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净套作下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其在单作和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分枝减少,茎粗减小,产量降低,耐荫品种变幅均为最小,不耐荫品种变幅最大.套作大豆产量垂直方向分布向上移动,耐荫大豆以20~ 40 cm产量最高,20~ 60 cm产量所占比重大;不耐荫品种以40~60 cm产量最高,且40 cm以上产量所占比重大.与单作相比,套作下大豆产量分布向分枝集中,耐荫大豆分枝产量高于主茎;不耐荫大豆主茎产量高于分枝,且主茎产量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单作.  相似文献   

2.
套作遮荫对大豆不同品种苗期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相对不耐荫的南冬抗022-2、贡秋豆494-1和较耐荫的贡选1号、南豆12为试材,在"玉-豆"套作和单作两种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氮代谢对套作遮荫的响应。结果表明,套作遮荫下大豆植株全氮含量较高、全碳含量较低,从而使C/N降低,其中叶C/N要明显低于茎。同时,套作遮荫下大豆植株NO3-含量升高,功能叶中NR(硝酸还原酶)和GS(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降低。套作遮荫抑制了大豆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的表达,而有利于叶片中氨基酸的积累。这些效应在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耐荫性较强的贡选1号和南豆12在套作遮荫下C/N降低幅度大、可溶性蛋白降低程度小,并且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NO3-和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南夏豆46是由南充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超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202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223003。2019—2020年参加四川省特殊类型套作大豆自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 451.7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3.0%;2021年参加套作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462.05 kg·hm-2,较对照贡选1号增产4.5%。籽粒粗蛋白质含量45.4%,粗脂肪含量16.7%,属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感SC3、感SC7大豆花叶病毒生理小种。种皮黑色,是四川省第一个通过套作审定的黑皮大豆新品种。2021年参加四川省净作大豆品种展示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 227.5 kg·hm-2,较对照南夏豆25增产9.2%,增产显著,适宜净作。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套作和净作种植。  相似文献   

4.
套作大豆高产优质育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分析了高产材料(≥1 500 kg·hm-2)的产量、高蛋白材料(≥50%)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20%)的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豆材料中,有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大于10%,特别是高脂肪材料的底荚高、分枝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说明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提高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潜力较大。套作下高产材料、高蛋白材料和高脂肪材料与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分别为: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底荚高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生育期底荚高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套作下,高产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9*);高蛋白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的产量与脂肪含量相关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可提高套作大豆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选择分枝数、单株荚数较多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可以同时提高套作大豆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加强对底荚高和百粒重的选择有望提高套作大豆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套作遮荫条件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筛选耐荫、高产大豆材料,以遮阳网模拟玉米大豆套作遮荫环境,对27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在正常光下分枝性状变异大,对地上部生物量的贡献较小;受到荫蔽后,分枝变异程度和贡献都增大;成熟期,正常光下分枝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比主茎大;而荫蔽条件下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的比例更大。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5个主要成分,在正常光和荫蔽处理下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5.79%和86.05%。从27份材料中筛选出两个耐荫性大豆材料南豆12与E383,在荫蔽下可以通过增加分枝数量从而提高产量。本研究为通过促进分枝来提高套作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四川大豆生产发展形势十分喜人,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快速扩大,至2011年达到630万亩,成为四川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仍然存在制约进一步快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主要是缺乏适宜套作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良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且严重缺乏;机械化耕作尚未起步,种植大豆仍然以人工劳作为主,劳动强度大;流通渠道不畅,龙头企业带动乏力;大豆产业组织涣散,缺乏国际竞争力;没有国家良种补贴政策扶持,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发展对策:大力开展套作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种质创新攻关研究;加强轻小型大豆免耕播种机、收获机及脱粒机的研制与应用;加强"玉/豆"、"玉/豆+苕"模式轻简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大幅提高大豆单产水平和效益;建立主导新品种的良种繁殖基地,建立健全大豆产业化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快速推动大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贡秋豆5号是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贡选1号作母本,贡秋豆3号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采用系谱法选育的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在2008—2010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三年平均产量1 560.0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贡选1号增产12.5%;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817.1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贡选1号增产24.1%。该品种具有高产、高蛋白、耐荫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在与玉米套作条件下,对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平均株高122.98cm,主茎节数较少,单个节间较长;分枝对于套作大豆产量形成极为重要,参试材料平均分枝数为5.05个,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81.1%;相关分析表明,套作大豆产量与分枝粒重、最高分枝高、有效分枝数、平均分枝长度、生育期(天)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营养生长期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分枝因子、主茎因子、产量因子和结荚因子等四个因子对对变异的贡献率达77.28%。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生产上套作大豆专用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高速气力精密播种机的研制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目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示范》的子项《大豆精密播种机研制与开发》的研究内容。主要任务是将国内外的精播大豆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进行高度集成、组装、研究,研制开发适应于大豆机械化高产模式的精密播种机。并为现...  相似文献   

