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用3,3-二甲基-1-(1,2,4-三唑-1-基)-2-丁酮为原料,经4反应,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的3,3-二甲基-2-(1,2,4-三唑-1-基)甲基-1-氨基-2-丁醇,其结构经IR,^1H NMR及元素分析予以确证。  相似文献   

2.
3.
4.
5.
9-羟基芴-9-甲酸在水介质中,80℃条件下,用三氯化铝作催化剂,以1:6摩尔比通入氯气,制得2,3,6,7-四氯-9-羟基芴-9-甲酸新化合物。用元素分析仪,IR,^1HNMR测试了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9-羟基芴-9-甲酸为原料,合成了2-氯-9-羟基芴-9-甲酸。用元素分析,IR分析方法确证了结构。  相似文献   

7.
8.
2—乙酰基—3—甲基喹喔啉—1,4—二氧化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乙酰基-3-甲基喹喔啉-1,4-二氧化物的合成方法,由于采用了相转移催化技术,因此得到了较高产率和纯度的合成品。  相似文献   

9.
10.
硫逐磷酸酯是合成有机磷农药的一类重要中间体,并且某些硫逐磷酸酯本身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目前绝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的硫逐磷酸酯,都是由芳酚或杂环族羟基化合物与磷酰氯或膦酰氯反应制得的[1]。近年来研究表明,含烯丙基类的磷酸酯也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而有关烯...  相似文献   

11.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给人类和禽畜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且其对农产品的污染 给全球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控制毒素污染、毒素检测和降解的相关技术研发尤为迫切。目前农产品中真 菌毒素检测和大规模筛查的常用手段是以抗体为核心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单克隆 抗体和多克隆 抗体,新兴的纳米抗体具有体积小、易于体外表达、稳定性高等天然优势,因此其在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发中 广受重视。系统总结了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常见真菌 毒素检测相关纳米抗体的研发进展,重点综述抗真菌毒素纳米抗体和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生物发光酶联免疫分析、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免疫测定等不同免疫分析方法中的应用。通过 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中纳米抗体的半数抑制率、检测限和线性范围等性能参数,分析基于不同类型纳米抗体的检 测技术的优缺点。探讨新抗体研发难度大、检测毒素种类少等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指出纳米抗体和真菌毒素 结合机制分析、理性设计、定向进化、结合多肽的筛选和设计等前沿技术在纳米抗体设计研究中的重要方向, 以期 为进一步开发基于纳米抗体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真菌毒素传统检测方法基础上,建立并完善4类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净化与荧光法(或HPLC)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对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作安全性评估。黄曲霉毒素总量和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样本数为28个,检出率为25%;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样本数为48个,检出率为22.9%;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样本数为49个,检出率为42.9%;呕吐毒素的检测样本数为39个,检出率为15.4%。4类真菌毒素的平均检出率约为30%左右。4类真菌毒素安全性评估结果为: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超标率最高,呕吐毒素安全性较好。检测结果表明,杭州市粮油类农产品真菌毒素污染广泛,部分真菌毒素超标比较严重,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谷物及油料类农产品真菌毒素安全性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果品主要真菌毒素污染检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果品在生产、贮运过程中易发生真菌性病害,不但可引起腐烂或腐败,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霉菌还可能产生真菌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真菌毒素是一类由丝状真菌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是继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后,影响果品质量安全的又一类关键风险因子,具有强毒性。大量研究表明,真菌毒素可致DNA损伤,低浓度下即可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使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发生病变,并且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研究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进行精准检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对于果品质量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展青霉素(Patulin,PAT)、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链格孢毒素(Alternaria toxins)和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存在于果品中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分别将PAT、AFB1、AFM1和OTA列为第3类、1类、2B类和2B类致癌物质。通常果品中检出的真菌毒素含量极低,因此对检测方法的要求较高,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含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等,但往往由于化学结构和性质各异,无法采用一种标准方法完成对所有真菌毒素的定量测定。因此,筛选准确、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也是该领域当今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有8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来保护消费者健康,但均未涉及链格孢霉毒素。许多国家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真菌毒素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毒理学数据的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情形下通过果品摄入的真菌毒素水平极低,不会对居民健康产生危害。果品中的真菌毒素可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进行防治、降解和控制,但无法将被真菌毒素污染后产品中的毒素完全脱除,果品中真菌毒素污染重在"防"而非"除"。本文从果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的种类、污染状况、毒性、检测方法、限量标准、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概述,同时,对果品中真菌毒素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修饰型真菌毒素是重要的食品安全危害因子.通过综述修饰型真菌毒素的形成机制、种类、污染水平、毒理研究、代谢规律、分析检测、脱毒方法等方面的进展,识别已知风险、潜在风险以及分析风险防控措施.已知风险包括:谷物及制品中修饰型真菌毒素的阳性检出率高,浓度跨度大,其存在会增加人群真菌毒素膳食暴露的风险.毒理学研究表明,有的修饰型...  相似文献   

