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诗和画的统一体。诗画对园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园林在诗画中也时常有反映。园林、诗和画具有共同的追求,即所谓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诗画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达到审美体验的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园林美学的精髓。中国园林历来与诗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意境首先就是中国诗画的美学范畴,因此,作者首先从中国诗画的意境出发,论述了中国园林的意境。由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意境美,因此其时空观必然与之相对应,具有“以小见大”、“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独特的时空意识。中国园林艺术,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主要采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凝聚体,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园艺、诗画、书法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承载着农耕自然经济时代中国人的最高栖居理想。阐述了园林与书法在其源流、空间关系、意境表达的关联,同时园林还是名家翰墨之宝库,汇集了历代名家的墨迹和异彩纷呈的书体样式,创造了文气氤氲的园林环境,雅化了建筑空间。而这些都验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根基本质上是之于建筑、山水、植物之上的文化内涵,书法恰好是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以"诗意的栖居"为核心意义,并以此在世界造园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园林石峰与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较为丰富的史料,从造型艺术的美学角度出发,阐述园林石峰的造型艺术价值、品石标准、园林石峰与诗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历代诗画名人嗜石成癖与搜罗奇峰异石的种种趣事。  相似文献   

5.
利用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变幻空间,从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诗画情趣、意境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意象空间的风格特征,以期为意象空间创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相似文献   

7.
幽深清远的诗意空间——论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空间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中国传统寺庙园林空间特征入手,对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各层次空间在幽深清远的意境营造上进行了阐述。结合武汉宝通禅寺园林空间艺术上的开合收放以及意境营造上的关系,指出现代城市园林空间设计中存在只注重功能完整和形式统一而缺乏满足精神需求的不合理现象,提出希望通过研究充满诗画艺术魅力的寺庙园林空间,能为人们创造出一片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和山水诗相生相长,并同步发展的。也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按照中国诗画的创作原则,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对象都是自然山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创造和加工提炼,达到虽校仿自然,崇尚自然,而却高于自然。山水画之《画论》为造园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而园林之景又为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画论》与《园冶》的理论精髓貌似神合。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时期的开始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与熏陶下,园林艺术创作在思想、建筑、叠山、植物和理水等设计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充满诗词情趣和书画意境的园子逐渐地成为宋代园林最显著的特色之一。以沈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可以称得上是宋代园林诗画情感表达的典范,笔者试从沈园建造中历史背景的浸透与文人诗词情感的充分表达上,去感知园林景观建造中人文历史艺术体现的魅力,以期对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所创造的意境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所倡导"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了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儒学之外,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渊源之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上的最大体现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而又不单纯模仿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山水画等艺术紧密相联,不仅更形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并再次开拓意境创作的更高领域。分析和讨论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始于晋代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三位一体的发展特点,促使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与造园理法间的相互渗透与彼此启发.水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在造园实践中与传统画水理论的章法、道法真水、善假于物等创作手法观照,重视布局以及源头、水口和水尾等水境的端部的处理,注重不同水境的塑造,并协同地形、建筑和植物等各类景物构建旷奥兼具、虚实相合的园林空间.在亟需提高文化自觉的当代,于古代山水画论中寻求园林理法智慧不仅具备现实价值,而且对传统艺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史表明,山水画与山水园林关系非常紧密,以画论代园论指导园林设计和建设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以二者的演变历程比较为出发点,从立意、构图、元素、章法、意境五个方面剖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古典造园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唐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510-22511,22663
就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特质,从空间序列、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方面,结合古典园林中的各个要素展现了其无处不在的诗情画意。强调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的诗文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使其与诗文绘画一样讲究写意,追求意境。分析了意境的内涵特征,即互生性、虚实性、关联性,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写实与写意、造景与借景、移情与象征的意境营造手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营造的要点,强调应注重对环境、体验、经验、手法的理解,以通过更广泛的途径来展示空间场所感,营造空间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涵盖面极其深广。而中国画论曾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一个基本的理念指导,古代画家运用其自身独特的艺术修养成为园林设计师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由此才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本文从中国画"留白"手法延展开去,论述了"现量"与"比量"以及"完形心理"的概念。提出了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中,对于"留白"的应用可分为对比形式美层次和布局系统连续层次两点。  相似文献   

15.
多视角品味中国园林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储可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38-18240
从哲学、绘画美学、风格美学、文化学等角度审视中国园林艺术设计,探索艺术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孟妍君  秦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70-15272
从雁山园的自然环境入手,根据农代缙的《雁山园图》及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雁山园的造园美学思想。并说明了雁山园的造园哲学基础是儒家、道家、禅宗三大家,其美学思想包容了入世与出世思想、画意与文心、自然山水之美以及风水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吕慧  段渊古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74-4576
该文所论述的山石与竹的搭配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典的配置手法。自古至今,无论是造园还是诗词绘画都有很多竹石搭配的记载。为什么竹石搭配的造园手法会受到文人画家以及造园家的如此青睐?这种搭配手法是从古典园林流传下来的,如何将这种搭配手法有机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该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将这种经典配置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宾虹的画学理念“工在意不在貌”的学习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山水画美学特征“意”的认识。思考从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两者的比较研究中,将“意”作为一个切人点,融入当下油画风景的写生创作之中,并探索融人的意义、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茶园资源丰富,茶文化历史悠久。近些年,茶园景观的规划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良好的生态景观与社会经济效能。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阐述茶园景观的相关概念,并从茶园景观概述、茶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茶园景观营建与管理3方面综述茶园景观的研究进展,对茶园景观的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廖莹  沈一  李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09-6011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分析了现代田园城市思想的演变过程,并提出以消极景观为基点的景观复兴之路。从生态破损型和功能变化型两种消极景观的典型类型出发,举出成都市十陵镇城市生态湿地公园规划和北京798工业区重建为艺术区这2个实例,说明消极景观再生不仅是单纯的景观再生,更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再生,是物质再生到人本心灵的文化再生,是田园城市理论的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