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反枝苋是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为安徽省沿江棉区主要杂草,而棉花对杂草竞争十分敏感。论文旨在明确反枝苋对棉花的密度竞争影响,为棉田杂草反枝苋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安徽省安庆市试验地,采用添加系列试验方法,棉花密度保持不变,设置8个反枝苋密度(0、0.125、0.25、0.5、1、2、4、8株/m)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研究不同反枝苋密度竞争对棉花生长、子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反枝苋株高、茎直径逐渐减小;相对于0.125株/m的反枝苋,反枝苋茎直径分别于1株/m(2013年和2014年)、0.5株/m(2015年)显著降低12.0%—18.6%;反枝苋株高则在2015年于0.5株/m显著减少24.2%。3年数据平均,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由1 156.9 kg·hm-2(0.125株/m)逐渐增加到7 524.0 kg·hm-2(8株/m),较高密度反枝苋种内竞争明显。随着反枝苋与棉花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株高于52—83 DAE(出苗后天数,days after emergence)逐渐超过棉花的,茎直径于18—70 DAE逐渐大于棉花的。在棉花成熟期,反枝苋株高比棉花高35.6—128.2 cm,反枝苋茎直径比棉花粗9.9—24.8 mm。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明显优势。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变化不明显,茎直径明显减小;棉花单株铃数、果枝数和单铃重显著减少,衣分也有一定程度减小。1株/m的杂草密度导致棉花单株果枝数减少4.63%—69.18%,铃数减少20.81%—84.98%,单铃重减少3.04%—20.36%,衣分减少1.54%左右。引起子棉产量显著减产的反枝苋密度分别是0.125株/m(2013年)和0.25株/m(2014年和2015年),导致子棉减产14.0%—33.7%;子棉产量损失率与反枝苋密度符合双曲线模型,据此可预测子棉减产50%的反枝苋密度为0.2—2.8株/m。在反枝苋与棉花竞争91 DAE,0.125—0.5株/m反枝苋可显著减少棉花单株果枝数和铃数。在部分年份,棉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及断裂比强度随反枝苋密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且差异显著。【结论】在安徽省沿江棉区,当反枝苋与棉花全生育期竞争时,对反枝苋及棉花的株高影响不明显,对两者的茎直径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反枝苋的株高和茎直径逐渐大于棉花的;因而反枝苋在株高和生物量上对棉花具有竞争优势。反枝苋苗期是其防治关键期。当反枝苋密度逐渐增加时,其种内竞争逐渐增强。反枝苋生物量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随着反枝苋密度增加,单位面积反枝苋生物量增加,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反枝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棉花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而减少棉花产量。推测本地区导致子棉减产5%的反枝苋密度为0.011—0.090株/m。  相似文献   

