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肠孤病毒引起河蟹颤抖病的人工感染与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5年发现河蟹“颤抖病” (或称“抖抖病” )以来,到 1999年止,全国各河蟹养殖主要省区均发生了颤抖病的报道。刚开始发现颤抖病时,以池塘河蟹精养池发病为多,流行季节在 5~ 10月,高发季节在 6~ 9月,主要危害 2龄蟹;至今,除池塘精养池仍发病外,其它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养殖河蟹也有发病,只是池塘精养池的发病率最高, 1龄蟹发病现象也很严重,流行季节呈明显延长,从 4月到 11月均有发病,高发季节在 5~ 10月,具明显的暴发特征,疫区损失严重。国外对蟹类病毒已有一定研究,但不涉及中华绒螯蟹〖 1、 2、 3、 4、 5〗,国内…  相似文献   

2.
自1995年首次发现河蟹“抖抖病”以来,到1998年,该病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蔓延,并造成严重损失。该病来势迅猛,危害大,范围广,死亡率高,尤其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精养蟹池最易发生。从仔幼蟹到成蟹都有可能发生此病,尤以仔蟹上岸不下水和8—9月份成蟹大面积死亡两种现象最为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3.
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有池塘养殖面积2000多亩,1998年发展河蟹池塘养殖486亩,上审商品蟹22600公斤,亩均产蟹46.5公斤,亩产值7400多元,亩效益3800多元。但有部分养殖户受到河蟹“抖抖病”的馒袭,经济效益不理想,个别养殖户出现了亏损。据统计,全镇“抖抖病”发病面积...  相似文献   

4.
“抖抖病”是近几年河蟹养殖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也是给从业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寻求有效防治药物,不少渔药厂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攻关,对病因作了分析、检测,并分别研制成了多种防治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特效药,从而为广大养蟹户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希望。2002年常熟市渔业病害防治中心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抖抖病”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材料:“止抖王”、“蟹抖停”1号、2号、“蟹宁”、“蟹病康”、“蟹菌净”等。2.试验方法:选择唐市、沙家浜、任…  相似文献   

5.
河蟹“抖脚”症的病理分析及防治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河蟹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在近年来日臻成熟与完善,形成了天然海水、半人工海水和全人工海水育苗技术模式,相应也有了围网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使河蟹人工养殖产量逐年上升。但是自95年在上海崇明首次发现了具有“胸肢颤抖”症状而死亡的病蟹后,至98年在江、渐、皖、沪,以及辽宁盘锦等河蟹养殖主产区,相继发生严重疾病,各地依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称为“抖脚病”、“抖肢病”、“腹水病”和“仔蟹上岸”等。从幼蟹(5-10g/只)到成蟹(200-2509/只)皆有发生,发病时间自春季到秋季皆有,随着放养密度越高…  相似文献   

6.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7.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养蟹人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但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它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因蟹病的流行,严重制约了广大蟹农的养殖积极性,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虽然河蟹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用药,但随着养殖规模的发展,用药已成为必需。然而滥用药物,把药物作为防病、治病的唯一方法是极其危险的。首先,大多数原料药副作用大,毒性强,长期使用,势必会造成药害或不治之症,如抖抖病等;其次,滥用药物也将会产生抗药性;再次,对浮游生物也有杀灭作用,从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给河蟹的健康带来不利。陈旧的“靠天收、药保驾”的概念已被淘汰,新型的健康养殖概念已陡然出世。蟹病的发生,其原因是由病…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河蟹“抖抖病”是对二龄蟹危害极大的常见病。该病正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养蟹地流行并逐步蔓延。据调查,在流行区发病率为30%~80%,死亡率10%~100%;流行季节4~10月,其中8~9月是流行高峰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不良,病原体以弧菌为主,不排除病毒因素。  相似文献   

10.
前言近年来,河蟹养殖已成为高产、高效益的一个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从97年以来;各河蟹养殖密集区域陆续Q模暴发河蟹“颤抖病”,流行时间长,发病面广,在相当多的养殖区域,其发病率甚至占到60%以上,且有逐年发展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进行了河蟹”颤抖”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初探,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季节及水温通常该病的发病季节为6-9月份,其中高峰期为8月,该病的发病水温范围在22-35t,其中25-28t为发病适宜d温,一般水温下降至20℃以下,则该病的发生率急剧下降Z2流行水域该病的流…  相似文献   

