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麦棉两熟作为两熟棉区主要的种植制度,是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和实现我国粮食与棉花同步增产的惟一途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转型期的发展,当前麦棉两熟存在机械化程度不高、春棉共生期长、短季棉  相似文献   

2.
郑学年  朱耕如 《作物学报》1964,3(2):220-228
<正> 我国南方棉区的棉麦两熟地区,原有的麦行套种棉花的方法,在进一步提高棉麦两熟产量的要求下,因为麦类要缩小行距、增加密度,而棉花要适期早播,两者产生矛盾。近年实践证明,在劳力较充足的条件下采用棉花育苗移栽可以克服这个矛盾,使棉麦两增产。但对棉花育苗移栽能增产的原因,却有种种说法。有的认为是由于多一块  相似文献   

3.
棉麦两熟棉纤维强度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研究棉麦两熟棉纤维强度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棉麦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棉纤维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对湿度对纤维强度的作用均为负效应,作用大小因棉铃着生部位而异。日照时数对两熟春棉、温度对两熟短季棉棉株上部(7~9果枝)、顶部(10以上果枝)铃棉纤维强度有重要作用,均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4.
新洲县凤凰公社石骨山大队第一生产队,为了解决棉麦两熟用地养地的矛盾,促进粮棉稳产高产,从1974年冬播开始,在20亩新平整的低丘陵黄土地上进行了棉麦两熟两肥耕作改革试验示范。即冬季在冬播大、小麦时的预留棉行中套种箭舌豌豆作为棉花底肥;夏季大、小麦收割后,又在棉行中套种短期绿肥柽麻,作为棉花蕾花肥。共中有2.16亩三结合试验地进行了单收。两熟两肥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的2个基本途径是春棉套作和夏棉穿种(短期套作)。80年代以来,两种麦棉两熟制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显著经济效益。各地麦棉两熟的试验和生产情况表明,两种麦棉两熟制较单作一熟棉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同时,由于以往更多的是与单  相似文献   

6.
赵世春 《中国种业》2014,(10):37-37
湖北棉区是我国主产棉区之一,常年植棉面积约40万hm2。目前主要植棉方式为春播棉(春棉),即采用中熟陆地棉品种在4月上中旬播种,营养钵育苗移栽,用套种的方式实现小麦(油菜)棉花一年两熟。近年来,中熟棉花品种的生育期长(240d)、用工多、劳动强度大、不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劣势日益明显,严重影响棉农植棉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棉麦两熟棉苗根系生长特性与地上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治国  孟亚利  施培 《棉花学报》2000,12(4):222-224
根系是作物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 ,根量、根系生理活性与地上部叶片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用 TTC还原强度、根系吸收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根系的生理活性。棉花是直根系作物 ,种植制度对其根系影响较大 ,有关一熟棉根系的生理特性及栽培措施对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已有报道。在棉麦两熟栽培条件下 ,受共生期遮荫的影响 ,棉苗根系生长、根系生理活性等都发生变化。关于棉麦共生期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前多重视地上部的研究 ,对根系生长的研究较少且很不系统。本研究针对棉麦共生期遮荫这一关键因子 ,旨在理清黄…  相似文献   

8.
关于棉铃发育的研究,前人以一熟棉为对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在总结过去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抓住棉铃发育的三个关键时期,研究棉麦两熟种植方式对中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为中熟直播棉适宜种植方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1994~1996年在山...  相似文献   