2.
徐道青  郑曙峰  王维  屈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86-14887,14925
[目的]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生长状况、棉铃特征和产量变化,为沿江棉区找寻高产优质的合理种植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湘杂棉8号为试验材料,起始密度为12000株/hm2,密度梯度为9000株/hm2,共设6个处理。研究其生长周期、产量、棉铃、棉纤维等特征变化。[结果]密度对棉花的株高和其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处理中籽棉衣分、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对单铃重、"三桃"分布、蕾铃脱落率、僵烂比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且差异显著。基本规律为:棉花单铃重和伏桃比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脱落率和僵烂比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但都在处理5时表现最差。皮棉产量以处理2、3和4较高,最高的为处理3,密度最低的处理1产量最低。[结论]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在沿江棉区种植杂交抗虫棉以30000株/hm2的种植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3.
棉花新品种锦科杂1号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棉花新品种锦科杂1号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确定其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利用锦科杂1号2006、2007年连续2a全国黄河流域棉区杂交春棉品种区试(C组)及2008年参加全国杂交春棉生产试验的资料,对其栽培密度、产量及产量因素性状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密度(0.806 0)>单铃质量(0.640 7)>株铃(0.640 3)>衣分(0.310 4);基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回归方程模拟,导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指标值,结果显示,皮棉产量从1 300kg/hm2增至2 000kg/hm2,每增产皮棉100kg/hm2,需增加密度429株/hm2、株铃0.25个、单铃质量0.16g、衣分0.45%。其高产栽培应在本试验平均密度(45 000株/hm2左右)的基础上,以力争株铃16~18个、稳定单铃质量(6.2~6.5g)、确保衣分(43%~45%)为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态区杂交棉皮棉产量与多个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区杂交棉在南疆地区皮棉产量与多个性状的关系,为新疆南疆地区棉花引种、育种和大田生产提供理论和生产实践参考.[方法]以来自不同生态区12个杂交棉品种(系)为材料,分别研究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亩株数(667 m2株数,下同)、籽指、衣指、绒长、纤维伸长率、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断裂比强度之间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皮棉产量与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达显著正相关;对皮棉产量贡献较大的因子依次是单铃重>亩株数(667 m2株数,下同)>单株铃数>衣分;12份材料,综合表现较好的为湘江棉5号、鲁棉研40号和湘江棉3号.[结论]栽培上杂交棉种植应注意控制合理密度;育种上宜主要从提高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三方面来提高皮棉产量,同时对品质性状也不能忽视;引种时要注意选择皮棉产量较高,同时纤维品质较好的品种用于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研究棉花新品种SGK79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其高产栽培的最佳途径和主攻目标。在2003~2004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2005年生产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SGK79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4个产量因素与产量呈线性关系,建立了产量与产量因素间回归方程和最优回归模型。4个产量因素影响皮棉产量的综合作用为:每株铃数>衣分>单铃重>密度。皮棉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制约与促进的数量关系。4个产量因素中,每株铃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密度和衣分,铃重最小。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SGK791高产栽培应以力争株铃数、兼顾铃重、稳定衣分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6.
山东生态条件下纯作春棉的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常规抗虫棉鲁棉研28号为材料,在山东广饶、夏津和冠县三地大田条件下纯作种植,研究了不同密度(3.00~9.00株/m2)下的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纯作抗虫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均有显著的影响,对经济产量的调控效应三个试验点大致相同,都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即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9.0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7.50株/m2)的产量较高。三个点平均,6.0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与4.50株/m2处理相当,但比3.00株/m2分别增产10.1%和12.0%,比9.00株/m2处理分别增产22.3%和22.8%。提高密度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但可显著降低棉柴比、铃重和早熟性。密度偏高和偏低都不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和协调的产量结构,山东春棉纯作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为4.50~6.00株/m2。  相似文献   

7.
冀南地区不同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鲁棉研28为试材,在冀南地区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呈下降趋势,伏前桃比例增加而伏桃比例降低,单位面积铃数、皮棉产量先增加后降低;8.7万株/hm2时皮棉产量达到最大值,但在5.1万株/hm2到10.5万株/hm2之间皮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衣分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多雨年份,不同密度棉花株高、单铃重、衣分和皮棉产量均高于干旱年份,低密度成铃率高而高密度成铃率低。  相似文献   

