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南方双季稻地区,以超级杂交稻‘中浙优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增效尿素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增效尿素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不同;适宜施氮量能显著促进超级中稻分蘖的发生,成穗和颖花分化,保证较高的LAI和叶SPAD值,形成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最终形成较多的生物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增加产量。此试验以施氮量225 kg/hm2‘中浙优1号’产量最高,以180 kg/hm2‘中浙优1号’氮肥吸收利用程度最高;综合考虑到产量和经济成本及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纳米增效尿素折施纯氮量180 kg/hm2是双季稻地区中稻‘中浙优1号’合理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2.
ORYZA2000模型模拟北京地区旱稻的适应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北京昌平2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ORYZA2000模型模拟旱稻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做了初步研究。根据2003年旱稻田间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调试,获得了旱稻的基本作物参数,包括旱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发育速率、干物质分配系数、比叶面积、最大根深等。利用2002年的数据对模型模拟的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等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ORYZA200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旱稻的生物量、叶面积动态变化过程及最终产量,尤其是在模拟穗生物量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地上部总生物量、绿叶生物量、茎生物量、穗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相对均方根误差NRMSE值分别为45%、35%、57%、37%、35%和23%。  相似文献   

3.
为了初步确定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广东水稻的最适播种期,通过采用早晚两季分期播种分期移栽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栽期对水稻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和季别对各品种生育期影响较大,早播种生育期延长,且早季比晚季的更加明显;‘天优998’和‘玉香油占’早季3月15日播种的实际产量最高,分别为7.450 t/hm2和7.442 t/hm2,而‘天优428’在3月10日播种的实际产量最高为5.975 t/hm2;晚季中,7月16日播种的‘天优998’和‘天优428’实际产量最高分别为8.477 t/hm2和8.055 t/hm2,7月9日播期的‘玉香油占’实际产量最高为8.215 t/hm2。相关分析表明,合适的栽培条件下,增加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可以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合理安排播栽期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菌新毒性小种的产生和发展是造成条锈病大流行及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导因素。本文通过常规监测、致病性测定、毒谱分析等方法对2004-2009年采自甘肃省不同麦区1966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系统研究,共监测到37个小种和致病类型,基本反映了这期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优势致病类群及生理小种的消长变化情况。除2005年‘条中32号’、‘条中33号’并列第一位外,出现频率为24.1%,2004、2006-2009年‘条中33号’均占居首位,出现频率分别为29.3%、26.2%、33.5%、37.6%、21.5%,‘条中32号’2004、2006-2008年为第二位,这2个小种总出现频率一直波动在37.5%~57.1%之间,第三、四位小种2004-2006年为‘水源11-4’、‘水源11-7’、‘水源11-5’及‘条中31号’,2007年为‘水源11-7’(尤Ⅱ感)、‘水源11-7’,2008年为‘条中33’(F.抗)、‘水源11-4’,出现频率在4.1%~11.6%之间。而2009年‘条中33’(F.抗)已上升为第二位,出现频率达18.9%,‘水源11-4’(F.抗)占据第四位,其它小种类型出现频率均比较低。Hybrid46致病类群和水源11致病类群出现总频率已由2004年的93.1%上升到2008年的99.4%。条锈菌已进入以‘条中33号’、‘条中32号’为代表的Hybrid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优势的新阶段,‘条中32号’、‘条中33号’、VYr9、VYr3b+4b、VYrSu为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流行小种及致病基因,这将对全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组成产生重要影响,为小麦抗锈育种及锈病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生产上主推的超级稻根系分布特点以及各层次根的根系活力等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地上部的影响,以超级稻‘粤香占’、‘桂农占’,‘天优998’、‘中早22’为材料,通过对4个超级稻品种在土壤中不同深度根的生长量及其根系活力、单株根系活力、根冠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根系活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粤香占’、‘桂农占’,‘天优998’、‘中早22’;生育前期下层根系活力 > 中层 > 上层,后期相反;根系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其次是中层,下层最少。