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抖抖病”是近几年河蟹养殖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也是给从业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寻求有效防治药物,不少渔药厂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对病因作了分析、检测,并分别研制成了多种防治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特效药,从而为广大养蟹户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希望。2002年常熟市渔业病害防治中心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抖抖病”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止抖王”、“蟹抖停”1号、2号、“蟹宁”、“蟹病康”、“蟹菌净”等。2.试验方法:选择唐市、沙家浜、任…  相似文献   

2.
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有池塘养殖面积2000多亩,1998年发展河蟹池塘养殖486亩,上审商品蟹22600公斤,亩均产蟹46.5公斤,亩产值7400多元,亩效益3800多元。但有部分养殖户受到河蟹“抖抖病”的馒袭,经济效益不理想,个别养殖户出现了亏损。据统计,全镇“抖抖病”发病面积...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2000,292(3)
中华绒鳌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养殖生产规模在进一步扩大。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的病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其中成蟹养殖期;司的“抖抖病”最为常见,危害严重,同地其它甲壳动物无此病发生。该病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的养殖区,流行时间为4-10月份,水温2-35℃。该病流行时间长,病程较短,通常从发现池塘内养殖河蟹摄食不正常且有1-2只病蟹死亡的几天后,每天死亡数量会迅速增加,7-10天达到高峰c若半个月内不采取措施,则死亡率可高达6O%以上。河蟹“抖抖病”的流行与环境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孙惠存  袁荣干 《内陆水产》2004,29(11):25-25
倪老板是本地最有名的养蟹专业户,10多年来他一直在6.7hm^2的蟹池上奋斗着。几年前。当河蟹抖抖病暴发成灾时。他凭着自己一颗执着的心,潜心钻研,攻克了连水产专家都兴叹的抖抖病简易治疗方法.兴化、江都等地的养蟹户专程驱车来邀请他。有几十万亩的养蟹大户从中受益。不料8月中旬以来。这位土专家养殖的河蟹每天死20~30kg,其间,他也使用了二溴海因等药物,但效果不甚明显,河蟹依然在不断死亡,老倪陷入了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5.
《海洋与渔业》2013,(9):65-65
症状 河蟹“抖抖病”的致病菌为淡水甲壳动物螺原体病原。  相似文献   

6.
一、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养蟹人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但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它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  相似文献   

8.
一、病因分析根据我市技术人员的调查结果,认为导致河蟹“抖抖病”发生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或许单独起作用,或许相互作用,现将几点可能因素综述如下:1.内在因素———种质资源退化,抵抗疾病能力减弱(1)人繁场家为了竞争利润,长时间采用近亲交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因蟹病的流行,严重制约了广大蟹农的养殖积极性,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虽然河蟹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药,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用药已成为必需。然而滥用药物,把药物作为防病、治病的唯一方法是极其危险的。首先,大多数原料药副作用大,毒性强,长期使用,势必会造成药害或不治之症,如抖抖病等;其次,滥用药物也将会产生抗药性;再次,对浮游生物也有杀灭作用,从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给河蟹的健康带来不利。陈旧的“靠天收、药保驾”的概念已被淘汰,新型的健康养殖概念已陡然出世。蟹病的发生,其原因是由病…  相似文献   

10.
一、病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是河蟹的“抖抖病”。发病河蟹步足发生颤抖或整个身体拱起。呈暴发趋势,死亡率很高,可达80%,有的甚至全军覆没。该病流行期4~11月,高峰期7月底~10月初。  相似文献   

11.
呼肠孤病毒引起河蟹颤抖病的人工感染与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5年发现河蟹“颤抖病” (或称“抖抖病” )以来,到 1999年止,全国各河蟹养殖主要省区均发生了颤抖病的报道。刚开始发现颤抖病时,以池塘河蟹精养池发病为多,流行季节在 5~ 10月,高发季节在 6~ 9月,主要危害 2龄蟹;至今,除池塘精养池仍发病外,其它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养殖河蟹也有发病,只是池塘精养池的发病率最高, 1龄蟹发病现象也很严重,流行季节呈明显延长,从 4月到 11月均有发病,高发季节在 5~ 10月,具明显的暴发特征,疫区损失严重。国外对蟹类病毒已有一定研究,但不涉及中华绒螯蟹〖 1、 2、 3、 4、 5〗,国内…  相似文献   

