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样线法,对福建平潭长江澳木麻黄基干林带及工程沙障各季度防风效能和粗糙度进行评价,并将防风效能指标与测树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基干林内各季度各梯度林带随着距迎风面距离的增加,风速逐渐下降,防风效能和粗糙度逐渐上升;(2)各季度基干林内0~150 m范围,在2 m、1.5 m 和0.5 m 高度处,总体上分别存在3个、5个和4个差异显著(P〈0.05)的风速梯度,3个、4个和4个差异显著(P〈0.05)的防风效能梯度,4个差异显著(P〈0.05)的粗糙度梯度;(3)工程沙障各季度均存在较明显的防风效能和粗糙度;(4)除了冬季防风效能、粗糙度、树高和胸径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各季度各指标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风速与防风效能、粗糙度、树高和胸径呈负相关,可决系数R^2≥|-0.680|,防风效能、粗糙度、树高和胸径间呈正相关,可决系数R2≥0.490;(5)根据目前木麻黄基干林带的经营方式,至少应营建150 m宽的基干林带,才能有效降低海岸风口风速。  相似文献   

2.
对5种灌木防风阻沙林的防风效益与流沙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梭梭和花棒由于植株高大,遮挡面大,总体防风效果好,沙拐枣、杨柴、沙木蓼3种灌木植株相对矮小,总体防风效果较差。这一顺序恰与各灌木的枝丛密度、冠幅和高度等因子由大到小的排列相吻合。在同一风速条件下,5种防风阻沙林的输沙量均较旷野流沙明显减小,且杨柴的输沙量减小幅度最大。在营建防风阻沙林时要重视乔灌草相结合,充分考虑地被物的作用,为防风阻沙林整体结构和功能更加完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浑善达克沙地2种行距黄柳林对风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浑善达克沙地东南部多伦县大骆驼场境内的黄柳灌木防风固沙沙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行距为5 m和8 m的黄柳沙障对障后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度的增加,沙障的防风效果逐渐降低,而随着风速的增大,沙障的防风效能却明显增强.行距5 m和行距8 m的沙障分别在第3排和第1排障后风速降低最显著.2种行距沙障障内的风速廓线都遵循一元线性回归.  相似文献   

4.
选择林地、未翻耕地、耕地、半流动沙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定位实验观测与定量分析,研究阳高县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蚀规律。结果认为:1)不同类型近地层2 m内风速随高度近似地服从对数分布规律,林地的斜率最大为1.663 1,未翻耕地的斜率最小为0.895 4,说明林地上林分对风速梯度影响最大,风速降低比率最大,其他下垫面类型斜率大小次序是耕地〉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2)不同下垫面对应的粗糙度大小不同,林地粗糙度为3.267 9 cm,属于最大;其次为半流动沙地、耕地、未翻耕地。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可以控制风速和风沙流的产生及运动。3)林地、耕地、未翻耕地和半流动沙地土壤输沙量的大小依次为半流动沙地〉未翻耕地〉耕地〉林地。  相似文献   

5.
防风效益是防护林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效益。该研究通过分析徐淮平原的典型区域宿迁泗洪县陈圩林场近1 a内的风速实时监测数据,比较研究该农田林网新造林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新造林具有一定的防风效果。在背风面的1 H(树高)—20 H内,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林带防风效能逐渐提高,新造林的迎风面1 H和背风面1H的风速频数百分比差异不大,建议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应对该林带的风速进行长期实时监测,为农田林网的建设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沙地木麻黄基干防护林带是沿海地区抵御风沙的生态屏障,在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的生态定位监测站,利用长期观测的年序列数据针对沿海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不同季节、风向的防风效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秋季和冬季主风向以NNE、NE和ENE为主,夏季以SSW、SW为主,主风向上风速等级高频率也大。主风向在不同季节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风速增加,防风效能降低;林带内垂直于林带的风向,防风效能最小,而随着角度的减少,防风效能逐渐增大;水平方向上,林带后1 H防风效能最大,垂直于林带的风向防风效能最大,随着角度的减少,防风效能逐渐减小,林带后5~20 H随着距离的增加防风效能下降,但趋势变缓。  相似文献   