8.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NCII设计,以5个不同类型的棕色棉品种(系)为母本,3个棕色棉品种(系)为父本配制1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棕色棉品种(系)杂交组合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共同控制,籽棉产量、铃重和籽指的一般配合力(加性)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皮棉具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显性)方差,衣分和单株铃数的一般配合力(加性)方差均达极显著.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除籽指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亲优势;产量构成因素的优势为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利用不同类型棕色棉品种(系)配制的杂交组合,F1代皮棉产量增产显著达22;以上,且色泽遗传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以转基因抗虫三系杂交棉邯杂429为试验材料,设两因素(种植密度、留叶枝方式)三水平试验设计,其中,种植密度水平为2.25万株/hm2、3.75万株/hm2和5.25万株/hm2,留叶枝方式水平为不留叶枝(常规整枝, CK)、留2个优势叶枝和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留叶枝方式对棉花产量构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叶枝能够提高棉花的霜前花率,促进棉花早熟,但在不同的密度种植时棉产量构成和产量效应不同:低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能够显著提高单株铃数和霜前花率,最终使产量略有提高;中等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显著降低单铃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其中留全部叶枝的棉花减产显著;高密度栽培时,保留叶枝会降低棉花单铃重,其中留2个优势叶枝棉花的单铃重降低显著,最终导致产量略有降低。在三系杂交棉简化整枝栽培管理中,采用种植密度3.75万株/hm2、留2个优势叶枝方式栽培棉花产量最高,籽棉产量为5383.6 kg/hm2。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棉鲁棉研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于2008年在山东临清、嘉祥和金乡三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杂交棉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熟相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低密度(3.00株/m2)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低,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3.00株/m2)产量最高,中高密度(4.50-6.00株/m2)的产量居中,而高密度(7.50株/m2)处理的产量还是最低;整枝条件下4.50株/m2密度处理的籽棉和皮棉产量比3.00株/m2分别增产4.93%和5.51%,而留叶枝条件下3.00株/m2的籽棉产量比4.50株/m2高4.03%。低密度(3.00株/m2)下留叶枝的铃数多于去叶枝的铃数,但随密度增加(4.50株/m2及以上),留叶枝的铃数显著少于去叶枝的铃数;留叶枝和增加密度都会降低铃重。密度与整枝对棉柴比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都可显著影响生物产量。密度与整枝对棉花早熟性也有互作效应,去叶枝的早熟性好于留叶枝的处理,随密度增加,早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抗虫棉保留利用营养枝的效应和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5个抗虫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保留2个和全部营养枝对棉株体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效应。结果表明,保留营养枝对棉株平均衣分、棉田病虫害发生等无明显影响,但导致果枝结铃减少、果枝铃重和全株平均铃重降低、经济系数下降等负面效应,保留营养枝越多,负面效应越大。与此同时,保留营养枝也带来了群体总铃数增多、总生物产量提高、贡献部分经济产量以及节省用工等正面效应。在本研究条件下,保留营养枝比常规整枝处理的对照增产3%~20%,保留2个和全部营养枝对皮棉产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分析认为,在配套措施的保证下,抗虫棉保留利用营养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采用加-显性(AD)遗传模型,对陆地棉中熟×早熟的8个亲本及其16个F1组合的4个产量性状和5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和成对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遗传组分方差相差很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顶部茎粗的加性方差明显大于显性方差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铃重、衣分、株高的显性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且较大;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表现型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陆地棉中熟与早熟陆地棉品种杂交的F1产量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单株皮棉产量间存在正向极显著的显性相关,说明单株皮棉产量表现有优势的组合,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可能表现杂种优势.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分别与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间正向或负向的加性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对杂种后代株高、子叶节茎粗、顶部茎粗的选择,可提高单株皮棉产量,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也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 +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8和3 150.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环境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生态环境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环境下单株成铃的变异系数最大;关联度分析表明,铃重是制约株铃的主导因素,衣指是制约铃重、衣分及子指的主导因素,子指是制约衣指的主导因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铃邋对籽棉产量的综合直接作用最大;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成铃、单铃籽棉重、衣分3个产量因素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占总决定度的77.16%,基本上反映了产量因素的构成情况.  相似文献   

16.
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间F_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6个海岛棉品种及其15个 F_1组合4个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海岛棉自育品种间杂交,除铃重不具有加性效应外,铃数、衣分和单株皮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铃数、铃重、衣分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而单株皮棉产量不存在显性效应.[结论]F_1和F_2铃数和衣分的平均遗传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向超亲优势,铃重和单株皮棉产量无正向群体平均优势.  相似文献   

17.
长绒陆地棉与常规品种杂交F_1代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绒陆地棉品系与黄淮棉区推广常规品种杂交F1代的绒长、马克隆值、比强度、株高、铃重、铃数、子指、衣分、皮棉产量共9个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铃数是影响高品质棉花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子指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单铃重对产量影响较小;中长绒材料在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纤维细度同时达到育种目标要求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8.
崔秀珍  常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277-1278,1280
方差分析表明:15个半合子Bt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皮棉产量间差异极显著,株铃数、衣分、铃重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显著性大小为:铃数>衣分>铃重;相关分析表明:铃数和衣分对皮棉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铃重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铃数是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衣分,而铃重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棉花高产栽培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春善  田冲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054-7056
通过对棉种SGK791在2003~2004年河南省棉花区试与2005年河南省棉花生产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皮棉产量的数学模型和最优数学模型,给出了每公顷皮棉产量的95%预测区间为(1449.4,1519)。结果表明,4个产量因素中,以每株铃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密度,衣分居第三位,铃重的作用最小;高产途径为合理密植、力争株铃、兼顾衣分、稳定铃重。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和F_2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以及这些性状在F_1,F_2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生育期、2.5%跨长等则呈现负效应;这些性状优势在F_2代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铃重、衣分、籽指虽比F_1有所降低,但仍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