12.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养蟹人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但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它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擅抖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 ,在有些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支柱产业。1995年开始 ,皖、江、浙、沪地区发现了不明病因的中华绒螯蟹擅抖病。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已蔓延到上海、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市 ,几乎覆盖了我国的河蟹主要养殖区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总体上国外对蟹类病害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得多 ,但河蟹的养殖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国内进行 ,有关中华绒螯蟹的病害研究国外没有涉及。因此由于国内大规模养殖而产生的河蟹病害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河蟹病害包括“颤抖病”(又称抖抖病、抖脚病等)在内的研…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特种水产品的偏爱和河蟹高利润的刺激,河蟹养殖在全国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人为过多的调控和干预,使河蟹疾病越来越多,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尤其是令蟹农谈抖色变的“抖抖病”,更是来势迅猛,损失惊人。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推广中认为,只有树立蟹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兼施、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做好“六消毒”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抖抖病”造成的损失。 1 做好蟹种的消毒工作 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体质健壮的蟹种,或多或少都带有各种病源菌。放养未经消毒处理的蟹种,容易把病源体带进池塘,一旦条件合适,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因此,在放养前将蟹种浸洗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或减  相似文献   

15.
宝应县地处里下河地区,水产养殖面积大,截至2001年底,全县河蟹养殖面积已达23万亩,河蟹产量7000万吨,河蟹生产已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然而笔者通过与蟹农的长期接触,发现有几个意识在蟹农中普遍存在,有必要提出来讨论澄清,以免影响河蟹业的健康发展。一、蟹苗放养,以密取胜以前养蟹,稀放天养,根本谈不上蟹病,而如今,肝病、鳃病、抖抖病层出不穷,再加上水产技术部门病害检测手段的落后以及药物研究的滞后,诊治结果总不理想,病害成为制约河蟹苗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在我地,有的生产塘口河蟹回捕率不到10…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 ,河蟹已逐渐成为一个高产出、高效益的新的养殖品种。我省近几年也有许多地区开展了河蟹养殖。河蟹养殖虽然效益可观 ,但风险也很大 ,主要是病害的威胁。随着养蟹业的不断发展 ,病害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掌握河蟹的常见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 ,对于河蟹养殖者显得尤为重要。河蟹疾病归纳起来有病毒病 ,细菌、真菌病 ,由原生动物、蠕虫和甲壳动物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寄生藻类病。另外 ,还有由于水质恶化和管理不当而引起的非寄生性疾病。下面就介绍一下河蟹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 “颤抖病”(又叫“抖抖病”)1 1 该病…  相似文献   

17.
明晶 《科学养鱼》2006,(8):76-76
一、颤抖病河蟹颤抖病又称环爪病、抖抖病,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河蟹的步足颤抖、环爪的疾病。1.流行:自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以来,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苏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烂嘴、烂脖子、烂爪』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目前对我所“烂嘴、烂脖子、烂爪子”病鳖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菌种提纯、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研究,初步得知,该病的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药敏试验确定其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等敏感性较强。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用鳖:原发性病鳖及人工感染用鳖均来自本所,体重150~300克。2.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SS培养基、克氏双糖铁培养基。以上培养基经分装,高压灭菌28小时培养过夜,无菌即可使用(SS培养基除外)。3.菌株:用无菌方法从患…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9月5日,笔者接到江苏省泗洪县临淮镇张老板报告其养殖的河蟹出现"抖抖病"(俗称"环爪病")后,经现场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一、基本情况该养殖户建有一个8亩的标准化露天池塘,每亩投放蟹苗2000只。2013年7月初,该养殖户发现部分蟹开始出现"抖抖病",而且其周边养殖户的蟹也出现了普遍的"抖抖病"发病现象。由于张老板从发病后采用各种药物对该病进行了治疗,但均未见成效,且对该病的病原不清楚,因而果断进行了问  相似文献   

20.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