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养禽业的过去与现在   我国是世界上养禽历史最古老的国家。远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我国河南新郑、河北武安等地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的大量鸡骨中,经考古工作者考证已被驯化的家禽。这远远比西方一些学者所谓鸡是公元前 2000年左右在印度驯化后于公元前 1400年才由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说法,提前了四五千年。 1963年我国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京山屈家岭》一书中报道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陶鸡,经放射性碳素分析,时间为公元前 2695± 195~ 2635± 195间的遗物。表明 4500多年前,鸡已在长江流域普遍饲养,否则,不可能被制成工艺品供人…  相似文献   

2.
四川养猪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远古时期,四川境内野猪遍野,1975年巫山大庙遗址出土野猪化石有,野猪上犬齿化石、野猪下犬齿化石,同年巫山大溪乡遗址出土野猪牙齿化石;1921年万县盐井沟出土野猪头骨化石;万源、南充出土野猪骨骼化石;炉霍出土野猪右上颌骨化石。1985~1986年,巫山大庙出土野猪小型、中型、大型类化石,这些化石属新世中、晚期,与今家猪可能有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栽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悠久的蚕桑历史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从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发掘的距今5 600~6 000年前仰韶文化中期的“半个蚕茧”,芮城县西王村遗址出土的距今5 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晚期的陶蚕蛹,闻喜县酒务头商代墓地出土的商代晚期的玉雕蚕形佩饰,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6 000年前仰韶文化早期的石雕蚕蛹和陶制蚕蛹,还有闻喜县上郭遗址出土的5 2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偏早的石雕蚕蛹,绛县横水倗国墓出土的距今3 000年前的丝织物“荒帷”,运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蚕桑图》条屏,运城市盐湖区出土和征集的战国到汉代的茧形壶等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证明了华夏根祖文化之一蚕桑篇的源远流长,中国的蚕桑丝绸在黄河中下游至少起源于6 000年前,较黄帝时代“嫘祖始蚕”要早1 300余年。山西省运城市是探索中原蚕桑文明起源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4.
与专论1鸵鸟蛋壳工艺品的开发1.1彩绘鸵鸟蛋壳工艺品鸵鸟蛋壳质地坚韧、光滑、色泽如象牙,利用彩画技术,将国内外名画绘制到鸵鸟蛋壳面上,创造精美图案。1.2浮雕鸵鸟蛋壳工艺品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雕刻技术在鸵鸟蛋壳曲面上雕绘出精美图案,浮雕工艺品比较精致、细腻,形体逼真、栩栩如生,具有较强的立体效果。1.3镂空鸵鸟蛋壳工艺品镂空作为一种装饰工艺,在建筑、家具、丝织品、镀器、陶瓷等多种领域被频繁使用。镂空系列的鸵鸟蛋壳工艺品是以鸵鸟蛋壳作为艺术载体,充…  相似文献   

5.
兰廷成  赵大川 《猪业科学》2019,36(5):126-128
马家浜文化时期,动物的饲养水平较河姆渡时期已有很大进步。饲养种类上主要也是狗、猪以及可能仍处于半驯养阶段的水牛。就出土遗骨看,猪已是罗家角遗址驯养动物群中最多的一种。据粗略统计,猪遗存达600多件且青年猪和成年猪的的占比在70%~80%之间,老年的低于30%。饲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了家畜体质形态上的改变。罗家角遗址内发现的一件小陶猪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体态上更肥圆(见图1),整体近似蛋形,头部较短,仅占全长的1/4,腹部浑圆下垂,有4个乳钉状矮足,其形象已与现代家猪相似。邱城遗址出土的2只陶猪也是后躯大于前躯,圆滚滚的很像现代家猪了。水牛的饲养业发展得也很快,仅罗家角遗址就发现至少39个个体的标志。单就遗骨(齿)来说,仅次于猪骨(齿)的出土数。这些遗骸以青少年为主,约占64%,品种上属池沼型水牛,功用上可能与河姆渡时期差不多,仍是肉役两用的半驯养水牛。  相似文献   

6.
1远古时代远古时期中国粗饲料利用的发展进程早于其它国家,其发展水平也高于西方国家。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大庙遗址出土的家畜兽骨,和大溪遗址发现稻秆、谷壳等证实,新石器时期,这一地区已饲养马、牛、羊、鸡等六畜,而且已出现原始农业,为饲养牲畜提供了饲料资源,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畜牧业实际上已开始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进入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特别是商代,饲养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对“六畜”作了记载,甲骨文中还有牢、厩等字,即饲养家畜的圈、舍。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卜辞(我国古代最早的…  相似文献   

7.
<正> 一、恢复和发扬历史光荣传统,振兴陕西蚕业我省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据西安半坡村原始母系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残片上细如丝的纹痕及桔状石纺轮、骨针,推想当时先民们已知道采集和利用野蚕茧丝缝制衣物。传说轩辕黄帝时代,嫘祖氏即在教民养蚕。  相似文献   

8.
<正>在农村养猪中,由于饲养管理方式和动物防疫条件不完善,各种疫病容易发生,并且多种病原常混合感染。现就仔猪副伤寒病并发非典型猪瘟的防治体会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向阳镇某屯距镇政府67km,且需走山路1h才能到达,在2012年1月初~3月底,养猪户的15~60日龄仔猪中散发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个别仔猪有神经症状的传染病。不同日龄、不同栏  相似文献   

