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内蒙古青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内蒙古青山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群落状况,正确认识青山自然保护区的昆虫面貌,掌握昆虫群落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对内蒙古青山自然保护区分地段、分海拔划分样地,进行昆虫标本的采集,对青山自然保护区内昆虫群落的组成、区系特征、多样性及分布特点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根据已鉴定标本,得出结论:青山自然保护区有178种昆虫,其中古北种106种,占59.55%,广布种30种,占16.85%,东洋—古北兼有种23种,占12.92%,东洋种18种,占10.11%,东洋非洲区系共有种1种,占0.56%。青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是以古北界昆虫占绝对优势,兼有一定数量的广布种、东洋—古北兼有种、东洋种、东洋非洲区系共有种共同组成的较为复杂的昆虫区系。  相似文献   

2.
李青森 《华北农学报》1990,5(3):112-115
本文报道了山西省草蛉科5属14种,其中有1新种,5种省内新记录.文中列出了各草蛉的学名、中文名及地理分布,讨论了其区系特点.结果表明,山西省的草蛉区系,古北种的比重大于东洋种,而尤以古北、东洋兼有种为主.文中有14种草蛉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云南洱海水生双翅目昆虫区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弄清洱海水生双翅目昆虫特征,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洱海水生双翅目昆虫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洱海共有水生双目昆虫5科41种。在东洋区分布种36种,87.80%。但也有较多古北区成分,在古北区分布有25种,占60.98%,洱海水生双翅目昆虫东洋区特征显著,但具有明显的古北区特性,同时在其他动物区系也有一定分布。在中国动物区系中,西南区均有分布,但华中、华南和西南区共有成分较多,表明3个分布区关系密切,同时在其他区中也有一定分布。  相似文献   

4.
河南昆虫、蜘蛛、蜱螨的区系成分和分布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河南省的昆虫、蜘蛛、蜱螨共有8 637种,隶属于32目551科3 967属.其中东亚成分4 388种,显著居主体地位,古北成分1 847种,东洋成分1 577种,二者相差不大,广布成分420种,所占比例最低.为了解河南省各地昆虫分布差异及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使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法(Multivariate sim...  相似文献   

5.
为了积累河南省唇形科药用植物资源的基础资料,以便为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此次研究采用野外踏查、室内查对腊叶标本和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对河南省唇形科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河南全境唇形科药用植物共有31属60余种;区系成分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区系之间联系广泛,多种区系成分相汇集、混杂和过渡。这种区系特点是与河南的南北过渡性气候特点相适应的,同时也为河南唇形科药用植物的地区间引种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2019年草地贪夜蛾侵入我国区域广,国内外越冬范围大、虫源基数高及玉米等作物种植布局和气候条件有利,预计2020年草地贪夜蛾重发态势明显,发生形势极为严峻。发生区域涉及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华北、西北玉米种植区,有迁入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的可能,发生区域占玉  相似文献   

7.
通过近年来对阜阳市蝗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蝗总科昆虫有34种,分隶于6科28属。对阜阳市蝗总科昆虫区系的分析表明:广布种为14种,占41.1%;东洋种为11种,占32.4%;古北种为9种,占26.5%。从动物地理区划的角度来看,阜阳市地处东洋界和古北界的过渡带,且略处于两界中轴的南侧,故呈现为广布种很多,东洋种略多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秋季栽培的十字花科蔬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园艺作物,其种类繁多,在调剂北方秋冬蔬菜市场供应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甘蓝夜蛾发生最为严重的主要蔬菜之一。甘蓝夜蛾一直是制约十字花科蔬菜高产、品质的关键因子,常点片发生,一般可造成十字花科蔬菜产量损失10%~25%,严重时高达50%。一、为害情况甘蓝夜蛾,又称甘蓝夜盗蛾、花虫子,属鳞翅目、夜蛾科昆虫。除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未见外,其余各省(市、区)  相似文献   