7.
两行一带式乔木固沙林带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风洞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风速为10和15 m·s<'-1>的风洞试验条件下,覆盖度为20%和25%的3种两行一带模式固沙林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风速变化情况,以期对3种模式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配置模式在0.31H高度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流场结构,覆盖度25%的两行一带模式的防风效果高于覆盖度20%的两行一带模式.3种模式在不同高度的风速变化规律相同,可划分为3层:微变化层(1.54H和2H)、显著变化层(0.46H和0.92H)和稳定变化层(0.06~0.12H)3个层次.3种模式降低风速的效果为:D=4H(H为带间距)L=4 cm(L为行距)模式大于D=5H,L=0.08 m模式和覆盖度20%(D=5H,L=0.04 m),后2种模式相同.  相似文献   

8.
PLA沙障防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新材料PLA沙障对近地表气流的影响,通过测定铺设PLA沙障沙丘距地表不同高度的风速,并以铺设麦草沙障沙丘及裸沙丘为对照,对比研究各种规格、迎风坡、坡顶及背风坡地表粗糙度、风速效能及风速廓线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海岸木麻黄林带为研究对象,探讨木麻黄林内的林窗套种巨尾桉的林分生长效果,开展了复层林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观测。结果表明,块状套种巨尾桉后生长较快,4年树高平均可达8.75 m,胸径9.95 cm,并形成异龄复层林。该林分平均可降低风速81.35%,这对改善林带结构,提高林分防护效能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
迎风向防风林带宽对风速减弱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日本扎晃人学水压力工程实验室开展的埃菲尔型非循环风洞试验,研究了防风林阻尼变化及不同林带宽的整体阻力系数,阐明在迎风向上防风林带宽对风速减弱的作用.以二维雷诺时均N-S方程-k-ε吨扰动闭合模型数字地研究了不同防风林带宽的流量场变化.结果表明,防风林对风的阻力随林带宽增加而增加,但是整体阻尼系数略微降低.整体阻尼系数Cd、防风林带宽W和林高H之间满足方程Cd=kd(W/H)-b(kd,b:常数).数字模拟结果表明,防风林带宽度明显影响最小风速值及其位置.随着防风林带宽度的增加,风速下降15%-22%.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系统研究了灌木林盖度和高度对地表风况及空气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轮廓线受灌木林覆盖度和高度的影响显著;风蚀率随灌木林覆盖度的减少呈指数增加,灌木林高度对土壤风蚀影响相对较小。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零风速平面位移高度均与灌木林覆盖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灌木林高度对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The threshold wind velocity of a number of variables was studied in fou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farm land, forestland, wild grassland and a flood plain in the Yongding River sandy land in Beijing. The variables studied were transport of sand, underlying surface roughness, windblown sediment, wind-sand flow structure, soil mechanical composition and amount of wind erosi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 1) The order of decreasing threshold of wind speed for sand displacement and surface roughness were forestland, wild grassland, farm land, sparse wild grassland and flood plain.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and flux among different ground covers. At a height of 0–20 cm, the height increased while the sediment discharge percent of sand flux decreas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and flow forma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3) The mechanical composition of sand particles consisted mainly of silver sand in the flood plain and sparse wild grassland, and of silver sand, particle silver sand and floury sand in other land-use types. 4) The amounts of wind erosion and sand sediment wer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Increased vegetation cover and change in farming techniques were suggest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wind erosion of sand and soil.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5, 41(4) [译自: 林业科学, 2005, 41(4)]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0nSincetI1ebandsa\`canbequickl}'andaccLIratel}'setal1dtllereisvirtuaII};noupper-sizeIilnitinIogdiameter,tI1emachinecanberegardedasthemosleffectiveaII-r0undmachine.Lumbermillsshowgro\"inginterestintI1ebal1dsawingconceptduetotl1el1ighthroLIghputan…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地表火卷吸作用的范围和迎面火与主火相互作用的机理 ,在大空间室内实验室进行了实验研究 .在该实验室实验可以避免环境风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在火头前方有明显的逆风区存在 .在逆风区下部的逆风风速要比上部的大 ,而且当高度达到某一数值时 ,逆风就不明显了 ;(2 )迎面火与主火之间即使相距较远也存在相互作用 .当它们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 ,彼此相互吸引 .这使得火的蔓延速度显著升高 .对于火线火强度为 16 0kW·m-1地表火来说 ,蔓延速度增加2 7% .  相似文献   