9.
<正> 我国西起帕米尔,东止岷山,南自喜马拉雅山,北抵阿尔泰山约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牧养着1300万头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8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牦牛是唯一能适应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环境而延续至今的牛种,据卡诺遗址出土的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秋末冬初,天峨县向阳镇燕来村、下老乡纳赖村等地的马属动物发生以咳嗽、流脓性鼻涕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发病率高,传染快,死亡率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等初步诊断为马属动物传染性胸膜肺炎.  相似文献   

11.
远古时期中国利用粗饲料早于其他国家,其发展水平也高于西方国家。从四川省巫山县大溪大庙遗址出土的家畜兽骨和大溪遗址发现稻秆、谷壳等证实,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这一地区已饲养马、牛、羊、鸡等六畜,而且已出现原始农业.为饲养牲畜提供了饲料资源。进入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1年),特别是商代,饲养业有了发展,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已出现了饲料字样。“卜辞”中还有种植草秣,牧牛于“田”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正相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开启了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灿烂丝绸文明。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半个茧壳化石~([1])。这个茧壳化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蚕茧遗存,它的出土表明在远古时代,蚕丝已深入人类社会活动,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蚕丝历史可以追溯至6 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而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蚕丝残绢片和丝带,说明  相似文献   

13.
一、燕赵蚕业简史河北省是我国蚕丝业生产发源较早的地区之一。据河北正定县南阳仰庄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制蚕蛹表明,距今5400年以前燕赵儿女就开始育蚕缫丝了。在商代河北的蚕丝业巳相当进步。从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出的丝织物考证,这些丝织品属于纨、纱、罗、(?)等,其中一块平纹绉丝的“(?)”是我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早的一块标本。它说明商代从事蚕丝业的河北人民已经掌握了较高的丝织技术。到了周代,由于推行农耕桑织并举的重  相似文献   

14.
王升华 《四川蚕业》2012,40(4):57-59
<正>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而本世纪初出土的金沙遗址更把成都的建制历史提前到公元前约1200-650年,已经超过苏州的建城时间。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而名成都,相沿至今。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在山西吉县沟堡附近的一座仰韶中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件人面形泥质灰陶器,其形象有别于过去发现的同时代人面形器物,成为该年度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物。
  考古发掘的吉县沟堡遗址--距今5500年左右的1号房屋,是一座面阔4.5米的半地穴式圆角长方形房屋。这座房屋坐东向西,前半部分已随坡体一起塌落,紧挨东壁正中有灶,但保存不好。灶前和南边是能够复原的釜、罐、钵、瓮等9件陶器。灶的北边也就是东北角的地面上,搁置着一件人面形器物,泥质灰褐陶,陶质疏松,无底,底边呈喇叭口状。出土时顶部盖有一石板,人面眼、口镂空,分别用泥块贴塑出眉毛、眼眶、鼻子、颧骨、嘴唇的形状。嘴部及一侧眉部、眼眶处泥塑已脱落,鼻梁挺直,高颧骨及嘴巴下贴塑有泥条,似为身体上的装饰。面部左右两侧大致和眼睛同一高度处分别有一个相同大小的镂空圆孔,两个圆孔之间又有一镂空的弧形。顶部直径1厘米,高18.6厘米。这是首次发现的远古时期“灶王奶奶”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组于1981年10月14~16日在加善县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重点讨论了浙江省地方猪种的整理与分类和提高商品猪瘦肉率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养猪专业组组员和邀请的代表共22人。与会同志认为,在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中的猪骨和陶猪及在加兴马家浜、吴兴邱城和桐乡罗家谷等遗址出土文物中的大量猪遗骸,均可佐证我省很早就开始驯化野猪为家猪了,同时从出土的猪头骨形壮,大小推测,可能猪的起源应是不相同的。但这方面目前的历史资料尚不足,大家意见是应进一步荟集,追溯我省的猪种起源,摸清其演变过程,并对主  相似文献   

17.
1我国养鸡业的历史回顾1.1我国养鸡业的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养禽历史最古老的国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时间大约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以前。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我国的养禽业就已经十分发达了。据1963年我国考古研究所出版的《京山屈家岭》一书中就报道,在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出土陶鸡,据1981年我国《考古学报》上发表的在河北武安县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鸡的上膊骨、尺骨、锁骨、胫骨和跗跖骨等,又据1984年《考古发掘研究》中报道,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出土了鸡的跗骨,并经放射性碳素分析,研究者对…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余姚本地山羊的生产性能,为山羊的利用与杂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0年12月秋开展了本地山羊的调查与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饲养历史与分布我市养山羊历史悠久,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牛、猪、羊的骸骨考证,我市饲养猪、牛、羊等牲畜至少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光绪十九年《余姚县志》记载:毛之品家养有马、驴、骡、牛、羊、猪、兔等.据《余姚六仓志》记载:熟羊肉,出第四门者,最有名,肉松而气不  相似文献   

19.
生肖猪与民俗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与现  相似文献   

20.
当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用一把铁锨发现了沉睡千年的楼兰古城,这个仅在汉代史书中有过记载的西域小国便重返世人的目光。它创造过什么样的辉煌?它又是怎么消失在茫茫的历史尘烟中的呢?我们的探访队深入古城遗址,发现这里的每一幢建筑的遗址,出土的每一片竹简,以及每一座古墓,都蕴含着惊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