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平均体长(13±1) cm的鲫鱼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添加乳酸杆菌饲料(乳酸杆菌组)、添加β-葡聚糖饲料(β-葡聚糖组)、添加乳酸杆菌+β-葡聚糖复合饲料(复合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乳酸杆菌35d,淀粉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81倍;β-葡聚糖对鲫鱼肠道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短期内不明显,长期效果显著;乳酸杆菌和β-葡聚糖...  相似文献   

2.
将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PC465添加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至终浓度分别为10~4、10~5和10~6 CFU/mL,以无益生菌添加的养殖组为对照组,定期检测实验对虾肠道和养殖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弧菌总数以及水体中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添加益生菌能降低凡纳滨对虾肠道内细菌数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高浓度的益生菌处理组可以明显降低养殖水体内弧菌数量(P0.05),但是益生菌并没有显著影响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和亚硝酸氮含量。养殖4周后进行WSSV投喂感染实验,感染实验表明,实验组H组(益生菌浓度为10~6 CFU/mL)和M组(益生菌浓度为10~5 CFU/mL)凡纳滨对虾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3.9%和74.6%,显著低于对照组100%的累计死亡率(P0.05)。感染实验期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凡纳滨对虾3种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益生菌处理组的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binding protein,LGBP)、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Hsp70)mRNA的表达量在WSSV感染后呈显著上调趋势。实验结果提示,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PC465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降低对虾肠道和水体中的细菌和弧菌数量,或调节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选择初始体重为(454±52)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浓度β-葡聚糖(0.05%、0.1%和0.2%)的饲料,饲养30 d后进行取样,分析虹鳟部分生长指标及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投喂对应饲料30 d后,0.2%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0.05%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低。0.2%葡聚糖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5%和0.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2%葡聚糖添加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肥满度随着葡聚糖投喂量的增多而升高,其中,最大值出现于0.2%葡聚糖添加组,但各添加组肥满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30 d后,0.05%葡聚糖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0.2%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与0.1%葡聚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0.1%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葡聚糖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鱼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各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并改变其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本研究中0.2%β-葡聚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尹军霞  陈瑛  孟丽丽 《水产科学》2007,26(11):610-612
将鲫鱼分为益生菌剂组和对照组,分别投喂添加益生菌剂和未添加佐剂的一般饲料后,检测各组鲫鱼肠道菌群、饲料系数、增重率和成活率等。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是鲫鱼肠道非常住菌群(过路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为常住菌群;益生菌剂能极显著减少鲫鱼肠道的好氧菌(P<0.01),极显著增加鲫鱼肠道的厌氧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P<0.01),显著降低鲫鱼肠道的产气荚膜梭菌(P<0.05);益生菌剂能有效改善鲫鱼肠道菌群。益生菌剂能促进鲫鱼的生长和成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对感染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应激过程的调节作用,在虹鳟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0,0.05%,0.1%,和0.2%),投喂42 d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在感染后第2,4和6天取样检测血清应激指标的变化,第7天时统计虹鳟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虹鳟的存活率,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和0.2%组的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在感染后第2天达到峰值,早于0.05%和对照组。0.1%和0.2%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感染后显著上升,而0.05%和对照组却显著下降(P0.05)。β-葡聚糖组在感染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葡聚糖组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感染后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在感染后显著下降(P0.05),其中0.2%组下降幅度最小。各组肝脏和脾脏热休克蛋白7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P0.05),0.1%和0.2%组表达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其他组,且其峰值高于其他组峰值。综上所述,本实验中,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虹鳟的存活率和有效减弱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且对应激过程的减弱效果最明显(P0.0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择1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9、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2、1株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flavipulchra)CDM8,以1∶1∶1将其组成复合益生菌,各益生菌水体添加浓度为107 CFU/ml,进行为期3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实验分为暂养期(7d)、益生菌处理期(15d)、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期(10 d)。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和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总数(P<0.05),攻毒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对虾累积存活率为(73.33±6.83)%,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25.33±15.43)%。对虾抗病基因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 binding protein,LGBP)、抗菌肽Crustin在益生菌处理阶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在攻毒阶段虽呈现各自不同的表达情况,但所有基因都经历了更大幅度上调。研究表明,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对虾抗病力的提高可能与益生菌增加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数量、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会影响中华绒螫蟹肠道及鳃内的可培养优势菌群以及机体的免疫力,本实验旨在探讨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及养殖水体对其肠道和鳃部菌群的影响。采用不同虾青素含量的饲料(0.00、26.60、41.62、81.37和75.35 mg/kg,分别对应饲料1#~5#)对雄性中华绒螫蟹进行育肥70 d后,利用基础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对其肠道、鳃及养殖水体中的细菌进行传统分离和纯化,所得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再进行同源性分析后做系统进化树。结果发现,在分离获得的106株细菌(登录号:KU570293~KU570368,KU570370,KU570372~KU570383,KU601302~KU6013 16,KU720553)中,92株为优势菌株,其中,肠道、鳃部和水体各29、32和31株。肠道中的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而鳃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柠檬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养殖水体中可培养优势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饲料2#组肠道中可培养细菌总数最高(1.06×10~8cfu/g);饲料5#肠道中的潜在致病菌数量最低,但其可培养细菌总数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饲料3#组肠道和鳃中潜在致病菌数量相对较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虾青素能够显著影响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和鳃中的菌群构成,但对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本研究首次对投喂不同含量虾青素饲料的育肥期雄性中华绒螫蟹肠道、鳃及养殖水体可培养的优势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探究了饲料中虾青素含量以及养殖水体与蟹肠道内可培养细菌之间的联系,为中华绒螫蟹营养免疫和菌群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穿心莲对草鱼肠内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琳 《水产学报》2001,25(3):232-237
