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危害机理研究刚刚起步。为了研究不同耐热性水稻在高温胁迫下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其生理指标与耐热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耐热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耐热系数筛选不同的耐热品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生理指标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各个生理指标的峰值出现的较晚,耐热性差的品种,较早达到峰值;耐热系数和生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除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外,与各生理指标上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AT酶活性相关系数到达了-0.7522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稻生理指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生理指标基本都有峰值出现,表明生物体高温热害是应激物质等调节存在反馈机制;高温胁迫时生理指标变化与耐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吴昊  李燕敏  谢传晓 《作物杂志》2018,34(5):1-2054
热胁迫是农作物生产中的环境限制因子,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并导致农作物减产与降低农产品品质。作物耐热性生理生化、基因发掘与分子机制研究将为农业生产与耐热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综述了热胁迫逆境对作物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开花期与子粒灌浆期等作物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受热害时作物的生理与发育,介绍了作物主要的4种热响应方式,即膜流动性改变、蛋白质解折叠、细胞骨架解聚和代谢物变化,总结了Hsf热激转录因子的调控与耐热分子机制,并展望了应用生物技术创制作物耐热新种质与遗传改良的可行性。本文为作物耐热性生理基础、基因发掘、分子机制与育种途径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热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际水稻所最先开展耐热水稻品种选育至今近三十几年来,国内外大批学者对于高温灾害评估与预测,耐热水稻品种选育及高温胁迫抗性鉴定,高温胁迫水稻形态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响应及其防御与调控,耐高温胁迫水稻品种遗传改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综述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高温胁迫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高温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水稻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高温肋迫下其他环境因素对水稻生长的综合效应,以及水稻耐热/热响应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期为水稻耐热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花粉花丝耐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杨国虎 《种子》2005,24(2):47-51
在分析高温限制玉米制种和生产的基础上,综述了高温胁迫下玉米花粉花丝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玉米花期耐热种质筛选与遗传研究,讨论了玉米花粉花丝耐热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黄瓜作为消费量巨大的世界性蔬菜,高温是影响其生产和品质的重要逆境因素。如何攻克黄瓜生产上的难题、选育耐热的黄瓜品种,亟需筛选耐热的黄瓜材料。目前表现耐热的黄瓜资源比较缺乏,本实验通过对收集到的11个性状稳定的黄瓜自交系幼苗进行40℃高温胁迫处理,旨在筛选耐热材料,建立快速的耐热筛选体系。研究表明:黄瓜幼苗经受高温胁迫后,不耐热材料首先叶片表现卷曲萎蔫,持续热害后,全株萎蔫乃至死亡,10 d的持续高温胁迫可以明显区分材料间的耐热性;另一方面,黄瓜幼苗的生理生化指标也随胁迫发生改变,幼苗体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均提高,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抗坏血酸(As A)含量降低、谷胱甘肽(GSH)含量提升,相对电导率值增大,但是耐热性强的材料相较于不耐热材料,高温胁迫后,丙二醛含量低,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高,相对电导率低。在叶片解剖结构上,耐热性弱的黄瓜幼苗,叶片海绵组织降解程度大,茎部木质素沉积量少,气孔开张度大,耐热性强的材料表现相反;研究表明,黄瓜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的死亡率、相对电导率和谷胱甘肽含量与植株的耐热性有较大相关性,本试验筛选获得2个耐热性强的材料,为02-4和05-41。本研究为黄瓜耐热育种筛选了耐热资源,观测了黄瓜经受高温后的生理指标和形态结构变化,方便快速初筛耐热材料,为后期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兰花是世界著名的花卉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是全世界重要的花卉贸易产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观赏花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已成为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严重制约了兰花产业的发展。因此,兰花热胁迫响应机制及耐热性的研究是兰花产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系统地陈述了高温胁迫对兰花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的影响、兰花热胁迫响应分子机制、耐热评价及提高耐热性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兰花的耐热机制和耐热育种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4个耐热性不同的籼稻品种,分别于抽穗(始穗后0~10 d)和灌浆早期(始穗后11~20 d)进行高温(白天温度>33℃)处理,以同期自然温度(白天温度<30℃)为对照,研究高温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温处理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的花粉可育率、受精率,而耐热品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高温胁迫明显降低热敏感品种的结实率,导致产量显著下降,且抽穗期高温处理影响大于灌浆早期处理。高温胁迫显著增加耐热品种黄华占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不大。高温胁迫显著降低热敏感品种籽粒ATP酶活性,耐热品种结果则相反。高温处理增加两类品种叶片温度和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耐热品种增降的幅度显著小于热敏感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较低的叶片温度,较强的根系活力和抗氧化保护系统能力及较高的籽粒ATP酶活性是耐热性品种保持较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原因,也是耐热品种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锦彪  曹云英  石庆华  李木英 《种子》2006,25(10):6-8,12
以耐热型品种“农大228”、“082”和热敏感品种“茉莉占”、“协清早B”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后不同耐性品种之间的生理差异。结果如下:高温胁迫后,耐热型品种根系质膜ATPa~e活性升高,热敏感型品种活性降低;耐热型品种根系NHf吸收速率不受影响,热敏感型品种明显下降。高温胁迫后根系NHf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与品种的耐热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花药生理特性及花粉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花期高温胁迫对水稻花器官的影响机制,以耐热水稻品系996和热敏感水稻品系4628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8:00~17:00,37℃;17:00~次日8:00,30℃)和适温处理(8:00~17:00, 30℃;17:00~次日8:00,25℃), 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花药抗氧化酶活性、膜透性、MDA含量及花粉性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稻花药中SOD、POD、CAT、AsA-POD活性在高温胁迫初期均明显增加,尔后快速下降,耐热品系996这四种酶活性增幅大于热敏感品系4628;热敏感品系4628花药中MDA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性品系996;高温胁迫导致花药开裂、花粉萌发率和柱头上花粉粒数的显著下降,花粉粒直径增大。但耐热品系996的前3项参数显著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胁迫下水稻花药中保持较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好的花粉散落特性和花粉萌发特性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品种耐高温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水稻发育的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与其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试图找出研究耐热品种和热敏品种差异的最适时期。本研究分别在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了高温胁迫处理。灌浆结实期发生高温胁迫,品种间差异较大,耐热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64%)明显高于热敏感品种(32%),耐热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41%),而热敏感品种减少幅度较大(减少了16%)。耐热品种和热敏感品种产量性状的差异在灌浆结实期表现的尤为突出,耐热品种还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谷重,而热敏感品种反之。灌浆结实期可能是研究水稻耐热性差异的一个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12.
