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对烟叶中巨豆三烯酮的影响,为选择适宜的植烟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烟叶中巨豆三烯酮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砂粒含量和pH对巨豆三烯酮含量影响最大,其中砂粒含量与巨豆三烯酮符合二次曲线变化规律;其次是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巨豆三烯酮关联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不同烟草栽培地区土壤理化性质与AM真菌分布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文主要研究丛枝菌根分布特点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山东省和云南省部分烟区为例,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析烟区土壤理化性质,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孢子。烟草栽培地区的土壤中丛枝菌根孢子量较高,其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以速效养分的变化较为显著,但土壤pH与孢子含量之间则无明显的关系。各烟草栽培地区除pH没有显著差异外,土壤中残留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存在着较大差异;丛枝菌根孢子量较高的青岛地区烟草栽培土壤中残留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其他地区明显低,说明土壤中AM真菌能够明显促进烟草对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冷水江锑矿区重金属污染林地土壤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摘 要:为了锑矿区土壤生态修复、造林树种选择和快速恢复植被提供科学依据,对冷水江锑矿区受重金属污染的林地土壤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矿区不同地点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速效K有极显著差异,而不同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有机质、有效P、速效K有极显著差异,矿区林地土壤呈弱酸性反应,联盟点以土壤容重、速效K最高,七里铺以有机质、碱解氮、有效P最高。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碱解氮呈多态反应。表层土壤速效钾显著高于其它土层。锑矿区土壤有机质、速效K较丰富,而有效P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4.
云南台地茶园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火焰光度法和原子吸收法等方法测定云南省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区台地茶园土壤大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等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88%,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全铬和全铅平均含量分别为133.55、6.78、83.56、177.55、64.39、24.04、11.35、0.70、0.68、1.22、70.64、83.6 mg/kg。云南省台地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均较低,建议在加强大量营养元素肥料施用量的同时,加大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量;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符合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为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云南14个地方农田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P、K、Ca、Mg、Cu、Fe、Zn、Mn)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农田土壤中速效P、K元素处于平衡,速效Ca、Mg亏缺,速效Cu、Fe、Zn、Mn等微量元素盈余。在不同地貌下,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滇中红色高原土壤的速效态微量元素(Fe、Zn、Mn)的含量明显高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和滇西横断山脉;速效P、K、Ca的含量从西至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速效Cu的含量则从西到东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农田土壤元素测定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7.
粤东铅锌尾矿区3种优势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在植被调查和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基础上,分析粤东铅锌尾矿区优势植物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之间的相关性,为污染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并指导矿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采用常规实验方法对广东梅县丙村铅锌尾矿废弃地的3种优势植物根系土壤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并与非根际土壤和非污染土壤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该尾矿土壤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国家土壤质量标准值,在三级污染以上。在污染区生长的类芦、黄荆、盐肤木3种优势植物,很可能由于其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导致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不同;(2)污染区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碱解N、速效K含量、pH值低于非污染区,但速效P含量要高;在非污染区,根际土壤的碱解N与速效钾含量在3种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污染区,类芦的碱解N含量显著高于黄荆和盐肤木,黄荆的速效K含量低于类芦和盐肤木。在污染区,3种植物的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但在非污染区反而要低。在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类芦的根际土壤pH值均高于黄荆和盐肤,且高于非根际土壤;(3)在非污染区,3种植物的根际土壤及非根际土壤中,均是放线菌最多,细菌次之,真菌最少;类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在污染区,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盐肤木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最多;(4)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污染区还是非污染区,3种植物根际土壤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污染区3种植物的根际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污染区;(5)由于受植物种类、研究地域、污染性质(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及程度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养分(碱解N、速效K、速效P)、土壤酶活性之间呈现非常复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滨海盐碱地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探求不同耐盐草本植物对滨海盐碱地生物改良效果,促进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在天津大港地区以盐碱荒地为对照,选取4种耐盐草本植物(田菁、苜蓿、苏丹草、碱蓬)进行试验研究。经过2年(2012—2013)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耐盐植物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4种耐盐植物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变化趋于平稳,土壤速效氮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速效磷整体上表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前三者均不同,均表现出了逐渐上升的趋势。耐盐植物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土壤N/P、N/K、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不同。土壤N/P和P/K的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均表现不同;土壤N/K差异显著性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表现出逐渐降低。4种耐盐草本植物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的改良效果存在着差异,其中碱蓬处理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效果显著,苜蓿处理对于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施用白云石粉与氧化镁肥对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和烟叶钙、镁等营养元素的影响,为烟区优化施肥措施提供科学支撑。在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偏低的典型区域,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白云石粉、氧化镁肥施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各处理烟草不同生育期土壤交换性镁、交换性镁、速效氮磷钾与烟叶钙、镁、氮、磷、钾的含量,观测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株高、茎围、节距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施用3000 kg/hm2白云石粉在烟叶生长48、68 d和烟叶收获后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烟叶收获后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在烟叶收获后上部烟叶和中部烟叶的镁含量、上部烟叶的钙含量也高于其他处理。针对植烟土壤交换性钙、镁偏低的区域,施用白云石粉3000 kg/hm2有利于提升植烟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烟叶钙、镁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海南省低质低效林高效栽培技术,为海南省低质低效林改造奠定基础,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南省国营通什林场(109o31′E,18o46′N)低质低效加勒比松次生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灌木层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草本层,但均匀度指数却低于草本层;林下植被生物量总体表现为灌木层大于草本层;土壤全N的含量在1.15~1.78 g/kg之间,0~20 cm土层的全N含量与20~40 cm土层及40~60 cm土层间差异性显著。