10.
化学催熟剂对套作大豆收获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荫品种南豆12为材料,在"玉-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在R7前期、后期两个时间点喷施乙烯利、立收谷、克无踪3种化学催熟剂对大豆机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喷施时间,3种催熟剂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大豆衰老、植株叶片脱落和各器官脱水干燥,这为套作大豆的机械化收获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对照相比,喷施乙烯利能显著促进叶片的脱落,且对产量影响最小,但籽粒脱水缓慢;克无踪次之;而立收谷在加速籽粒脱水方面效果最为明显,至第9天籽粒含水量即降至适宜机收的水平,比对照提前了9 d,但显著降低百粒重和平均单粒重。此外,3种催熟剂对大豆籽粒的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自然脱落无显著影响。因此,在套作大豆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催熟剂,保证大豆的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知名大豆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刘丽君、周新安、年海、陈海涛4位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以及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分管领导曾令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油料处汤松和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农业处副处长刘智忠等对四川套作大豆进行了现场观摩考察,专家和领导实地考察了资阳市、内江市、自贡市、遂宁市套作大豆生产现场,与农民交流座谈,并进行了万亩套作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12.
玉米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玉米套作大豆模式,选用配套高产良种、规范玉米大豆带宽比、协调播期、群体合理配置、科学施肥、加强病虫防治是实现玉米套作大豆模式玉豆双双高产高效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3.
《花生学报》2009,38(4):30-30
由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于洪坡主持完成的“高产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于2009年8月通过了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评审。这是建国以来辽宁省花生科研的最高奖项。该项目的育种目标为高产、优质、高油、高蛋白和出口专用型花生新品种,在引进和创新优良种质的基础上,运用先进育种技术,选育出适宜我国无霜期较短产区的专用花生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玉米套作大豆模式复合群体高产高效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豆品种南豆12,在玉米套作大豆模式下,对影响玉米套作大豆复合群体产量效益的带宽比、播期、群体配置3个主要因子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窄行40 cm、宽行160 cm为玉米套作大豆最优带宽配置;在与早熟和中熟玉米套作时,6月18日是南豆12获得高产的最适播期,与迟熟玉米套作时,6月26日是南豆12获得高产的最适播期,玉米套作南豆12的适宜播种期以玉豆共生期控制在42 d以内为宜;玉米6万株.hm-2、大豆9.9万株.hm-2是玉豆两季作物双高产高效的最优复合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15.
选用4个耐荫性有差异的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与单作比较,研究了不同大豆品种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套作遮荫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套作遮荫提高了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总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Chl(a+b)/Ca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初始荧光(Fo)、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Chla/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荧光猝灭(NPQ)呈减小趋势。套作遮荫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其干物质积累量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耐荫性相对较好的材料,如贡选1号和南豆12在套作遮荫下Pn下降较少,且有着相对较高的Chlb、Car分子组成比例、Fo和Fv/Fm。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产业技术体系、行业科技、粮食高产创建等项目的支持下,四川套作大豆发展十分迅速,有力推动了南方间套作大豆的发展,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大豆单产低而不稳,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跟不上,推广体系不健全,有必要对农技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此加快我国间套作大豆的示范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对大豆叶片形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形态和光合特性,探讨叶片对带状套作的响应机制,为耐荫大豆品种筛选与选育提供依据。以南豆12、桂夏1号和华夏5号等3个耐荫性存在显著差异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活体测定植株叶倾角、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和光合特性,取样测定大豆叶片的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条件下,大豆叶倾角显著增加,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大,荚期则为下层增幅最大;叶形指数在苗期和花期显著增加,不同生育时期各品种不同层位对套作环境的响应程度不同;叶柄长度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在套作下显著增加,其中苗期和花期上层增幅最大;比叶重和单株叶面积减小,大豆胞间CO2浓度上升,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下降。不同品种对带状套作的响应程度不同,强耐荫品种南豆12叶倾角增幅大而叶柄长度增幅最小,比叶重、单株叶面积和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均为最小;荫蔽敏感型品种华夏5号叶柄长度增幅最大而叶倾角增幅最小,叶片胞间CO2浓度显著增加,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下降均最为明显。强耐荫品种南豆12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能够通过调节自身叶片形态适应环境变化,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光能截获和利用方面均表现出了对套作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铁丰29号”是辽宁省铁岭大豆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抗病及抗逆性强、适应区域广等特点,1997年经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003年通过国内有关专家鉴定,该项育种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9.
套作遮荫条件下烯效唑对大豆壮苗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烯效唑在套作遮荫条件下对大豆的壮苗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烯效唑干拌种(0、2、4、8 mg/kg)对大豆苗期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干拌种提高了根体积、根系活力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除8 mg/kg),但显著降低了根长。同时,烯效唑干拌种还提高了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降低了根、叶中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根、叶中脯氨酸(Pro)含量,最终保护了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其中烯效唑干拌种浓度以4 mg/kg最佳。可见,适宜浓度的烯效唑干拌种可以改善套作大豆苗期生长,提高耐荫抗逆能力,有利于套作大豆后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20.
安徽大豆高蛋白育种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安徽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具有形成大豆高蛋白的最佳气候条件,近二十年通过亲本拓宽、人工诱变、相关选择及异地生态筛选等方法,育成了十多个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提出了适时早播和鼓粒期灌水等栽培措施,可获蛋白质性状稳定的优质大豆籽粒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