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农户饲养条件下不同引入品种 (短角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 )与云南滇东北本地黄牛的杂交F1代及本地牛的初生 ,6 ,12 ,18,2 4月龄体重、体尺测定以及经济效益调查分析表明 :(1)滇东北本地黄牛经杂交改良后 ,胸围、十字部高等主要体尺都有极显著提高 ;初生重和各月龄体重均有显著提高 ;(2 )调查 12 1头市场交易牛发现 ,养一头杂交牛的经济收入比养本地牛高 4 9%~ 2 31%。 (3)从建立长期的肉牛杂交改良体系角度考虑 ,在云南省东北部地区 ,首先应使用短角牛、安格斯牛等中小型肉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 ,然后再用西门塔尔牛杂交。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研究利木赞牛改良民和县浅山地区当地黄牛的效果.[方法]在民和县浅山区选择相同营养水平和管理模式下的267头利木赞改良本地黄牛F1代与本地黄牛的体重、体尺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木赞牛与民和县浅山区本地黄牛杂交F1代的体高、体长、胸围和髋宽均比本地黄牛有所提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4月龄时利本F1平均体重公牛426.42 kg母牛389.41 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90.21%、82.7%.[结论]在民和县浅山地区用利木赞改良本地黄牛,生产杂交的肉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笔者对BMY杂交F1代与德宏高峰黄牛进行了短期肥育对比试验研究。选取12月龄BMY杂交F1代牛与德宏高峰黄牛各7头,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采用现代养牛管理技术进行生长肥育对比试验,试验期12个月。结果表明,BMY-F1代牛的平均日增重比本地黄牛高0.09 kg,增重效果极显著(P<0.01);BMY-F1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高于本地的高峰牛;BMY杂交F1代的屠宰率比本地黄牛高出2.1个百分点,产肉率高出1.7个百分比,差异性显著(P<0.05);平均利润BMY-F1牛每头比本地黄牛高出497元;14头黄牛共计产值7.20万元,纯利润1.78万元,投入产出比=1:1.29。采用全舍、集中饲养,粗料自由采食,精料定位采食,本地高峰牛和BMY-F1代都有显著的成长优势。在相同饲料、饲草及饲养条件下,BMY-F1代牛的效益优于本地黄牛。  相似文献   

4.
对榆林市神木县地区和延安地区相同营养水平下的298头利木赞牛改良陕北本地黄牛F1代及陕北本地黄牛的体重和部分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木赞牛与陕北本地黄牛杂交F1代的体高、体长、胸围和髋宽均比陕北本地黄牛有所提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初生牛的平均体重公牛43.95 kg,母牛41.11 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126.5%、120.78%,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1992年初在丹麦红牛改良示范区农村选购无乳房疾病、体重接近、营养中等、胎次和预产期基本一致的健康怀孕母牛7头,其中丹麦红×本地牛F_1母牛4头(1胎2头,2胎2头),本地母牛3头(1胎2头,2胎1头)。两组母牛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日挤奶2次,直至干乳,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牛平均泌乳期,丹本F_1牛为292±3.06天,本地牛287±2.83天;泌乳期平均产奶量分别为1481.43kg和752.85kg;产奶+犊牛收入,扣除饲养、人工成本,试验组比对照组多收入966元/头。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和志丹两县,对农村散养模式下的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公母牛各80头分3日龄、6月龄、12月龄、24月龄四个年龄段的体高、体斜长、胸围、髋宽体尺指标和体重进行测量和计算,通过与同龄延安本地黄牛的体尺和体重比较分析发现,秦川牛改良延安本地黄牛杂交F1代在体重上有显著提高,增长幅度在22.15%~71.19%,在4项体尺指标上也有明显的提高,增长幅度在6.49%~63.53%之间。在毛色、适应性、繁殖力等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杂交优势。调查分析表明改良方向正确,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娟姗牛细管冻精,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改良色达草地型牦牛,结果显示:杂交一代(犏牛)公、母牛初生重平均达15.35kg,比本地牦牛初生重提高39%,2岁零3个月的公、母牛平均体重达166.7kg,比本地相同年龄的牦牛体重高60%;杂交一代母牛1.5岁初配,比本地牦牛提前2~3年;杂交一代母牛2岁零3个月产犊,第一胎年产奶量达1280kg,是本地成年牦牛产奶量的4倍。  相似文献   

8.
皮埃蒙特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生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光泽县饲养黄牛基本情况 光泽县位于福建北部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县有各类草山草坡14000hm^2,饲草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草食畜牧业。黄牛存栏数居全市之首,目前存栏14900头,其中能繁母牛5280头,后备母牛1240头,多为本地的役用黄牛。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县就已将发展肉牛业作为全县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群众养牛积极性也随牛肉市场行情看长而日益高涨。但本地黄牛体型矮小、生长缓慢,养殖效益低。因此,从2002年起,我们引进皮埃蒙特肉牛细管冷冻精液对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至目前,已冷配黄牛754头,产一代杂交牛358头。经改良,皮本一代牛在体型外貌、生长及产肉性能等各方面都比本地黄牛显著提高。1周岁的杂交牛比同龄的本地牛售价高500~800元。若继续催肥至1.5~2.0岁,则效益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开展杂交改良示范,3年累计产西本F1代犊牛255头。测定体尺、体重指标分析,结果表明:6月龄和12月龄段,西本F1与本地黄牛的体重、体高、胸围、体斜长、管围差异极显著(P0.01),而腰角宽差异不显著(P0.05);6月龄段的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48kg,头均增收1 344元,12月龄段西本F1比本地黄牛增重64.8kg,头均增收1 806元。说明西门塔尔牛做父本改良本地黄牛杂交优势明显,可在攀枝花市二半山区黄牛杂交改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6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安本杂牛、西本杂牛、利本杂牛、秦本杂牛)35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贵州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安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西本杂交牛、利本杂交牛、秦本杂交牛、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效果,采用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作为肉牛终端父本,分别与本地黄牛开展二元经济杂交,对杂交F1体重变化、屠宰性能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杂交F1均比本地黄牛生长速度快且产肉率高,可有效提高本地黄牛的屠宰性能。说明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改良本地黄牛杂交优势明显,可有效增加本地黄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用12月龄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西本杂牛、奶西杂牛)30头进行饲养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贵州本地黄牛与杂交肉牛在体增重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杂交品种间体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西本杂交牛价肉比低于贵州牛,具有极显著的差异性(P0.01)。  相似文献   