40~60 cm土层的有效P含量与其余2层呈显著差异。0~20 cm土层速效K含量与其余2层差异性显著。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海南省低质低效林土壤养分较为贫瘠。林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全N、全P、全K、速效K含量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但与容重、pH值相关性并不显著。生物量与土壤的理化性状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土壤颗粒组成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0.01mm)含量逐渐增加,物理性砂粒(粒径>0.01mm)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向粘质化、紧密化发展。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中度与强度之间均无明显变化,而在轻度与强度之间除粗砂粒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轻度-中度阶段为土壤颗粒组成变化最敏感时期。黑色石灰土中的物理性粘粒普遍低于黄壤,而物理性砂粒则普遍高于黄壤,且除粗砂粒外的各粒级颗粒含量在两类土壤中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垦和放牧较樵采和火烧更易使土壤中的小颗粒聚集,总体表现为开垦> 放牧>樵采>火烧。土壤颗粒组成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影响着土壤的其他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12.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揭示土壤水分变异性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2)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夏季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至冬季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3)未石漠化土壤的蓄水、水分释供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明显高于石漠化土壤;(4)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孔隙度、颗粒组成及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性质关系密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对于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和进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的动态变化。对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和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区的土壤动物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调查,并对土壤动物在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中的功能研究作了总结。结果发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以杂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类群为主,捕食性和腐蚀性功能类群分布较小。随着纬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ulef指数有增加趋势,而Pielou指数和Simpon指数不存在这种趋势;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物种数和个体数有减少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研究区的土壤动物的物种和个体数有减少趋势,土壤动物表聚现象显著。受气候干旱的严重影响,土壤动物的年度变化波动较大。蜱螨目和弾尾目的抗干扰性、抗旱性较强,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可把这两类物种作为改良土壤的主要动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特殊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20年来,人们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研究日渐深入,在石漠化已成为研究热点的今天,笔者提出应当强调该地区水土流失的特殊性这一基本条件。以其特殊性为出发点,才能科学地认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本质和危害性。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特殊的水土流失是诸多因素造成,地质背景是特殊性产生的前提条件,气候背景是特殊性产生的重要原因,自然因素的特殊性是水土流失特殊性产生的直接原因,人文因素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巨大驱动作用。石漠化是这一地区特殊水土流失的结果。其特殊性的研究意义在于获得适用于该地区水土流失特点的评价标准、研究方法和防治手段,最终指导石漠化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石漠化生态恢复的机制,作者选择不同植被恢复的广西典型石漠化样地,以没有植被覆盖的裸地(光板地)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及恢复模式对石漠化地区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植被样地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大小排序为:侧柏>见夕森林>青檀+羊蹄甲>青檀,阴香>青冈>桉树>枫香,湿地松>任豆>湿地松+桉树>剑麻,狗牙根>吊丝竹>类芦;②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的差异,不仅与植被类型有关,而且与植被恢复年限有密切的关系;③土壤纤维素分解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蛋白酶、脲酶及蔗糖酶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土壤水分、全氮、全磷等土壤肥力因子也有一定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因此,可将之作土壤肥力监测和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植被对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广西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与其他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及恢复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效果不同,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极为显著。乡土物种在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青檀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原始森林及其他样地,侧柏、任豆、青冈、黄荆等乡土树种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也高于外来物种湿地松及桉树样地。 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恢复50a后的森林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却稍有下降。石漠化治理必须合理配置物种,重视乡土植物,充分考虑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时相遥感的喀斯特石漠化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  罗绪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62-267
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从石漠化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地学依据分析出发,依据石漠化动态演化信息,以黔东区域1999年和2006年的相近季相的TM/ETM+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多时相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探讨基于动态特征的石漠化遥感监测方法。研究结论表明,基于动态信息的多时相遥感影像的石漠化遥感监测方法,有助于更科学地研究石漠化的变化规律,对石漠化的综合防治也具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七的道地产区为云南省文山州,为典型的宿根植物,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为解决三七的供需矛盾,将火烧三七重茬土壤应用于三七种植,研究该土壤对三七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及自毒效应的影响,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火烧土中速效K、速效P、速效Mg、速效Fe、速效Mn含量较高,其他营养元素含量也优于其他2种土壤。与其他2种土壤相比,重金属的含量较低。(2)在三七根腐病调查中,火烧土种植的发病率在第2年为0%,第3年为2.1%,远远低于其他2种土壤。(3)火烧土可提高三七产量以及三七总皂苷的含量。因此,火烧土可控制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减少重金属含量,同时减少连作中产生的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石漠化敏感性的动态演变与模拟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石漠化可以定义为: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石漠化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发生石漠化的区域,评价石漠化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应根据石漠化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石漠化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石漠化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本文从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1962年和2000年的贵州省的石漠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和石漠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08年8月对贵州顶坛、簸箩和石桥等地的土壤动物及部分土壤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土壤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种类占优势,优势种类群是猛蚁亚科、甲螨亚目和奥甲螨科。随着纬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类群数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动物群落在水平分布上的差异与人类干预生境的程度和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差异有关,在垂直分布上,土壤动物呈现表聚现象。在0~5 cm土层,土壤动物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分别与土壤pH、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环境较为复杂,土壤动物群落分布和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