给不同组草鱼分别投喂含0%、0.5%、1%和2%穿心莲的人工配合饲料,在不同时期取样检测各组草鱼前、中、后肠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草鱼肠内细菌的种类,特别是优势菌群的种类没有受到穿心莲的影响。各组草鱼肠内各部位的优势菌群均为气单胞菌Aeromonas和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草鱼肠内细菌数量为105~108CFU·g-1,分析后发现,各组草鱼肠内细菌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及2%的穿心莲能降低气单胞菌的组成。上述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可以通过降低优势菌群气单胞菌的组成而对草鱼肠内微生态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β-1,3-葡聚糖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对江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机能、体成分等重要指标产生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75±0.01)g的江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1组投喂基础饲料,5组投喂分别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mg/kgβ-1,3-葡聚糖的试验饲料,进行42d的养殖试验。由试验结果显示,各组江黄颡鱼之间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成活率(S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葡聚糖的组实验前后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在G600达到最高,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饲料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各组江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尿素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有所升高(P0.05),β-葡聚糖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所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β-1,3-葡聚糖对江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1.84±0.02)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7%~100%,添加β-葡聚糖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1.5%添加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添加组奥尼罗非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出对照组和0.5%组分别为3.76和3.02个百分点(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仅为25%,β-葡聚糖添加组的存活率在60%~70%,1.5%的β-葡聚糖添加组可以显著提高(P<0.05)奥尼罗非鱼头肾组织ACP和LSZ的活性。结论,全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在1.0%~1.5%时,可以明显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13~14 ℃下,将平均体质量(1.07±0.3) g的亚东鲑幼鱼养在100 cm×100 cm×60 cm圆形玻璃缸循环水系统中,密度为159尾/m^( 3) ,水深约40 cm,投喂添加0%、0.1%、0.2%、0.5%、 1.0% 、1.5%和2.0%β-葡聚糖的饲料饲养60 d,研究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含量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均为100%;平均质量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平均体长增长率0.5%试验组最大,与0.2%、0.5%、1.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平均体长增长率最小;特定生长率0.5%试验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肝体指数依次递减,0%试验组最大,与 0.1% 、 0.2% 和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肥满度0.1%、0.2%、 0.5% 、 1.0% 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小;摄食率0.1%试验组最高,随着β-葡聚糖添加量增加依次递减,但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食物转化率0.5%试验组最高,与1.0%、 1.5% 、2.0%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05),0%试验组最低。肠道脂肪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随β-葡聚糖含量增加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说明β-葡聚糖能够提升肠道消化酶活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0.5%β-葡聚糖对亚东鲑存活与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以植物生物反应器开发利用抗菌肽类物质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效果和机理。以携带中国明对虾抗菌肽—对虾素3-2的转基因水稻米糠制作罗非鱼饲料,研究其对饲料腐败和吉富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肠炎的抑制效果。通过测定米糠和饲料中的霉菌总数、细菌总数,发现水稻中表达的对虾素3-2能有效抑制饲料中的霉菌与细菌的繁殖,对于保持饲料品质具有显著的效果。选取规格一致、体质健壮的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20%非转基因米糠的饲料与含不同质量比(10%、20%、30%)的转基因米糠的饲料。通过嗜水气单胞菌攻毒保护实验,结果发现,转基因米糠对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肠炎具有显著的保护效果。对吉富罗非鱼的肠道主要微生物数量、中肠石蜡切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摄食转基因米糠饲料组的罗非鱼肠道内大肠杆菌比例降低,乳酸菌比例提高,肠道微绒毛的结构完整性显著改善。由此推断抗菌肽转基因水稻的防病效果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和对肠道结构的保护作用有关。但是石蜡切片发现过量添加转基因米糠(30%)也会导致吉富罗非鱼肠道上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3.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0、0.5、1.0、1.5、2 mg/g)的β-葡聚糖投喂凡纳滨对虾60d,分析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g处理组肌肉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 mg/g处理组的P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2.0 mg/g各处理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5 mg/g组的ALP和ACP活力最高。表明饲料中添加葡聚糖能有效提高虾体免疫力,适宜添加剂量为1.0~1.5 mg/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期投喂β-1,3-葡聚糖对低盐度(5)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液代谢物和肌肉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0.65±0.0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添加0、250、500和1 000 mg·kg~(-1)β-1,3-葡聚糖的4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血清乳酸盐和肌肉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摄食后的第14天,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第42天,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超氧阴离子水平的最高值出现在第56天。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5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乳酸盐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50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其血清总蛋白、抗超氧阴离子水平(P0.05),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可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14、42或56 d,可显著提高低盐度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物质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16.