‘天优998’和‘桂农占’具有较高的根冠比,‘天优998’在整个生育期群体根系活力强,‘粤香占’群体根系活力的优势在于生育前中期,‘桂农占’群体根系活力的优势在于生育中后期。供试的4个超级稻品种(组合)的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上层(0~8 cm)占总根系生物量的60%以上,以单株根系活力作为衡量指标更能充分反映植株的整体根系活力以及与地上部生长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300Gy 60Co - γ射线辐照处理‘恢7954’与‘蜀恢527’的回交后代,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杂交水稻新组合‘农丰优2008’。2006-2008年参加浙江省衢州市区试、续试和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熟期适中、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增产潜力大,通过省定以来,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本文对其选育研究过程、品种特点及栽培技术等做了系统的总结,旨在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对宁夏粉用马铃薯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宁薯4号’和‘陇薯3号’为试验品种,2008年在宁夏西吉县进行了粉用马铃薯不同播期试验,研究其对粉用马铃薯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对于两品种而言,‘陇薯3号’生育期又比‘宁薯4号’要短,4月13日和4月20日播种的‘陇薯3号’比同期的‘宁薯4号’分别提前了32天和16天开花;不同播期与叶面积指数、单株(茎)叶面积、叶片总面积之间关系密切,选择适宜的播期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宁薯4号’选择在4月20日左右播种及5月25日左右播种时能够获得品质更优的粉用马铃薯,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58.85%、0.1%和57.28%、0.044%,‘陇薯3号’选择在4月20日左右进行播种能够得到品质性状更优的粉用马铃薯,淀粉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53.88%、0.038%。不同播期商品率有所不同,‘陇薯3号’商品率略高于‘宁薯4号’。  相似文献   

8.
若干蓝莓品种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更好地利用浙江省临安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农村种植业产业结构,达到趋利避害,适地适树的目的,以定植于浙江农林大学官塘基地10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对各品种的存活率、树体性状(包括株高、冠幅、基部分枝数、根茎粗、叶片鲜重、干重、叶面积、花芽数、叶芽数、初花期等指标)进行测定,根据模糊数学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各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圆蓝’、‘粉蓝’在临安地区的适应性最好,可作为推广品种;‘夏普蓝’、‘精华’、‘顶峰’适应性稍差;‘芭尔德温’、‘杰兔’、‘密斯特’、‘灿烂’、‘奥尼尔’则表现不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海拔差异对紫色甘薯品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引进的‘11-07’、‘16-08’、‘Y1’和‘SCZ’ 4个紫色甘薯品种分别在云南省玉溪市3个不同海拔的山地种植,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丰产性、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海拔2000 m以上,以‘11-07’和‘SCZ’的产量较高,在海拔1600 m~1700 m左右,以‘SCZ’的产量最高。综合4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SCZ’可作为有价值的商品紫薯品种引到玉溪的山地推广种植,‘11-07’可作为替补品种,为玉溪市不同海拔山地选择种植优良紫色甘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获得高产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时期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研599’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98.211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89.27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101.12 kg/hm2,施氮总量为310.39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28.76%、38.66%、32.58%;‘三北98’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70.14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37.55 kg/hm2,施氮总量为277.55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43.24%、43.24%、13.53%。2个品种合并后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13.82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76.23 kg/hm2,施氮总量为316.23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37.95%、24.11%。  相似文献   

11.