15.
沙柳(Salix psammophila)是榆林沙区重要的灌木资源,也是优良固沙树种,沙柳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效果很好的治沙措施。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基层防沙治沙的实践经验,主要分析了沙柳沙障对风速、地表粗糙度和近地表输沙率的影响以及防风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16.
沙柳是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速生沙生灌木,它具有耐寒、耐旱、砂埋藏高、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等优良特性.高性能重组木是将沙柳在保留原有纤维排列的前提下,经过精细化疏解、浸胶、干燥、热压等工序加工成一种大截面、高强度、高耐候的均质结构材.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其密度和尺寸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实木,大大提高了其附加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黄河下游河岸带不同植被覆盖进行小气候特征的观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植被覆盖类型的风速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植被减风效果存在垂向差异,高度20cm〉高度80cm〉高度150cm;植被类型不同,其降低风速效果差别明显,整体趋势是杨树林地〉柽柳灌木林〉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18.
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生物防沙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沙坡头段 ,全长近 5 0km ,这里年降水量 186mm ,流动沙丘相对高度 2 0m以上 ,以 4m·a- 1 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无灌溉条件下、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工程体系始建于195 6年 ,近半个世纪以来该体系确保了包兰铁路的畅通无阻 ,累计经济效益逾百亿人民币。虽然当初的建设者充分考虑了耐旱的乡土树种、有效的工程固沙系统 ,但很难想到几十年后的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会危及整个防护体系的稳定性。植被在从人工系统向自然系统的演变中经历了覆盖度从增加到减少的自疏过程、从灌木到半灌木到草本的变化 ,其降低风速和防风的功能减弱 ;土壤从流动风沙土发育成钙积旱成土 ,地表生物结皮发育 ,增加了表土的抗风蚀的能力 ;土壤 -植被系统的演变使得降水在生态系统中的再分配过程已经彻底改变 ,并由于防护林体系配置不完善 ,在 5 0~ 5 0 0cm的土层深度一个生物成因的干旱层逐渐形成 ,新的水分平衡格局明显威胁到现有的防风固沙体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锯齿侧刃参数对锯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优化锯齿侧刃参数,解决圆锯锯切时进给速度提高与表面粗糙度增大之间的矛盾,为新型木工圆锯片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提出微量零径向侧后角锯齿的概念,使用9种不同锯齿侧刃参数的圆锯片,以水曲柳和高密度纤维板为对象进行锯切试验,研究不同进给速度下径向侧后角和零径向侧后角段对锯切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随着进给速度增加,锯切表面粗糙度增大,径向侧后角减小,锯切表面粗糙度降低,无零径向侧后角段锯齿锯切形成的表面粗糙度均高于具有零径向侧后角段锯齿,特别是当零径向侧后角段由0 mm增加到0.5 mm时,锯切表面粗糙度下降最为明显。当零径向侧后角段大于0.5 mm时,侧刃的零径向侧后角段具有"以锯代刨"的作用,与零径向侧后角锯齿相比同样可起到改善锯切表面质量的作用。【结论】锯切表面粗糙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锯痕深度。在实际锯切过程中,仅有长度近似等于每齿进给量的锯齿侧刃部分参与切削,占侧刃总长度的很小一部分,微量零径向侧后角锯齿中零径向侧后角段长度比每齿进给量略大且越接近每齿进给量越理想。具有微量零径向侧后角段锯齿的圆锯片与零径向侧后角锯齿相比,同样可起到改善锯切表面质量的作用;在保持其他切削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微量零径向侧后角段锯齿还可以减小锯齿侧刃与锯路壁之间的摩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