15.
霉菌毒素的污染广泛存在,对饲料和粮食造成严重危害,给食品和农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霉菌毒素的监管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传统霉菌毒素检测方法虽然有着良好的重现性和准确度,但存在试验周期较长,实验过程相对复杂等缺点。霉菌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因检测较为快速、灵敏,且检测成本相对较低,实验过程简捷等特点,越来越被市场关注。文章就应用较为广泛的胶体金酶联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16.
葡萄在生产、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受到真菌的污染,进而产生不同的真菌毒素,影响葡萄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风险。有关葡萄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等葡萄产区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以及相关的文献报道还比较少。本文系统分析了污染葡萄及其制品的真菌类型、污染条件以及产生真菌毒素的种类和含量;通过真菌毒素产生环境的介绍,提出了防治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手段,特别是真菌毒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在区分真菌毒素种类和制定真菌毒素污染的控制技术方面可有效提供技术支撑。比较各国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发现我国在研究水果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制定标准和真菌毒素在水果及其制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方面都存在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真菌毒素在葡萄及其制品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16S rRNA基因以及局部大分子合成(MMS)操纵子特异序列设计2对引物,经反应体系和条件优化,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Cronobacter spp.菌株PCR扩增均可见2条特异性条带,而其他菌株PCR扩增均为阴性。纯菌检测双重PCR的灵敏度为6.3×103 CFU.mL-1,而相对应单重PCR的灵敏度分别为6.3×101 CFU.mL-1和6.3×103 CFU.mL-1;人工污染的食品样品(奶粉、牛奶、鸡肉)在经过24 h增菌后,检测限均可达100 CFU.mL-1或100 CFU.g-1。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存在的条件下,双重PCR的检测限没有受到影响。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克服食品样品基质及杂菌的干扰,可应用于食品中Cronobacter spp.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产毒真菌极易对食品造成污染并产生真菌毒素,尤其是谷物在生长及加工过程中,其中对人体危害较大的为黄曲霉毒素,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是保护消费者免受黄曲霉毒素毒害的有力手段.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时间分辨荧光免疫...  相似文献   

19.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发展迅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安全性隐患.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概述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基因水平、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广东地区水产饲料中真菌毒素的最新污染状况,评价霉变水产饲料的毒性效应,探明其对生物机体的损害效应。在我国南粤地区随机采集鱼、虾饲料共120份,采用ELISA法检测4种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B1(AFB1)、T 2毒素、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OTA)的含量,选取不同污染程度(达标、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鱼、虾饲料各4份,采用小鼠毒理学方法评价其生物毒性。结果发现:水产饲料真菌毒素污染率较高(多种毒素并存现象较为普遍),其中AFB1,T 2,DON等3种毒素污染最为普遍,OTA污染较轻,T 2检测浓度最大(11 928.00 μg·kg-1);小鼠体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器官指数略有下降,脾、肾下降较为明显;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及大血小板比率显著下降(P<0.05);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血液生化指标差异显著(P<0.05)。广东地区霉变水产饲料真菌毒素污染严重,T 2含量最高;霉变饲料对小鼠脾、肾、肝器官损害显著,对小鼠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具有损害作用,并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