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栗疫病菌低毒力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低毒力的转化,结果表明低毒力菌株培养性状与强毒力菌株有所不同,而且单孢后代发生分化。光照不能提高低毒力的转化率,但能提高识别转化是否发生的能力;基质对不同营养体亲和组(VCG)菌株间的转化有影响,对相同CCG菌株间的转化无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皖地区栗疫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对江苏、安徽两省9个县市的栗疫病病原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VC)研究,结果表明,不素和类型可分为3种:Ⅰ型为强不亲和,抗衡区两侧形成明显分生孢子器带;Ⅱ型为弱不亲和,抗衡区内不形成分生孢子器;Ⅲ型为中等不亲和,只在抗衡区的某一侧形成分生孢子器带。可将219个菌株划分为131个营养体亲和组(VCG_s),从而推算出至少有8个VC基因控制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根据两省、田间小区以及大病斑上菌株的VCG_s分析,我国板栗疫病菌的VCG_s比其他国家的复杂。本文还探讨了复杂的原因及利用低毒力菌株进行生物防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营养体不亲和性(vegetative incompatibility,vic)基因差异对低毒力病毒传递的影响,将具有不同vic基因的毒力菌株(受体)和低毒力菌株(供体)进行配对培养,并对病毒的传染率进行统计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栗疫病菌的营养体不亲和性是低毒力病毒传递的重要障碍,但不是绝对障碍;不同vic基因位点对病毒传递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相同vic基因型菌株间的病毒传递率为100%,相差的vic基因位点数越多,病毒的传递率越低.病毒的传递率具有vic基因位点的非对称性,同时还受到菌株的遗传背景、vic基因上位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是一类重要的树木腐烂病菌,其培养性状和真菌菌丝的营养体亲和性能够反映真菌的遗传、形态、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探讨金黄壳囊孢菌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采自我国9个省份的12个杨树品种上的30株C.chrysosperma在4种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了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金黄壳囊孢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化,通过模糊聚类可将30个菌株划分为8个组,且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30个菌株在PDA上的亲和性配对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黑色色素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30个菌株归为25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其中21个VCG各只含1个菌株,1个VCG含3个菌株,只有3个VCG各含2个菌株。研究结果说明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我国板栗疫病发生区域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收集46株来源于我国6省18个县(市)的板栗疫病菌株,通过毒力比较和对同一株板栗枝条的接种试验,测定不同地域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来源的栗疫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北京怀柔、四川眉山等地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强,属于强毒力菌株,而陕西镇安来源的栗疫菌致病性最弱,湖北武汉和宜昌的栗疫菌致病性居中。  相似文献   

6.
观察和测定了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慢生长菌株HN-1及其单游动孢子后代的培养性状及致病力,并将其与正常生长的其他3个菌株进行对峙培养,研究其慢生长特性传染规律,测定受感染菌株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结果表明,大豆疫霉慢生长菌株HN-1的培养特性与正常菌株相比生长显著缓慢,菌落形态有明显差异,卵孢子产生量低,对大豆幼苗的致病力显著较弱;该菌的慢生长特性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至子代,并可通过对峙培养传染至其他正常生长菌株,传染后产生的受染菌株表现慢生长特性且致病力减弱.  相似文献   

7.
采用ATMT技术建立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XJ2008菌株的T-DNA插入突变体文库,共获得6 043个突变体。从中随机挑选104个突变体,以野生型XJ2008菌株为参照,评价其致病性、菌落生长速率、分生孢子及微菌核的产生能力等。结果表明,有12.5%的突变体丧失产孢能力,4.8%的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著减慢,8.7%的突变体的生长速率显著加快,12.5%的突变体丧失产生微菌核的能力,47.1%的突变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XJ2008,且突变体2-736、2-740、2-745的病情指数分别约为野生型菌株XJ2008的0.184、0.168和0.197倍。该突变体库突变体遗传稳定性好,性状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纹枯病菌遗传转化系统,并获得了一批pTHPR1转化子。为明确这些转化子的生物学特性,在转化子库中抽取10个经过验证的转化子,从温度、pH值、碳源、氮源和光照5个方面比较了它们与野生型菌株(GD-118)在生长速度、菌落颜色、菌核颜色和菌核数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和35℃且pH值为5.0、7.0、8.0时,以葡萄糖和半乳糖为碳源、以甘氨酸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野生型菌株,有些转化子菌丝生长速度则明显慢于野生型菌株;在10℃和35℃且pH值为4.0、5.0、6.0时,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硝酸钠和硝酸钾为氮源且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培养,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的菌核数量和颜色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1983~1988年间从182个菲律宾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和97个中国菌株中获得2万多个单菌落,根据菌落特征(形态,大小,色泽)及在鉴别品种上致病性测定的结果,供试菌株可区分为野生型,突变型和中间型三个类型,野生型代表菌株的原始致病力;突变型不但在菌落特征上有别于野生型,且致病力接近于无毒菌;中间型菌落的特征和致病力均不稳定,多糖体的产生量与病菌菌株的菌落特征及致病力间无明显的规律性可循,突变型菌落的出现频率与致病力有一定关系,但因菌而异,采用低温和冰冻真空干燥保存法、减少移植次数、延长移植间隔时期、选用适宜的培养基有减少突变型菌落而延缓致病力下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湖北大别山板栗产区受栗疫病侵染栗园中分离出栗疫病病原菌4株,对各菌株的致病性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菌株致病力最强,接种到板栗枝条15d发病率达100%,病斑面积显著大于其他菌株;不同菌株在不同碳源营养和氮源营养条件下生长特性亦不相同:在PDA培养基上,C菌株菌丝生长最快;在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各菌株生长良好,以甘氨酸和尿素为氮源则无法生长;在以葡萄糖、蔗糖、乳糖、麦芽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各菌株均能迅速生长,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则生长缓慢且菌丝稀薄。  相似文献   