作物的光合作用对温度变化敏感, 其温度依存性随品种、生长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基于光效率模型的作物生长模型, 在应用中很少对光合作用的温度影响参数值进行订正, 且在全生育期使用相同的参数值, 难免会增加干物质模拟的误差。为此, 本文以ORYZA2000模型为例, 提出了一种修订光合作用温度影响参数值的方法。为确定方法的有效性, 结合2012年和2013年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的温度梯度控制实验, 首先利用抽穗开花期光合作用观测曲线提取了不同温度水平的光合作用参数值, 然后结合Arrhenius方程和Peaked方程建立了温度敏感性参数的温度影响方程。将这些方程代入机理性光合作用模型, 模拟了单叶最大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的曲线关系。最后, 以归一化后的曲线关系修订作物模型参数值, 并利用两年地上部分生物量(WAGT)观测值对其验证。结果显示, 两优培九单叶最大总光合作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同于ORYZA2000的默认设置, 修订后的最适温度为38~40°C, 高于默认值。在10~20°C的低温段, 修订后的温度影响系数低于默认值。从WAGT模拟值的相对误差看, 修订后较修订前平均降低约3.3%。本研究为改进干物质模拟精度和分析不同品种光合作用的温度依存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遥感信息与作物模型相结合对镇江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估测,以便于可以直接利用遥感信息与模型对该地区的水稻生长进行监测,将遥感资料与水稻生产模型(ORYZA2000)相结合,建立遥感数值模拟模型,进行由点及面的区域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的估测。利用遥感数据(8天合成的MODIS和环境小卫星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植被指数(EVI),结合试验区实测的叶面积指数(LAI),建立植被指数与LAI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模拟出的LAI计算出植被指数的浮动值,结合相对应的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识别镇江市的水稻,由此可以预报镇江市的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水稻生长发育期内的生物量和LAI的模拟较好,水稻LAI与遥感资料计算出的植被指数EVI的幂函数拟合性较好,可以应用这种相关模式识别水稻,并结合ORYZA2000模型提高区域范围的水稻估测精度,同时也体现了遥感信息与作物模型相结合可以很好的监测区域内水稻的生长情况,取得较好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及需水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分析表明,北京地区旱稻产量潜力30年平均为8 573 kg hm-2,变化范围为6 747~11 278 kg hm-2,年际间变异系数为16.3%。而雨养产量的多年平均值为4 084 kg hm-2,变化范围223~8 018 kg hm-2,年际间的变异系数高达51.1%。产量潜力与雨养产量之差表明北京地区旱稻尚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旱稻全生育期需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713 mm,年际间变异为8.5%。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的49.7%。全生育期的平均需水强度为5.3 mm d-1,需水强度最大的时期为穗分化—开花阶段,平均为5.5 mm d-1。北京地区生育期内的降水量不能完全满足旱稻的需水要求,50%的年份水分亏缺量在250 mm以上,水分亏缺量多年平均值为226 mm,年际间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81.4%。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季节性干旱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在对水稻模型ORYZA2000校准验证基础上,模拟分析了1960—2007年不同水分管理方式(持续灌溉、间歇灌溉和雨养)下双季稻生育期间季节性干旱特点及其对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间歇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双季稻自幼穗分化前逐渐表现出稻田土壤季节性干旱特征,随着生育进程干旱不断加重,在雨养条件下,干旱特征随发育进程愈加明显;晚稻比早稻易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生长后期较前期加重;双季稻开花期前后出现的干旱胁迫对生物量、产量影响最大;土壤干旱与作物干旱特征表现不同。(2) 早稻与晚稻在平水年型及干旱年型下均表现出干旱现象;在干旱年型下,早稻自穗分化至成熟期干旱都较为严重,且强度与持续时间要大于平水年型;晚稻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大于早稻,尤其是从穗分化到成熟阶段。(3) 季节性干旱可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间歇灌溉方式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雨养水稻产量最低;雨养条件下晚稻产量普遍低于早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减轻季节性干旱的影响和合理水稻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南水稻干旱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方法,统计各熟制水稻各生育期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与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面积粮食减产量的相关,分析各熟制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基于相关系数,定量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水分亏缺指数组合成综合评估指标所占的权重,组建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基于各熟制水稻旱情综合评估指标,结合抗旱能力,通过多元回归建立各熟制水稻受旱率、成灾率、单位粮食减产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湖南季节性干旱特征明显,对于双季晚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基本接近,干旱影响期为返青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双季早稻、一季稻各生育期干旱出现频率差异较大,以水稻生长后期干旱出现频率高,而水稻干旱影响敏感期也在水稻生长后期。(2)双季早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历史同级拟合率平均为77.6%,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91.1%;双季晚稻同级拟合率为70.9%,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3.0%;一季稻同级拟合率为61.8%,级差一级以下的拟合率为84.5%。基于降水、需水、可供水等因子建立水稻干旱灾害评估模型,物理意义清楚,准确率较高,可为水稻干旱影响定量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利用大豆的生物固氮作用,筛选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最佳组合,本试验以‘大丰26’(IC1)、‘大丰30’(IC2)、‘强盛51’(IC3)及‘强盛388’(IC4)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长期定位试验测得各玉米品种氮素利用及产量数据。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复种模式下玉米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均表现为IC2>IC3>IC4>IC1 (P<0.05)。