不施肥的3倍以上,其中施用尿素的力竹出笋数最多、出笋分布平稳,但后期退笋率高;施用复合肥的力竹出笋数量次之,出笋盛期的出笋率约70%,退笋数也以盛期为高;施用过磷酸钙的力竹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设置不施肥和施肥量0.1 kg·株-1、0.25 kg·株-1、0.4 kg·株-1等4个不同处理。造林3 a后,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混交林中杉木与木荷的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生长量、保存率、叶绿素含量,促进了光合作用,但不同施肥量影响有差异。杉木最佳的施肥量为0.1 kg·株-1,树高和地径的年平均增长量、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施肥量0.25 kg·株-1是木荷的最佳施肥量,此处理木荷生长情况最优。综合森林培育经营成本,以0.1~0.25 kg·株-1为杉木木荷混交林的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8.
四方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竹种之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不同林分密度对四方竹发笋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四方竹的出笋量,以施有机肥并进行覆盖效果最好,笋产量较对照提高56%;最佳施肥方案为,以见效快的复合肥作为先导肥料保证当年的生产量,而以见效慢但持续性长、能改善土壤温度条件的有机肥作为长效肥保证持续生产。竹林密度是影响发笋的重要因子,试验结果显示,立竹量在2 500株/667 m2时,所发笋个体形态明显减小,笋产量明显降低,建议四方竹适宜的立竹量控制在1 500~2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9.
在大小年明显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竹两用林纯林中,开展不同时间施用黄腐酸钾型豆粕有机肥对毛竹林鞭笋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月1次性施肥的毛竹林鞭笋产量比8月1次性施肥的有显著提高,施肥量相同时,5月1次性施肥与5月、8月2次施肥的毛竹林鞭笋产量也有显著提高。而且对新竹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由此可见,培育毛竹鞭笋高产的最佳施肥时间是在每年的5月,而且1次性施黄腐酸钾型豆粕有机肥的用量应≥1 000kg/hm2·a。  相似文献   

20.
以肥料种类、施肥数量与方法为因子采用正交设计绿竹笋用林施肥措施,结果表明:影响产笋量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为施肥总量〉N、P、K比例〉施肥方法,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为N:P:K为5:2:1,施肥总量1080kg/hm^2,N、P、K比例对个体重影响显著,个体重有随N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