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芹菜尾孢叶斑病、链格孢叶斑病和斑枯病是芹菜叶部常见且发生严重的3 种病害。但是,研究者对芹菜尾孢叶斑病和斑枯病研究较多,对芹菜链格孢叶斑病研究较少。芹菜链格孢叶斑病在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古巴、几内亚、丹麦和意大利均曾报道过。在中国,芹菜链格孢叶斑病最早于《中国真菌总汇》中记载,但至今未见详细报道。近年来,随着芹菜需求量的不断上升,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由芹菜链格孢引起的叶斑病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且发病症状易与斑枯病和尾孢叶斑病混淆。2013 年之前,国内由链格孢引起的芹菜叶斑病发生不严重,且未见详细报道。2013~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菜病综防课题组在对华北地区芹菜调查中发现,该病害在北京大兴区、顺义区,河北石家庄等地发生严重,北京地区2014 年部分田块芹菜病株率达60%。  相似文献   

2.
芹菜斑枯病和叶斑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斑枯病和叶斑病是芹菜种植区的主要病害,保护地及露地栽培均有发生,对芹菜的产量和品质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春秋两季低温高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芹菜斑枯病和叶斑病发生。为了更好地控制芹菜斑枯病和叶斑病,本文对这两种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吉安市城郊无公害芹菜的大面积推广,特别是各种保护设施栽培和连作地区,芹菜斑枯病、病毒病、叶斑病等发生普遍严重,往往导致芹菜减产及品质下降,甚至造成毁灭性绝收。1灾害性病害症状1.1斑枯病该病病原为壳针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危害芹菜叶片,其次是叶柄及茎部等。叶片受害时,先出现淡褐色油浸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病斑表现出2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玉竹叶斑病病原菌一系列分离、纯化、接种试验进行病原鉴定,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玉竹叶斑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查阅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真菌志》第16卷链格孢属,初步确认病原为日光兰链格孢(Alternaria asphodeli);适宜菌落生长的碳源为木糖;适宜菌落生长的氮源为硝酸钾;适宜菌落生长温度为25℃;适宜菌落生长的pH为6~7;全光照条件下适宜菌落生长。  相似文献   

5.
细辛精油对5种木本花卉病害的离体抑菌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细辛精油对引起木本花卉叶部病害的5种病原菌(牡丹炭疽病、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月季黑斑病、肉桂链格孢叶斑病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细辛精油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为最好,EC50分别为120.43 mg/L和110.66 mg/L;对于同一种病原菌来说,细辛精油对牡丹炭疽病菌和肉桂链格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对牡丹拟盘多毛孢叶斑病菌和龙血树镰孢叶斑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其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棚芹菜斑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甘芳(湖北省洪湖市沙口农技站·433205)芹菜斑枯病又叫晚疫病、叶斑病,俗称为“火龙”,是大棚芹菜的重要病害。而且贮藏期间可继续危害,对芹菜的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大影响。1发病症状植株地上部分都能感病受害,但以叶片为主。发病...  相似文献   

7.
甘芳 《现代园艺》2002,(4):28-29
温棚栽培芹菜 ,常受斑枯病、叶斑病、菌核病和软腐病等病害的危害 ,影响芹菜生长 ,降低产量和品质。对芹菜病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1 实行轮作实行 2~ 3年轮作 ,可减少病原物的积累 ,减轻病害的发生。2 搞好种子处理用 4 8℃的温水浸泡种子 30分钟 ,可有效杀死附着于种子上的斑枯病和叶斑病病菌。浸种时应不断搅动使之均匀受热 ,到时将种子捞出用清水淘洗 ,晾干后播种。如果种子里夹有菌核 ,可用 1 0 %的盐水漂除 ,随后用水清洗 ,以减少种子带菌。值得注意的是 ,温汤浸种对芹菜种子发芽率稍有影响 ,因此 ,播量应增加 …  相似文献   

8.
<正>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美国、德国、巴拿马、韩国、新西兰、西印度群岛等地均有发生和报道。1960年在我国江西省首次发现了黄瓜棒孢叶斑病。迄今为止,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发生遍及全国,在温室、露地均有发生且不断加重。黄瓜棒孢叶斑病成为我国黄瓜栽培中主要病害之一,一般田间叶片发病率为10%~25%,严重时可达70%,甚至100%。各地  相似文献   

