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脏、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兔的绦虫病。感染的病兔表现消化机能紊乱,饲料  相似文献   

2.
肉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或其它啮齿类动物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发生广泛,感染率高,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兔均易感染。肉兔轻微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不仅使肉兔生长受阻.肉质变味,偶尔还能引起死亡.给养兔生产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及囊壁破裂后囊液会引起兔中毒,降低机体免疫力,进而诱发其他疾病。目前大量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发生于许多疾病中,且对疾病具有恶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獭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疾病,因其囊泡形如豌豆而得名。成虫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猫科动物小肠内,乳白色,体长60~200cm,最大宽度4.8mm,有200~400个节片。头节为小  相似文献   

5.
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严重感染时能引起肝脏损害,消化紊乱,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养犬业的发展,该病的流行也逐渐普遍,严重的影响着养兔业的发展和兔产品的质量。1发病情况1.1兔舍周围环境调查笔者主要调查了一些小型商品兔场,养兔数在几十只到上千只,兔场都位于农村或农户院内。调查发现兔场周围养犬者甚多,犬到处乱跑,农民又没有给犬驱虫的习惯。而大部分商品兔场养有护场狼犬1~2只,大…  相似文献   

6.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生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牛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 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 流行病学 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的饲草、饮水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9.
对小型商品兔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对90只患豆状囊尾蚴病的商品兔进行解剖,阐述了商品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总结出了该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等啮齿类动物的绦虫蚴病,大量感染时能引起兔的肝炎、肠炎,兔出现被毛粗乱、粪便不正常、持续性消瘦等症状。兔场一旦爆发此病,感染率几乎100%,造成兔群整体抵抗力弱,凡遇气候突变,易出现成批死亡,仔幼兔更甚。兔豆状囊尾蚴病未能引起人们重视,文献报道也少。  相似文献   

11.
寄生在兔体内的豆状囊尾蚴,是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主要寄生在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其包囊很小如豌豆。笔者曾遇见兔豆状囊尾蚴继发巴氏杆菌病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遵化市张北庄葛某饲养了80只獭兔,其中成年兔20只,2月龄幼兔60只,自2001年1月3日开始发病,2月龄幼兔呈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有的下痢,腹部膨大,成年兔渐渐消瘦。1月10日幼兔开始零星死亡。畜主怀疑新近购进的饲草(秕谷)有问题,于是停用,并大群饮用维生素C及多维葡萄糖,治疗无效。至1月20日幼兔死亡15…  相似文献   

12.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家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  相似文献   

13.
<正>兔豆状囊尾蚴是寄生在狗、猫和其他肉食兽小肠内的豆带状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兔的肝脏、网膜、肠系膜和腹腔内的一种绦虫蚴病。讷河市讷河镇铁路社区一养獭兔场发生了狗、兔间互相感染引起兔死亡的豆状囊尾蚴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PCR方法从豆状带绦虫六钩蚴中扩增得到Tp-dUTPase基因编码区,构建了pET32a-Tp-dUTPase原核表达载体,以重组蛋白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兔豆状囊尾蚴病Dot-ELISA诊断方法对226份兔血清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Tp-dUTPase基因编码区长447bp,编码148个氨基酸,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6 200,该重组蛋白能与家兔豆状囊尾蚴病阳性血清特异性结合。以重组蛋白Tp-dUTPase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Dot-ELISA诊断方法显示有较高的特异性(85.7%~92.9%)和敏感性(86.4%~88.0%),与其他种类兔寄生虫病阳性血清有较低的交叉反应。结果表明,纯化的Tp-dUTPase重组蛋白可作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诊断抗原。  相似文献   

15.
<正>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在我国吉林、福建、山东、四川、贵州、浙江、陕西等地见有报道。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地区流行颇为广泛。病兔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肉品质量降低,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如使用有病家兔作为科学研究、教学的实验动物,则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的腹腔,其成虫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js)则寄生于狗、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当家兔吞食了被豆状带绦虫的孕卵节菌或虫卵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肝实质发育15—30天,以后从肝脏钻出再到腹腔继续发育形成豆  相似文献   

16.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豆状囊尾蚴混合感染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守龙 《畜牧与兽医》1994,26(4):170-171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豆状囊尾蚴混合感染病例崔守龙(安徽省滁县地区畜牧兽医站)1993年2月25日,滁州卫校的实验动物兔突然发病,3天死亡了14只。经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认为该病是一起由气温突变为诱因的兔的豆状囊尾蚴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所造成的传染...  相似文献   

17.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暴发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 ( Taenia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寄生于肝脏、肠系膜、网膜及骨盆腔而引起。寄生数量少时 ,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量感染则可引起肝脏损害、消化功能紊乱、消瘦倦怠 ,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 995年 5月 ,我中心饲育的家兔虽经常规疫苗注射、球虫病及螨病防治等 ,仍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精神沉郁、被毛松乱、消瘦、腹泻患病率高及整体生长发育迟缓等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抽样剖检部分术后兔及死亡兔 ,发现有豆状囊尾蚴感染 ,于是就对兔群进行了较系统的豆状囊尾蚴感染情况调查 ,并采取了相应防治措施 ,…  相似文献   

18.
家兔囊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伟 《畜牧兽医杂志》2009,28(4):134-134
家兔囊虫病是由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因其囊泡形小如豌豆而得名。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绦虫的犬,家兔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草料后即感染豆状囊尾蚴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秋季节感染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感染,但很少致死。严重感染时,可使家兔生长受阻,还可能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9.
在獭兔的寄生虫病中,豆状囊尾蚴病是比较普遍和严重的一种,随着我国獭兔饲养量的不断增加,豆状囊尾蚴病给养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加。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养兔专业户的经济效益和养兔业的发展。笔者对2006~2008年河北工程大学农学院确诊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病例进行整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豆状囊尾蚴是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主要感染家兔等兔形目动物.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寄生虫病中较普遍和较严重的一种,由于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未能引起养殖户的足够重视,因而临床用药不规范,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了中国养兔业的发展.因此,作者综述了兔豆状囊尾蚴病的病原形态、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与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