9.
盐棉39 是转基因抗虫中熟常规棉品种,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由盐棉114×GK19 杂交后代系选,2019-2020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统一区域试验,同时参加农业农村部DUS 测试,2021 年参加长江流域棉区生产试验,2022 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简要介绍了盐棉39 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纤维品质、抗病虫性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生产示范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早熟棉育种的研究展望,为我国早熟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膜下滴灌条件下西北旱区制种玉米高产节水最佳种植模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9种宽窄行种植模式处理。窄行间距为30 cm(N30)和40 cm(N40),宽行间距分别为60 cm(W60)、70 cm(W70)、80 cm(W80)、90 cm(W90)和100 cm(W100),其中对于N40处理,没有设置宽行间距为100cm的处理,株距统一为15 cm。结果表明,窄行间距相同时,随着宽行间距增大,株高呈减小趋势、茎粗及叶面积指数呈增大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窄行行间距为30cm时,其植株茎粗小、株高高;各处理生育期累计耗水量ET范围约为525.10~545.18 mm;从群体总体产量水平来看,在相同种植密度情况下,N30处理的总体产量水平高于N40处理。[结论]从稳定高产角度考虑,推荐当地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种植模式为:窄行和宽行种植间距分别为30和70 cm。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凉山州贫困山区“吨粮万元”的发展目标,高效利用安宁河谷地区秋冬光温资源,本研究在安宁河谷地区设置“水稻-小葱-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新模式、“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2种传统模式。结果表明:“水稻-小葱-马铃薯”模式较当地传统的“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模式复种指数提高了50%,原粮产量与“水稻-油菜”模式相当,总产值和净产值比“水稻-小麦”和“水稻-油菜”模式提高了3.6~4.1倍。扣除劳动力成本后,“水稻-小葱-马铃薯”模式的纯收益较“水稻-小麦”模式提高3.19倍,较“水稻-油菜”模式提高6.16倍,且其新增纯收益率达到4.19~6.16元/元。“水稻-小葱-马铃薯”一年三熟种植新模式在凉山州安宁河谷地区实现了“吨粮万元”的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6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栽培可不同程度提高马铃薯连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T2对3种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沟垄覆膜可降低土壤pH,从而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且以T2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最为明显,沟垄覆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电导率;此外,沟垄覆膜栽培还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其中T2增产幅度最高可达75%。本研究以期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克服及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田间原位试验,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避涝作物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该地区低碳作物种植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利用静态箱法研究水稻-小麦(WRR)、黄心乌-茭白(WZR)、黄心乌-毛豆-荸荠(WECR)、水芹-芹芽-水稻(CCRR)和莲藕(LR)种植模式下农田的N2O、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N2O、CO2和CH4的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CO2排放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CH4和N2O排放呈现夏季>秋季;WECR、WRR和CCRR种植模式土壤CO2排放量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WZR,LR模式;WRR、CCRR和LR种植模式土壤N2O排放量极显著高于WZR和WECR模式;LR极显著高于CCRR种植模式土壤CH4排放量,而WZR、WECR和WRR极显著低于LR和CCRR。不同种植模式综合温室效应大小WRR>CCRR>WECR>LR>WZR,可见黄心乌-茭白模式综合温室效应最低,是长江中下游易涝区域低碳农业的较佳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优化洞庭湖区温光等资源配置,提高轻简化生产水平,本文探讨了洞庭湖区主要种植模式的限制因素和不足之处,从温光资源、用养结合、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洞庭湖区油-稻两熟制种植模式的优势,并提出发掘油-稻种植模式潜力的问题和展望,建议湖区发展以免耕直播、机械化收脱、秸秆粉碎还田等技术为主的油-稻水旱轮作种植模式,为洞庭湖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种植方式和播(移栽)期对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夏)棉两熟棉铃发育受以温度为主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两个因素影响, 铃期平均日均 温低于20℃的麦套、 麦后直播夏棉棉铃发育明显劣于正常播种的单作夏棉(铃期平均日均温 大于20℃), 相同播期、 铃期平均日均温均在18℃左右的套夏棉和麦后直播夏棉的棉铃发 育差异较小。 铃期平均日均温在20℃以上的套夏棉、 麦后移栽夏  相似文献   

17.
基于DTOPSIS法的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及棉花生产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综合评价了塔里木河流域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合新疆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合理的区划。利用塔里木河流域23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气候资料,采用DTOPSIS法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棉花种植气候资源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县市水资源潜力指数,对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适宜性进行区划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种植最适宜区为塔里木河干流区,适宜区大多位于塔里木河中游区及支流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下游区及边缘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的较高海拔山区为棉花种植不适宜区。除个别县市外,棉花各生育区内的平均温度和光照时数各县市间相差不大。因此灌溉条件是影响各县市的棉花种植适宜性的主要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此文采用一熟区主要春玉米高产的七个典型站点的气象数据,对一熟区高产春玉米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基于气候要素的春玉米高产田的区域分布,表明热量和降雨量是制约一熟区春玉米高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其中降雨量的限制作用更大,一熟区有53.56%的玉米播种面积满足高产需求;在气候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EZ模型对一熟区春玉米高产区域进行了验证,表明一熟区49.25%玉米面积光温水土生产条件理论上满足春玉米高产田的需求,其中有灌溉条件的占25.3%,两种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通过气象要素分析潜在高产区域的可行性。从地理空间看,潜在的春玉米高产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495万hm2),河套平原(10万hm2)、华北平原一熟区(77万hm2)以及绿洲灌区(7万hm2),这些区域均是未来高产田开发的重心。  相似文献   

19.
量化分析作物生产碳、氮足迹可以有效帮助减少农业温室气体和活性氮排放。基于足迹理论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流域水稻生产碳足迹和氮足迹大小及组成。研究表明,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介于0.50~0.90kgCO2-eq/kg和5.20~13.17gN-eq/kg,其中CH4和NH3排放为主要贡献因子。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和氮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一般农户(低于0.7hm2)水稻种植相比,种粮大户(高于3.3hm2)碳足迹和氮足迹分别降低了33.8%和44.1%。在调研的稻田中发现,53.1%的地块肥料投入过量,54.9%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和低碳绿色农业认知能够显著降低水稻生产碳、氮足迹。因此,发展双季稻节肥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机械运行效率,构建规模化农作种植模式,同时提升农户知识文化水平和加强低碳绿色农业知识的普及力度以及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指导,健全低碳绿色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机制,有利于缓解中国长江流域双...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麦套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3—2式棉纤维发育早于3—1式,3—2式棉子(仁)脂肪和蛋白质累积明显优于3—1式,晚播极不利于3—1式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种植方式对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小于播期作用,适期播种时3—2式选用中早熟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