9.
甜菜夜蛾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在人工气候室(26±1)℃恒温条件下,以专用人工饲料饲喂甜菜夜蛾,研究了甜菜夜蛾成虫的羽化、交配及产卵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甜菜夜蛾蛹的性比为11.0430,羽化之后的成虫性比为11.0154;甜菜夜蛾羽化集中在化蛹后4~8 d,且化蛹具有显著的昼夜分布特点.夜间羽化数占总数的80%左右,其中000~800之间羽化数达一半以上;成虫单次交配持续时间为40~100min的发生概率占70.44%,85%以上的交配集中发生在夜间200~700;成虫主要在夜间产卵,其中在000~500时辰占65%以上.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甜菜夜蛾羽化、交配和产卵具有明显的生物节律,均表现出夜间特点,尤其是交配、产卵以000~600活动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0.
正草地贪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原生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极强的远距离迁飞能力。2018年12月11日,草地贪夜蛾从缅甸迁飞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到2019年10月份已蔓延至西南、华南、华中、西北和华北地区的26省(区、市),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生物灾害。明确和掌握这一入侵害虫的迁飞扩散规律,对我国草地贪夜蛾的早期监测预警及科学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源多胺、激素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用以研究了枇杷的内源多胺、激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果实发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胚珠发育过程中,Spd含量最高,Spm次之,Put最低。果肉中的3种多胺含量是Spd最高,Put次之、Spm最低。胚珠和果肉的快速生长阶段多胺含量快速上升;果实发育早期的(Spd+Spm)/(Put)和(Spm)/(Pas)比值变化在花后26d到34d达高峰期,而这也正是果实膨大较快的时期。枇杷幼果Spd含量较高时也是GA1+3含量较高时期,GA3/ABA比值较高时也是果实快速生长期,说明内源激素与多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爬行动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掌握广西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2008年7月-2011年7月,采用样线调查、样方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景区的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景区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现已记录爬行动物42种,隶属2目、12科、32属,占广西现已记录的165种爬行动物的25.5%。其中,东洋界种类有38种,广布种4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区系组成上明显地以东洋界物种特别是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数量优势种有中国壁虎、中国石龙子、铜蜓蜥、南草蜥、渔游蛇、环纹华游蛇6种。最后对风景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5条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2 350份来源中国、日本和韩国粳稻品种(系)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利用2个KASP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检测,605份材料表现有利,1 732份不利,7份为杂合,6份不确定。在有利、不利和杂合三个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316份、101份和7份材料,对Pita基因功能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有利群体中KASP检测结果准确率为95.89%,不利群体100%,2个KASP分子标记可以用来联合检测水稻种质资源的Pita抗性基因。根据KAS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中国北方地方稻种中仅0.69%品种携带Pita抗性基因,在中国13个省区市育成品种(系)和日本韩国外来稻种中均有一定的分布,频率7.02%~55.81%,表明Pita基因在东亚地区范围内均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各地区应用程度相差较大,其中中国吉林、辽宁、宁夏、浙江四省地区较高。通过415份材料Pita基因功能片段609个碱基序列的比较,仅发现3个变异位点(第2 388位,第2 752位,第2 766位)和4种基因单倍型,其中抗性基因仅一种单倍型(H1),感病基因有三种单倍型(H2, H3, H4),H2为优势单倍型(84.84%)。本研究结果为开发和利用中日韩地区稻种资源和品种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Geo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Asian taros, Colocasia esculenta (L.) Schott, and related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isozymes of 13 enzyme systems with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accessions from the Yunnan area of China, which supposedly has served the secondary center of taro diversification and dispersal into the temperate Far East Asia. The RAPD analysis was found to be better suited for detecting genetic differences within taros and among its related species. However, both RAPD and isozyme analyses estimated quite similar 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aros and between related species.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evident in the taro accessions of Nepal, Yunnan and other Asian areas; bu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ifferentiated taro groups were not clearly determined. When taro cultivation was introduced to a new area,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genetic variability in heterogeneous taro populations was transferred possibly causing random differentiation among locally adapted taro populations. Some of the Yunnan and Japanese accessions were found to be direct descendants of the common triploid population. Further analysis on taros from the eastern China and Korea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Yunnan's role in taro diversification and dispersal. The significant local differentiation in Asian taros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by RAPD and isozyme analyses in this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serve as a base to establish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n taro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5.
Book Reviews     
《Growth and change》1999,30(4):590-598
Book review in this articl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 Will the East Asian Growth Miracle Survive ? Edited by F. Gerald Adams and Shinichi Ichimura. Regional Change in Industrializing Asia . Edited by Leo van Grunsven. Black Powe /White Power in Public Education , by Ralph Edwards and Charles V. Willie.  相似文献   

16.
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慧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9-206
为了研究粤东地区外来种的入侵机制,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对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入侵性与克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种类丰富,隶属38科约127种,其中70.08%的植物原产美洲,尤其是南美洲(51.18%);各入侵性(强、中、弱)包含的入侵植物种数依次为22、42、63种;具有克隆性的入侵植物共约55种,占全部入侵植物的43.31%;在强、中、弱3种入侵性中,具有克隆性的种数分别为10、15、30,所占比例分别为45.45%、35.71%、47.62%。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克隆性的植物能快速的增大植株和累积生物量而成为入侵群落中的单优种群,因此克隆性是部分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粤东地区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赣湘鄂三省荷花授粉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掌握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授粉现状,2012年7月5—11日在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对采收荷花粉蜂农以及当地荷花种植户进行了采访调查,针对蜂农放蜂和蜂群管理方式,蜂农和荷花种植户收益,蜜蜂为荷花授粉的必要性开展调查,同时在三省进行了荷花野生传粉昆虫数量和种类的资源调查。调查表明:三省荷花野生传粉昆虫种类和数量均较匮乏,经鉴定,荷花野生传粉昆虫主要为膜翅目昆虫,包括中华木蜂(Xylocopa sinensis Smith)、紫木蜂(Xylocopa valga Gestaecker)、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 Smith)、铜色隧蜂(Halictus aerarius Smith)、尖肩隧蜂(Halictus subopacus Smith)等,莲籽高产增收必须依靠蜜蜂授粉才能实现,蜜蜂授粉更有利于蜂农和荷花种植户获得更高收益;蜜蜂采集荷花粉的最佳时间为5:00—8:00,温度和风力是影响蜜蜂采集荷花的主要因素;荷花花粉价格波动受自然灾害、销售渠道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养蜂蜂农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河南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对河南叶蝉进行区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运用支序分析法研究其系统发育,结果表明,河南叶蝉科共209个种,隶属于86个属18个亚科。86个属级阶元在世界动物地理区中,东洋区13个属,比重为15.12%,古北区9个属,比重为10.47%;在中国动物地理区,河南叶蝉209个种级阶元中,华中区50个种,比重为23.92%,华北区28个种,比重为13.40%,华中区、华北区共有种55个,比重为26.32%。选用23个形态学特征,分析了18个亚科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