蝇蛆粉和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乃松 《水产学报》2007,31(6):771-777
设计了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D1~D5)以评定添加蝇蛆粉和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以实用饲料D1作为对照组,D2和D3是在D1的基础上,分别以5%和3%的蝇蛆粉替代鱼粉,D4和D5是在D1的基础上,分别以0.5%和1%的β-葡聚糖产品(含β-1,3-葡聚糖25%)替代面粉。用上述5种饲料进行了一个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每种饲料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了体长为1.5 cm的幼虾60尾。每个重复被置于一个大小为33 cm×80 cm×100 cm的网箱中养殖,网箱被放置于一个12 m~3水体的室内循环水池中随机编组。试验期间每天投喂饲料4次,为表观饱食投喂。养殖试验结束后,计算成活率、增重和饲料系数,分别从每箱中抽取部分虾的血液进行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生化成分指标的分析,还分别从每箱中抽取部分虾以溶藻胶弧菌作攻毒试验。饲养试验的结果显示,各处理间的成活率、增重和饲料系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间的血清酚氧化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具有规律性。各处理间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D1组虾的血清溶菌酶活力显著地高于其它各组(P<0.05)。D1组虾血清的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指标显著地高于其它各组(P<0.05)。D1组在攻毒后的前2 d的累计死亡率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各组(P<0.01)。4 d后各组的死亡率均趋于稳定。D1组的最终死亡率(53.3%)显著高于D2组的最终死亡率(33.3%)和D5组的最终死亡率(37.8%) (P<0.05)。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的饲料中添加蝇蛆粉和β-葡聚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凡纳滨对虾抵抗弧菌的能力,但对生长和饲料效率没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左旋咪唑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义  谭夕东  吴婷婷 《水产学报》2007,31(6):785-791
为测定在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LMS)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调节作用,以0(对照)、100、200和300 mg·kg~(-1)干饲料的剂量将LMS添加于基础饲料中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7 d,然后投喂不含LMS的对照组饲料。在投喂含LMS的饲料之前(0周)和投喂后2、4、6、8周,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的血细胞总量(THC)、不同血细胞数量(DHC)、吞噬活性、呼吸爆发(超氧阴离子的释放)、酚氧化酶(PO)活性和溶菌酶(LSZ)活性;并在投喂含LMS的饲料后的第4周,按1.2×10~7cfu·kg~(-1)体重的剂量,体腔注射接种中华绒螯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rophila)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10d后中华绒螯蟹的累积死亡率。结果显示,各LMS处理组的血细胞总量(THC)、透明细胞(HC)数量、吞噬百分率、呼吸爆发、PO活性和LSZ活性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颗粒细胞(GC)数量、血细胞吞噬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LMS处理组的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明显增强。研究表明,饲喂适量的LMS可增强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在本试验条件下,200 mg·kg~(-1)干饲料的剂量为最适添加剂量。  相似文献   

18.
壳寡糖(Oligochitosan,OCS),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功能,如促进生长、抗氧化等,但对石斑鱼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还未解读。本试验通过在基础试验饲料中添加0(对照组)、100、200、400、800、1600 mg/kg的壳寡糖,配制出5种试验饲料并投喂虎龙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pinephelus lanceolatu ♂)4周后,分析饲料中添加壳寡糖对虎龙斑的生长、非特异性免疫、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抗病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壳寡糖能显著提高石斑鱼的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肥满度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虎龙斑中肠的免疫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壳寡糖可显著提高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水平(p < 0.05),激活炎症因子TNF-α、IL-1β、TGF-β1、TOR、TLR3的表达,提高GPx、CAT、MnSOD的表达来改善抗氧化能力,并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ZO-2、ZO-3、Claudin-3α的表达。(3)通过微生物组高通量测序来揭示壳寡糖投喂石斑鱼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优势类群丰度和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800 mg/kg组的益生菌所占丰度增加,细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明显,可改变其群落组成结构。(4)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 d后,800 mg/kg组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p < 0.05),并显著改善肠道形态。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寡糖能促进虎龙斑的生长、提高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及增强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在泥蚶养殖水体中(1000L)投喂浓度分别为1、5和10g微生态制剂(芽孢杆菌),在30天的投喂期内,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底泥中、泥蚶体内的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结果表明,在投喂冻干菌粉后,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菌群在前7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7-30天内缓慢下降。由于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弧菌的数量下降,以泥蚶体内的弧菌最明显。芽孢杆菌对养殖底泥和泥蚶体内的细菌菌群影响很大,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底泥和体内菌群的影响与抗生素具有相近的效果,表明芽孢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可以取代抗生素应用于泥蚶养殖。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初始体质量(13.57±0.33)g]为研究对象,在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采用3×2双因子实验设计,其中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9%、12%和15%,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天和1次/天。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R)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FER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质量和SGR均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组,而饲料效率显著低(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ER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ER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全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组,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P<0.05)。大黄鱼全鱼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饲料脂肪水平未对全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体比(HSI)以及脏体比(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