Plants exhibited differential response for rato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regimes before and after main crop harvest. Low temperature (23°/20 °C) before cutting induced ratooning whereas similar temperature after cutting delayed and reduced ratoon tillering. Ratoon grain yield and its attribute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under various temperature regimes. Ratoon grain yield under low temperature regime before cutting did not differ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Ratoon growth duration was maximum under low temperature regime after cutting. High temperature (37°/27 °C) after main crop cutting resulted in high spikelet sterility in the ratoon crop.  相似文献   

13.
半湿润区免耕覆盖对土壤水分、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半湿润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为研究对象,设置传统耕作(T0)、免耕无秸秆覆盖(T1)和免耕秸秆覆盖(T2)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作物季节的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季免耕覆盖(T2)和不覆盖(T1)处理0-60 cm土壤含水量都高于传统耕作(T0)处理,但免耕处理T1和T2只在表层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秸秆覆盖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明显。免耕覆盖降低了土壤表层温度(T2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品种选用不当、过量施肥、种植密度增大和外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倒伏已经成为农作物生产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对水稻、玉米、小麦、大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中已有的抗倒性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影响作物倒伏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并综述了当前在抗倒性相关性状遗传规律、QTL定位、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抗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关键气象灾害对环洞庭湖区作物及种植模式的危害情况,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4—2013年岳阳站、常德站、益阳站的农业气象资料和《湖南农村统计年鉴》环洞庭湖区各作物的产量,对该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灾情指数、作物产量进行分析,并对灾情指数和作物产量及种植模式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环洞庭湖区气象灾害主要是高温、干旱、低温和洪涝。环洞庭湖区各地区出现灾年的时间是不完全相同的,还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高温对常德和益阳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最大,而轻度干旱对岳阳地区的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对双季稻+冬闲、一季稻+油菜、油菜+棉花和油菜+玉米4种种植模式来说,高温和轻度干旱对其影响最大,其次还有倒春寒、轻度洪涝、中度干旱、轻度寒露风和4月低温等灾害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对再生稻留桩高度的研究情况,综述了再生稻留桩高度对生育期、生长发育特性、经济性状及产量、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决定留桩高度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对今后再生稻留桩高度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冷等离子体处理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现代农业物理技术,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不同压强和放电方式组合下冷等离子体的性质、冷等离子体对作物种子处理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归纳发现冷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改变作物种皮结构,提高种子代谢水平,改善作物的表型、产量等生产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目前对冷等离子体处理效应的报道多集中在作物表型和生理层面,对机理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是一种近年开始应用的新型冷等离子体源,操作条件更为温和可控,处理效应更加稳定高效。相信今后常规冷等离子体及ARTP处理技术会在改善作物农艺性状、提高作物综合品质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福建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共享利用状况。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福建省9个省级、7个地(市)科研单位(推广中心)进行种质资源研究和共享利用研究进行问卷调研。[结果]结果表明: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高,其中从事与种质相关的人数占比64.78%;种质品质、产量性状最受关注;科研人员主要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并通过单位间种质交换和自行收集获取种质;高达75.03%认为科研经费不足、试验条件和科研协作机制等是制约农作物种质研究的主要因素;加强科研合作交流、提高共享利用服务水平为优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主要途径。[结论]当前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科研需求,建议依托福建丰富区域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整合、集成福建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平台,构建福建省种质信息共享与管理互连服务中心,实现优良、特色种质高效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对预测作物发育的积温法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殷新佑 《作物学报》1999,25(4):474-782
根据作者近年对水稻发育光温反应的研究,本文综合出积温法在描述作物发育与温度关系上存在的问题。第一,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速度与温度间呈线性关系,而实际上为非线性。第二,积温法假定作物发育对昼、夜温反应相同,而实际上发育存在明显的温周期现象,即对昼温和夜温有不同的反应。第三,积温法假设作物发育对温度的敏感  相似文献   

20.
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影响植物细胞膜系统、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次生代谢等诸多方面,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严重影响。因此,揭示作物在冷胁迫下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培育耐寒作物品种,从而减少生产损失,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基于RNA-seq技术进行植物低温胁迫分子机制深度解析在拟南芥、水稻、油菜、茶树、小麦、烟草、高粱等重要作物上得到了发展应用。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在低温胁迫或低温适应过程中的转录组学研究现状,以期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抗性研究方面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