相比IC1、IC3及IC4处理,IC2处理下年平均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素偏生产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0.8%、11.0%、15.3%;17.3%、32.3%、26.2%;36.8%、34.9%、30.1%;18.8%、20.6%、12.5%,而IC2处理年平均氮素收获指数较IC4处理显著降低4.6个百分点(P<0.05);此外,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表明,‘大丰30’与大豆带状复种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率,可作为山西省最优组合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2个杂交籼稻‘广两优7217’和‘天优华占’的秧龄弹性,采用湿润育秧、手工移栽方式,比较25、30、35、40、45天秧龄处理对手插晚稻产量、秧苗素质、生育进程、分蘖能力和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延长,两个品种的产量先增加后减少,皆以30天秧龄处理的产量最高,较各自秧龄处理的最低产量分别提高15.8%和8.2%,产量的提高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结实率无显著差异。随着秧龄的延长,苗高和叶龄增加、单株分蘖减少、百株干重和充实度先增大后减小;生育时期提前,始穗期提前尤为突出;生物产量先增加后减少,收获指数增加。综上所述,‘广两优7217’高产栽培适宜秧龄为30天,不宜超过35天;‘天优华占’的高产栽培适宜秧龄为30~35天,秧龄弹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ORYZA1 is an explanatory model to simulate ric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leaf area index (LAI) under potential production.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testing the performance of ORYZA1 for Mediterranean conditions (farming practices, cultivars, weather) for fully irrigated direct-seeded rice. ORYZA1 was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field data of two cultivars, a short-grain (Tebre) and a long-grain cultivar ( -202), grown in various years in the Ebro Delta of Spain. Phe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ice crop, daily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leaf area development were calibrated. Tebre and L-202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pre-heading period, however, was longer and the post-heading period shorter in L-202 than in Tebre. This induced differences in trans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spikelet number per unit area, weight of the grains and harvest index. The following crop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between cultivars: extinc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development stage), dynamics of nitrogen distribution, partitioning of assimilates, relative death rate of leaves,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leaf area during exponential growth, specific leaf area and a strongly decreasing specific stem green area. The simulated curve fitted much better the observations, which was clear from a strongly reduced value of RMSE, when considering that LAI comprises the leaf blade area only, without a photosynthetic contribution by stem green area. The model simulated rice growth very accurately until flowering. After flowering, however, divergences appeared and increased especially at the yellow ripe stage. From then on the crop did not grow much more, whereas it continued in the simulation. This reduction of growth rate wa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death rate of leaves and the drying of the grains. The main source of error may be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ipening and sink limitation processes. A considerable yield gap between potential and observed yield remained. A climatic variability assessment over 10 years, from 1987 to 1996, showed a small but correlated variation (r=0.7) in both simulated and measured rice yields.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期播种的水稻生长动态及产量对热量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以2个水稻品种(‘辽星1’、‘辽优521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分析播期对水稻生长动态和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辽星1’在I、III、IV播期分蘖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少用积温400℃左右;I和IV播期最大分蘖数较II播期分别减少3.16%和15.50%,III播期增加3.85%。‘辽优5218’在III和IV播期分蘖数到达峰值较II播期多用积温300℃左右;I、III、IV播期最大分蘖数较II播期分别增加7.12%、32.51%、19.59%。(2)‘辽星1’在I和IV播期株高较II播期偏低,III播期最高;‘辽优5218’在I、III、IV播期株高偏低,I播期最矮。(3)‘辽星1’在I和III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分别多用积温300℃和200℃左右,IV播期少用100℃左右;I、III、IV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II播期分别增加48.5%、113.3%、31.6%。‘辽优5218’在I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较II播期多用积温500℃左右,III和IV播期分别少用400℃和100℃左右;I和III播期最大叶面积指数较II播期分别减少31.6%和27.6%,IV播期增加20.9%。(4)‘辽星1’在III播期地上干质量最高,IV播期最低;‘辽优5218’在I播期地上干质量最高,II播期最低。(5)‘辽星1’在I、III、IV播期的产量较II播期分别减产5.64%、6.27%、27.25%;‘辽优5218’在I播期的产量较II播期增加5.66%,III和IV播期分别减产13.14%和31.29%。(6)≥10℃积温2700~2800℃,平均温度24℃左右更适宜辽宁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