9.
芹菜斑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芹菜斑枯病又名晚疫病、叶枯病.温室芹菜发病严重.不仅在芹菜生长期间危害,而且在芹菜采收后及贮运和销售过程中继续危害,造成损失.芹菜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危害茎和叶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瓜菜》2019,(12):64-67
为了明确明日叶(Angelica keiskei)叶斑病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物学特性而进行了室内药剂筛选,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蔬菜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重点实验室保存的明日叶叶斑病病原菌为材料,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并在室内对11种药剂进行筛选。链格孢(Altezaria alternata)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5℃;适宜pH范围为8~10;最佳氮源为酵母浸出物,最佳碳源为甘露醇;稀释1 000倍的60%苯醚甲环哩水分散粒剂和稀释2 000倍的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对该病原菌抑制率达50%以上。综合以上结果,明日叶叶斑病病原菌适宜在弱碱性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下生长,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和苯甲嘧菌酯作为田间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1.
冬季北运蔬菜是海南省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南豇豆种植面积逾1.33万hm2(20万亩),占全省冬季蔬菜种植总面积的10%,年总产值逾6亿元,在海南北运蔬菜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许如意等,2006)。为了加快海南北运蔬菜产业的现代化和安全生产基地建设,笔者开展了对海南冬季豆类蔬菜真菌病害的调查研究,发现由灰色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griseola(Sacc.)Crous&U. Braun〕以及菜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ruenta(Sacc.)Deighton〕引起的豇豆叶斑病在海南省三亚崖城、乐东佛罗镇、陵水英州镇、澄迈永发镇等豇豆主产区发生比较严重,重病田发病率在70%以上,严重影响豇豆的正常生长。虽然这两种病原引起的发病症状差异较大,但是菜豆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假尾孢叶斑病的症状与尾孢菌引起的豆类红斑病相似,导致当地的植保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不能准确诊断该病,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由两种假尾孢引起的豇豆叶斑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牡丹花链格孢菌叶斑病病菌为试材,研究不同碳、氮源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病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D-木糖,氮源为NH4Cl;适宜病菌孢子萌发的碳源为蔗糖、D-木糖、麦芽糖、D-果糖,氮源为Ca(NO3)2、尿素.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黄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了病原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的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对该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菌丝生长最快的培养基是CA和黄瓜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为28 ℃,pH 8~9;致死温度为55 ℃ 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最适合病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C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为28 ℃、pH 8~9、12 h光照/12 h黑暗时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世界蔬菜     
《蔬菜》2005,(4)
胡萝卜黑腐病是由病原菌根生链格孢(Alternariaradicina)引起的病害,根生链格孢能通过种子传播,通常用杀菌剂对胡萝卜种子进行处理,可以控制该病害。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用生防菌防治根生链格孢是比较好的方法。曾有利用枯草芽孢菌和洋葱伯克氏菌处理胡萝卜种子,以防治胡萝卜黑腐病的报道,但在胡萝卜田间生产过程中,利用生防菌的拮抗作用,防止病原菌进入花器官继而进入种子的研究还没有见于报道。试验证明,拮抗真菌U.atrum喷洒胡萝卜花,能降低自然条件下根生链格孢对种子的侵染,对胡萝卜种子没有副作用。拮抗真菌在老化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生…  相似文献   

15.
杧果链格孢叶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体叶片法评价了采集自云南省和四川省的14株杧果链格孢叶斑病菌菌株的致病性差异,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对其中不同致病力、不同采集地的6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4株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以菌株109致病力最强。供试6株菌株生长最适宜温度范围是28~32℃,较适宜生长的pH值为7,能广泛利用供试的9种碳源,氮源中的硝酸钾和L-天冬氨酸有利于菌丝生长。说明杧果链格孢叶斑病菌能适应较高的环境温度、广泛的酸碱环境和多种碳氮源。  相似文献   

16.
棚室芹菜斑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芹菜斑枯病又称晚疫病、叶枯病,俗称火龙,是在芹菜上发生最普遍又严重的一种病害。近年来,该病在青冈县棚室发生较重,发病田块在20%~30%,平均减产10%~15%,成为制约芹菜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尽快控制此病的危害,我们于2005~2006年对芹菜斑枯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芹菜斑枯病,别名芹菜晚疫病、芹菜叶枯病,俗称火龙病。早期危害叶片,严重时病斑蔓延到叶柄及茎上,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设施内发生几率与危害逐年加重,发病田块达50%~60%,平均减产15%~30%,成为制约芹菜高效优质生产的关键因素。1主要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柄、茎,在制种田危害,并使种子带菌。分为大斑型和小斑型。病斑上有黑色小点是该病识别的重要特征。1.1大斑型大斑型由芹菜小壳针孢菌侵染  相似文献   

18.
芹菜斑枯病,也叫叶枯病,是芹菜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后会影响芹菜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现将芹菜斑枯病发病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发病症状芹菜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柄和茎。一般老叶先发病,后向新叶扩展。初发病时,叶片产  相似文献   

19.
银杏叶部病害诊断及其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苏州、泰州和南通等银杏产区的叶部病害调查及对致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发现危害银杏叶片的病害有5种:根杏黑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环斑病和黄化病。经分离和鉴定的病原菌有4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sp.)和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sp.)。进而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瓜菜》2019,(9):18-21
为明确植物诱抗剂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诱导抗病效果及最佳诱导方案,测定了净都煞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间隔期以及诱导持续期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净都煞本身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菌不具有杀伤力,但对黄瓜幼苗具有明显的诱抗效果;2.0 mL·L-1的净都煞间隔7 d诱导黄瓜3次,持续1 d对棒孢叶斑病菌的防效最高,达到68.93%。此研究结果为黄瓜棒孢叶斑病防治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