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加强出入库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内控机制,规范出入库管理操作程序,充分发挥粮库计算机局域网络在粮食出入库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出入库管理信息的自动收集、处理、传递、查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我库联合其它单位,研制开发了适合我库实际的出入库管理软件系统,设立了专门的粮食出入库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机构,对全库的粮食出入库实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
浅圆仓占地面积小,结构受力合理,单仓储存数量大,粮食出入库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单位时间出入库数量大,有利于实施粮食"四散"技术。但由于浅圆仓直径大、粮堆高,也给储粮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中央储备粮金华直属库从2012年3月分别对大豆、玉米、小麦浅圆仓安全储粮进行技术性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央储备粮库库存管理的总体目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规范)的要求,确保粮食品质良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粮食轮换工作力度。粮食的轮换出入库,需要对出入库各种单据进行登记、汇总。原来人工统计汇总处理出入库数据,费时费力工作量大,不便于查询。为了把各类原始数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粮食仓储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仅2011年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中,涉及粮食出入库作业环节的事故4起,死亡装卸人员3人。由此可见,粮食出入库作业,已经成为仓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管理薄弱、事故易发、高发的环节。分析原因,既与企业重经营轻管理、侥幸大意的思想有关,也与仓储企业装  相似文献   

5.
粮库的机械化使用和管理水平是粮库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体现,合理配置和科学调配机械设备及优化出入库作业流程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在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原则下,根据生产需要,选用符合工艺要求、适应本单位仓储条件和与产量相匹配的机械设备,科学使用,积极推动"四散"流通技术,提高粮食流通作业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粮食出入库积累的一些资料,分析论证了散装粮食储藏容重和标准容重修正系数的确定方法,并计算出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粮食现代物流和仓储保管技术的发展,粮食"四散"(散储、散装、散运、散卸)技术不断普及,粮食出入库自动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四项"储粮新技术的普及,氮气气调储粮、智能通风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仓储保管科技水平,各类仓储机械设备在粮食出入仓、保管等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仓储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工的使用,降低了人工费用成本,降低了仓储管理工作劳动强度,提高了工  相似文献   

8.
随着粮食出入库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地槽、地上笼通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型粮仓机械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此矛盾,提出将通风管道的布置改为墙壁布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智能出入库管理系统用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实现粮食的入库、计量、入仓以及出库的作业无人值守,信息自动生成、自动统计和传输。该系统由门禁安防管理子系统、自动司磅称重子系统、自动扦样子系统、品质自动检测分析子系统、一卡通管理子系统、物流档案管理子系统、流程配置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查询统计汇总报表分析子系统等部分组成,以地上衡过磅计量为基础,将门卫、取样、质检、业务大厅、仓房装卸等多个业务节点串联起来,以一张IC卡为信息流转的载体,实现业务信息全面共享,流程规范化,过磅自动化,同时以多种防作弊技术为支撑,确保出入仓数量真实、及时。  相似文献   

10.
粮库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机械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机械化水平是设备作业流程中生产能力的体现。合理的粮食出入库作业流程和良好的劳动环境,必须有完整而科学的机械设备配置工艺设计。根据安全可靠、高效低耗的原则,配置与产量匹配的各类设备,保证作业的连续性。选用符合使用功能要求和适应本地仓储条件的,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能够达到充分利用设备,积极推进"四散"流通技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投资效益,降低粮食流通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首先依托物联网技术及网络对粮食供应链进行优化,根据“拉式”供应链理论集成现代物流及供应链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集成粮食供应链涉及的企业及粮食流通环节,然后基于射频识别技术构建集成化粮食供应链模型及整体架构,依托射频技术提供的大量数据及处理能力进行计算求解,获得精确的预测,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研究集成化粮食供应链的管理。研究构建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跟踪、控制及追溯,确保粮食及其加工品的食用安全;依据物联网技术支持下集成化粮食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精确预测,建立粮食供需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基于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进行集成化管理,降低粮食及其加工品物流费用,提高流通效率及效益。  相似文献   

12.
由于粮食本身的特性,在出入仓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粉尘。这些粉尘主要包括:夹杂在原粮中的泥灰砂土、粮粒的表皮和外壳。一直以来,在粮食仓储环节,粮食出入仓过程中的粉尘控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在粮食出入库作业现场尘土飞扬,工作环境差,给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给库区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高大平房仓通风系统主要是地笼(地槽)通风,其应用一般局限在降温及降水方面。本试验在地笼通风和单管通风的应用过程中证明两者可以非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轮换出入库过程中控制粮食因水分、虫害和杂质等因素引起发热的有效的应急性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粮食储藏》2018,(1):50-50
据了解,中储粮集团2014年初制定了《智能化粮库改造三年规划纲要(2014—2017)》,搭建集粮情远程监测、智能出入库监管、库存数量监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智能化粮库管理体系。通过在线粮情监测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对粮情变化趋势进行智能预测和预警,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不用出门、不用打招呼,可以24小时查看智能化粮库仓内、仓外实况,管理粮食不再仅仅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粮食数量监测系统以监控视频为载体,可以直观地查看仓内粮食数量,全天无盲点监测粮面变化情况并自动进行影像资料留存,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  相似文献   

15.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及减损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出入库和保管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发生粮食损耗的因素,有针对地总结和阐述说明每个环节的减损措施,重点讲解通风均衡粮温和水分时,采取何种方式方法既达到均匀粮堆温度和水分,又能减少水分损失,努力做到减损降耗,为企业增收创效。  相似文献   

16.
应用胶带输送机、扒粮机,结合“四散”流通作业生产需要,购置了吸粮机和散装自卸车,进行“四散”流通技术生产性作业试验,对每个流通作业生产环节应用时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四散”流通作业在粮食出入库过程中实用性的应用作业程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的出现积极推动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传统"粮食储藏"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粮食储藏"课程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粮食储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拟构建3模块11单元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构建"粮食储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电子散料秤     
由北京天凯华尊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CS-D1200型电子散料秤,选用进口称重仪表及气动元件,采用防尘设计,安全卫生,标准的计算机接口配置,可连续输送、静态计量,自动补偿、超差报警,具有结构紧凑、便于维护及保养等特点,适用于粮食加工业、啤酒酿造业、化工及仓储行业的过程计量,以及油脂和饲料加工业的原料计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受经济发展挤占的过程。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粮食主销区广东省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SDM回归方法对121个县级区域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探讨近20年粮食生产变化与区域演变。结果表明:广东省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逐渐增强的空间集聚性。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受到劳动力转移与资本化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粮食生产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出水平的支撑仍然是目前广东粮食主产区得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本进入农业通过推拉作用使粮食产业发生转移。本研究认为要重视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特征对粮食生产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方面要科学划定粮食产销县,另一方面要审慎划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20.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的头等要务。多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及农业专家一再宣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粮食自给,守住了"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这条底线。然而,就在连续8年丰收之际,粮食及食品价格却持续大幅上涨。这种矛盾现象表明,粮食安全领域一定存在某种深层次问题有待去探索。为了揭示中国粮食安全的真相,通过对多年粮食生产及消费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2010年粮食自给率还不到65%,进口的粮油食品要用5948万hm2耕地才能生产出来。"耕地赤字"超过"三北"地区13省(区、市)耕地总和。研究表明:(1)粮食安全的底线已经失守,粮食危机业已显现,形势严峻,绝不可掉以轻心;(2)根据对粮食形势新的判断,政府部门应重新制定(或修改)粮食安全规划、方针和政策;(3)应对粮食危机,除经常提到的那些措施(如保护耕地、兴修水利、科技兴农等)外,严格控制人口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最根本、最具战略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