13.
试验测定了德国黄牛和比利时蓝牛对本地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在粗放式饲养管理条件下,德本F1和蓝本F1在体型外貌、生长速度、适应性、经济效益等方面,比当地黄牛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 1982~1987年底,石楼县共用冻精配母黄牛7848头产犊6365头。除出栏外,全县5年来共培育短×本杂交牛4125头。短×黄杂一代,在农村分户粗放饲养管理情况下有良好杂交优势,适应性好,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比本地牛高。每头改良牛平均比同龄同样饲养的本地牛市价多约200元。87年全县由原11个改良点扩大到16个,改良牛占总牛头数的16.4%。  相似文献   

15.
<正> 奉节县黄牛杂交改良起步较早,1957年—1978年间,先后从省外引进秦川牛、晋南牛、黑白花奶牛良种公牛58头与本地黄母牛杂交改良,据桂花乡调查5岁秦杂一代牛,未显示出杂种优势。1979年—1983年又用西门塔尔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配种7898头,存栏西杂牛3015头,出栏西杂牛(1.5岁体重250公斤)130头,仅占存栏西杂牛总数8.87%。更为突出的是云务、三桥、含瑞等5个乡4年配种552头,现无一头西杂牛犁田,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影响。 回顾黄牛改良实践,时间长,花钱多,费事大,效果差。其主要原因是杂种犊牛断奶后饲养管理粗放,没有很好进行培育。为了证实这个问题,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提高云南黄牛的生产性能,优选主要的杂交改良父本,开展云南黄牛杂交改良。[方法]用西门塔尔牛、短角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分别与云南黄牛母本杂交,测定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的体重体尺。[结果]云南黄牛经过杂交改良后,改良效果良好,杂交后代对云南高原的气候条件适应性良好。在农村饲养条件下,西×云杂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4.57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5.83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21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44.24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74.13%,59.20%,56.53%和78.10%。短×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2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17.20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3.56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314.86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7.90%,38.10%,54.21%和62.90%;安×云杂交一代牛犊牛初生重平均为21.21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34.34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6.18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68.45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50.32%,57.45%,56.51%和38.89%;海×云杂交一代牛初生重平均为22.78kg,6月龄体重平均为124.97kg,12月龄体重平均为190.52kg,24月龄体重平均为289.50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61.45%,46.47%,51.99%和49.78%。[结论]西×云杂一代牛、短×云杂交一代牛、安×云杂交一代牛和海×云杂交一代牛生产性能显著提高,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西门塔尔牛对甘肃省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使用西门塔尔牛冻精为甘肃省西部本地母黄牛人工授精,笔者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西本(西门塔尔与本地黄牛杂交)一代杂种F1公牛、母牛的体尺和体重,并与相应年龄性别的本地黄牛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西本F1公牛、母牛各项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本地黄牛,表明利用西门塔尔牛冻精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是切实可行的,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汉源杂交牛就像汉源花椒一样出名,也像汉源花椒一样成了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近12万头,其中出栏4万多头,黄牛杂交改良近万头,农户养一头杂交牛出售可收入两千多元,全县养牛收入近1个亿。汉源杂交牛声誉好,质量高,远销省内外,赢得广大客商的交口称赞。母牛去冷配,效益翻几倍,饲养杂交牛一头当两头,牵着黄牛奔小康,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汉源牛业的崛起与兴旺,来自于26年坚持不懈的黄牛杂交改良。  相似文献   

19.
1 遗传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奶牛品种不同,其产奶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各品种的奶牛中,纯种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最高,而娟姗牛的平均产奶量与荷斯坦奶牛的平均产奶量相差2吨多.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产奶量在6.5~7.5吨,而一些改良牛(本地黄牛与荷斯坦奶牛的杂交后代)的产奶量则是非常低的,一般在2.5~3.0吨左右.  相似文献   

20.
荷斯坦奶牛产奶量高,但耐热性差,在南方其高产的遗传性能难以体现出来;娟姗牛单位体重产奶量高,牛奶口味佳,营养价值高,且耐热性能强,抗病力强,将两奶牛品种杂交,预想选育出一种耐热性能强,抗病力强,产奶量高,乳品质好,风味佳的奶牛新品种。广西畜牧研究所黄牛研究室于2005年初就开始选育和研究工作,用娟姗牛为父本,荷斯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已繁育出娟荷杂一代牛公母共53头,从中选出35头进行实验观察,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