11.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变异规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营养体亲和性方法,于2006年11月对从陕西三原棉花黄萎病圃中分离得到的26株代表菌系及陕西省植保所提供新疆菌株和泾阳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在KPS培养基上诱发培养,28个菌株共获得295个nit突变株,且不同菌株的突变率差异较大。经鉴定:nit1 235个,占总量的79.66%;nitM 59个,占总量的20.00%;nit3仅有1个。营养体亲和性配对测试表明:28个菌株可分为2个营养亲合群(VCGs),26个代表菌株都与泾阳菌株亲和,同属于亲合群VCG1,新疆菌系属于亲和群VCG2。  相似文献   

13.
尖孢镰刀菌致病菌营养体亲和群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离、鉴定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的基础上,测定30个尖孢镰刀菌菌株(包括6个专化型)对黄瓜的致病性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我国黄瓜的尖孢镰刀菌至少有5个以上的营养体亲和群(VCGs),除来自黑龙江的9909-1菌株与膜的黄瓜根茎腐专化型(Fusarium axysporum f.sp.radicis-cucmeinun,FOCS)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外,其它菌株均与希腊的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o.f.sp.cucumerinum,FOC)和FORC不亲和,本文所测定的尖孢镰刀非致病菌株均与致闰 株不亲和,不同专化型的尖孢镰刀菌菌株归属于不同的营养体亲和群。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了应用营养体亲和性区分菌的致病性及专化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亲和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各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经分离纯化获49个单胞菌株。接种试验表明:49个菌株均使棉花产生枯萎病症状。利用氯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4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336个nit突变株,将获得的nit突变株作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可将49个菌株分为4个亲和群,其中46个菌株属同一亲和群,它们均与7号小种的nit突变株相亲和,其余3个菌株分别属于其它亲和群。  相似文献   

15.
陕西板栗病虫害调查与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调查了陕西省板栗病虫害的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陕西板栗病害有18种,虫害有35种,其中板栗疫病已经发展成为陕西板栗的灾害性病害。调查表明,板栗疫病的发生具有扩散蔓延快的特点,其发生与品种、树龄、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提出了板栗主要病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自 2 0世纪 6 0年代发现栗疫病 (干枯病 )弱毒菌系以来 ,关于弱毒菌系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阐述了弱毒因子的传递方式、机理 ,强、弱毒菌系混合体系 ,两类菌丝的超微结构以及生理特性。栗疫菌弱毒菌系在自然界的传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弱毒菌株菌丝生长较慢 ,产孢能力较低 ,因而同强毒力菌系竞争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数年的广泛调查结果表明, 板栗疫病在浙江发生普遍, 但危害轻度的地方多, 严重的地方少。危害稍重和严重的地方, 多半是由于管理差, 其他病虫弱枝多, 特别是板栗吉丁虫危害重等原因诱发的。接种观察的结果是无伤接菌的发病率为0 , 轻伤接种(削皮接)的发病率为20 %, 重伤接种(撬皮接)的发病率100 %, 1 a 之后, 发病株死亡率为33 %和80 %, 表明栗疫菌对无伤或轻伤的板栗枝干难以侵染, 对有较重伤口的板栗枝干则能造成较大危害。浙江杭州地区, 板栗疫病的过冬病斑, 2 月下旬即开始扩展, 4 ~ 6 月扩展较快, 7 月以后扩展缓慢。表2 参4  相似文献   

18.
分别利用Nit突变体技术和RAPD标记,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0个新月弯孢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利用Nit突变体技术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VCGs;利用RAPD标记,以0.5为阈值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遗传类型;来自同一个VCGs的菌株属于同一个遗传类型,表明Nit突变体技术可用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