11.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养蟹人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但根据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它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  相似文献   

12.
孙惠存  袁荣干 《内陆水产》2004,29(11):25-25
倪老板是本地最有名的养蟹专业户,10多年来他一直在6.7hm^2的蟹池上奋斗着。几年前。当河蟹抖抖病暴发成灾时。他凭着自己一颗执着的心,潜心钻研,攻克了连水产专家都兴叹的抖抖病简易治疗方法.兴化、江都等地的养蟹户专程驱车来邀请他。有几十万亩的养蟹大户从中受益。不料8月中旬以来。这位土专家养殖的河蟹每天死20~30kg,其间,他也使用了二溴海因等药物,但效果不甚明显,河蟹依然在不断死亡,老倪陷入了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13.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河蟹抖脚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蟹病。自 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后,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 3月至 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 3克的蟹种至 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 90%以上,死亡率在 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损失惨重。因此引…  相似文献   

14.
河蟹“抖抖病”病因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抖抖病”的症状明显,蟹爪颤抖,行动无力,摄食停止,体表干净,鳃部颜色异常。据调查,该病的易发对象是精养池塘中的二龄蟹,流行季节以8—9月为高峰期,防治以生态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擅抖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水产品 ,在有些地区中华绒螯蟹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支柱产业。1995年开始 ,皖、江、浙、沪地区发现了不明病因的中华绒螯蟹擅抖病。1998年据不完全统计已蔓延到上海、福建、江西、辽宁等省市 ,几乎覆盖了我国的河蟹主要养殖区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尽管总体上国外对蟹类病害的研究比国内要领先得多 ,但河蟹的养殖工作主要是集中在国内进行 ,有关中华绒螯蟹的病害研究国外没有涉及。因此由于国内大规模养殖而产生的河蟹病害促进了国内学者对河蟹病害包括“颤抖病”(又称抖抖病、抖脚病等)在内的研…  相似文献   

16.
丛宁  成强 《内陆水产》1999,(11):30-30
河蟹"抖科病"(又名"颤抖病"、"环爪病"等)始见于1994年的池塘成蟹养殖,1995年后迅速蔓延,至1998年已大面积流行。我市该病发生最严重的是宝应县,养蟹池塘SO%以上发病,网围养蟹、稻田养蟹的发病率已分别达30%、10%;江都、邢江和高邮的养蟹水面也有不同程度发病。全市1998年因该病死蟹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今年该病在我市发病时间提前,市病防中』乙、宝应县病防站的门诊部于4月中旬就曾接诊过该病。现将国内对该病研究的现状及相关的防治信息综述如下,供大家参考。l河蟹"抖抖病"的病因1.l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推上海水大及无…  相似文献   

17.
余燕  吴小成 《水产养殖》2010,31(8):44-44
<正>河蟹"抖抖病"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 d。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特种水产品的偏爱和河蟹高利润的刺激,河蟹养殖在全国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人为过多的调控和干预,使河蟹疾病越来越多,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尤其是令蟹农谈抖色变的“抖抖病”,更是来势迅猛,损失惊人。笔者在多年的技术推广中认为,只有树立蟹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兼施、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做好“六消毒”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降低“抖抖病”造成的损失。 1 做好蟹种的消毒工作 生产实践证明,即使是体质健壮的蟹种,或多或少都带有各种病源菌。放养未经消毒处理的蟹种,容易把病源体带进池塘,一旦条件合适,便大量繁殖而引起疾病。因此,在放养前将蟹种浸洗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或减  相似文献   

19.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20.
1998年,江、浙、沪、皖等我国河蟹主产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流行性蟹病。据报道,江苏通州、浙江绍兴及江苏宝应等地蟹病造成的损失都在1000万元以上。8月份,江苏省在通州市召开了“河蟹养殖流行病的防治及河蟹健康生态养殖研讨会”,10月份,安徽省举办鱼病防治研讨会,重点交流河蟹病害流行及防治情况。一些科研部门对蟹病也进行了专门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该流行性压病病原及有效防治方法的报道。众多专家指出,应提倡健康养殖,减少蟹病发生。安徽宣城地区河蟹养殖已有10多年历史,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压病也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