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民工潮”、“民工荒”现象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其产生和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肯定了“民工潮”、“民工荒”在当前国情下的进步意义。笔者认为解决“民工潮”、“民工荒”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对策,关键在于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当务之急要解决“农民工”就业渠道不畅、收入偏低的问题;此外,加大城市化建设力度,进一步重视农业,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家顾问》2004,(1):4-5
欢度完春节后,有许多农友仍然会外出打工。但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所受到的待遇歧视,已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关注。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既要作好心理准备,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强烈呼吁,各用工单位千万莫把农民工当“劳工”,要真正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对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民工荒"与农民工劳动与就业保障措施不完善有关,通过描述农民工缺乏劳动和就业保障的状况,发现企业和农民工只顾短期利益而牺牲农民工获取劳动和就业保障的权益,因此必须依靠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立法以及实施相关经济发展政策构建有效的农民工劳动和就业保障体系以应对"民工荒"。  相似文献   

4.
"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锦云 《甘肃农业》2005,(10):49-50
“民工荒”已经影响我国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它是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而出现的必然问题。“民工荒”的出现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的结果,是弱势民工与强势资方老板的博弈,也是农村经济政策调节的变化。企业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积极给民工涨薪;政府应督促企业积极改善用工环境,构建和谐社会;长期解决“民工荒”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减少用工需求。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心的问题。如何积极、稳妥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稳定。本文通过农民工就业平等权、受教育权、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农民工维权组织,探讨农民工权益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203-205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工原有的"候鸟式"务工均衡模式将被打破,农民工个人就业保障更加依赖于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工代际分化也将以裂变方式出现。为了引导农民工顺利渡过这个艰难的适应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积极的人才战略和人事政策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进度,缩短农民工务工模式新均衡形成的周期;要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减缓代际断层的负面影响,努力实现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与农民工就业转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八零后、九零后农民工,而在用工大省江苏,民工荒缺口大大超过了往年,以江苏省农民工流入地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研究江苏省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意义,并对目前"民工荒"现象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错位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农民工范畴的界定、农民工与社会结构分化、农民工工资、“民工荒”现象以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对当前学术界观点和政府政策进行综述,以深化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并期望对解决当前农民工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现象并存显得较为突出,这是多对矛盾综合的结果,包括农民工进城就业成本与收益矛盾、农民工素质与企业需求矛盾、就业年龄门槛与农民工年龄结构矛盾、企业用工苛刻与新生代农民工逸乐享受矛盾。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应该多管齐下,各方都应有所作为,本文从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促进就业的角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禁止用工年龄歧视、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与人们长期以来普遍认为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印象大相径庭.追根溯源,这与我国农民工个人素质普遍较低、政府政策实施不到位和企业待遇较差等原因是分不开的.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消除农民工劳动就业领域的歧视现象,促进农民工平等就业并尽快融入城市,以期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方法】发放关于农民工平等就业以及就业歧视解决渠道等问题的调查问卷,并对一些企业、法律援助组织等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结果】中国已在农民工平等就业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在劳动就业领域农民工依然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偏低、间接歧视比较严重、缺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以及社会地位低下"等困境。农民工在劳动就业领域遭遇的各种不公平对待,已经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阻碍,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结论】政府需要通过落实企业内部申诉机制、建立平等委员会、拓宽司法诉讼渠道、强化劳动监察等具体措施,为农民工平等就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职业认同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英 《农业考古》2006,63(3):259-261
本文阐述了建立“农民工“的职业认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从改善工作待遇,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树立正面形象,消除社会排斥和社会歧视;有计划的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逐步建立“农民工“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流动的基本趋势,这是由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农民工”市民化的程度取决于既定制度框架下“农民工”主体的行为选择,同时也受制于政府协调控制行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市民利益群体的接纳行为的约束。只有整合和调适多重行为,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企业的基础性作用和市民的支持性作用,才能加速“农民工”市民化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勃  汪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04-6805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向城市移民倾向,整体素质比上一代农民工高,但又低于城市青年,有较强的维权意识,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低层级水平流动为主。政府要加快破除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制度性壁垒,考虑当地收入水平分工种制定农民工资参考标准,引导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迁,监督和帮助改善企业用工环境,建设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潘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60-1062
分析了农民工就业权利保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健全法律制度,明确界定农民工就业权利保障;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保障资金支持;建立持续有效的宣传制度,营造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就业权利保障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6.
“多亏了政府组织的订单培训,让我很快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前不久,在河南省邓州市劳动局就业培训中心院内拿到培训结业证的50多名农民工.与当地的几家企业签订了用工合同.开始了新的就业之路。眼下.该市开辟的三条“绿色通道”已帮助3万农民工走上就业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7.
汪芳 《农家科技》2007,(10):41-41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职业培训密切相关,如何有效地培训农民工,缩短农民工在企业的磨合期,实现长期、稳定就业,笔者谈谈个人体会。1.选准教师。选派的教师既要熟悉企业工作特点,又要了解农村生活环境,与农民工有共同语言,这样授课时才能有"同感",学员听后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4年上海外来农民工就业与收入调查数据,运用Brown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当前上海外来农民工的性别工资差异问题。分析发现,农民工之间存在较大的性别工资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业内部,其中由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所造成的差异高达88.53%,行业隔离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为27.36%;在行业间,由歧视等不可解释因素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比高达83.22%,可以用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仅为16.78%,歧视仍然是造成农民工性别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是关乎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相关文献的检索精炼和统计分析得到劳动报酬、职业发展、劳动合同等22个初步评价指标。基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个人感受、乡土情结等特征分析,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评价指标进行筛选重组,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多维度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指标评分标准,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数模型。由此形成可以充分体现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全新评价体系,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定量方法,同时为政府制定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教育、生活、就业现状,分析了教育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技能及社会地位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转变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观念,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