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短文园地     
活塞环口的锉削方法活塞环开口间隙小于规定值时,活塞环易卡死在环槽内。因此,在安装前,对一些开口间隙过小的新活塞环,必须进行环口锉削。锉削时应注意以下4点:(1)在台钳上夹紧活塞环时,环口要放平,夹紧力要适当。(2)选用合适的小平锉,单手操作。可用食指...  相似文献   

2.
1锉削加大活塞环开口来代替标准活塞环在更换活塞环时若因一时无备件,有人便用大一级的活塞环来代替标准环。但加大活塞环装后开口间隙很小甚至无间隙,于是便用锉削加大活塞环开口的办法来装配。由于大一级的活塞环外圆直径加大了0.25mm,锉削后活  相似文献   

3.
一、活塞环端间隙的检查 活塞环的端间隙(又称开口间隙)是指活塞环装入气缸后,在活塞环开口的两端面之间的间隙,用以防止活塞环受热膨胀后卡死在气缸内。端间隙的大小与气缸直径有关,气缸直径每100毫米端间隙为0.25~0.45毫米。检查活塞的端间隙时,先将选好的活塞环平整地放入气缸内,用活塞头部将活塞环推至气缸未磨损处,使活塞环平行于气缸体平面,然后用塞尺测量其开口间隙。间隙过小,可取出来用细平锉刀锉环口一端;间隙过大则应更换新件。  相似文献   

4.
梁茎 《南方农机》2003,(3):20-20
1.活塞环检查(1)端隙检查:将活塞环平放于气缸内,测量活塞环开口间隙。标准开口间隙一般在0.25~0.8mm范围内。(2)边隙检查:将活塞环放于相应活塞相应环槽内,选3点测量,标准边间隙一般在0.04~0.15mm范围内。(3)弹性检查:把活塞环开口压至标准开口间隙,压力在3.5~7kg范围内。对旧环,可用同类型新环作压力比较试验。压力相差过多者,不能使用。(4)正圆度检查:选配新环时,将活塞环平放于气缸里,活塞环漏光间隙不许超过0.03mm。环开口30°范围不许有漏光。若只有一条连续漏光缝隙,其长度不超过气缸直径的1/3。如有若干处漏光,其总长度不得超过…  相似文献   

5.
活塞环对口是指活塞装上气环、油环后,向缸套内安装时按规定所保持的互相错口、均匀分布的活塞环端间隙开口,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活塞环在环槽内沿切线方向发生自行转动,使各环开口在活塞轴线方向转到靠近同一部位的一个小范围内的现象。活塞环对口...  相似文献   

6.
活塞环对口是指按规定所保持的互相错口、均匀分布的活塞环端间隙开口,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活塞环在环槽内沿切线方向发生自行转动.使各环开口在活塞轴线方向转到靠近同一部位小范围内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活塞环对口是指活塞装上气环、油环后,向气缸套内安装时按规定所保持的互相错口、均匀分布的活塞环端间隙开口,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活塞环在活塞环槽内沿切线方向发生自行转动,使活塞上各环开口在活塞轴线方向转到靠近同一部位的一个小范围内的现象。 当活塞环产生对口故障时,会使气缸内的压缩气体往气缸下部窜,气缸内的压缩力下降,从而导致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均下降,同时还会导致油底壳内的机油大量上窜,进入燃烧室,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润滑,使活塞、活塞环、气缸套等零件磨损加剧,甚至发动机根本无法启动和工作。现将活塞环产生对口的原  相似文献   

8.
1.巧拆活塞环。活塞拉缸后活塞环多被卡死在活塞环槽内.由于活塞环槽边间隙很小,活塞环难以取下,如将其破坏,又会造成浪费。其实,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将活塞从连杆上取下,放在一块平木板上,向活塞环没卡死的部位轻轻磕几下,靠活塞环自身的弹性,便可顺利地将其取下。  相似文献   

9.
1.活塞环装反。活塞环应严格按要求装配,特别是革新环,装反后会加剧“泵油作用”。 2.活塞环过度磨损,边间隙与开口间隙过大。应及时更换活塞环。 3.活塞环弹力太弱或卡死在环槽内。应更换活塞环,并检查活塞和缸套的损坏情况,必要时更换活塞、缸套。 4.油环上的孔道堵塞。拆下油环清洗干净,并检查油底壳内机油是否变质,适时更换机油。  相似文献   

10.
活塞环“对口”是指活塞装上气环、油环后,向缸套内安装时按规定所保持的互相错口、均匀分布的活塞环端间隙开口,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由于“力”的作用,活塞环在环槽内沿切线方向发生自行转动,使各环开口在活塞轴线方向转到同一部位的一个小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机油过耗的原因及防治柴油机的机油消耗量过多,不仅增加作业成本,还使部分机件润滑不良,加速其磨损。1.机油过耗的原因(1)柴油机油底壳中机油面过高,超出油尺规定的范围。(2)气门杆与气门导管间隙过大,使机油进入燃烧室燃烧。(3)大修时更换了缸套、活塞、活塞环后,未经磨合就投入作业。(4)活塞环过度磨损,边间隙与开口间隙过大;油环上回油小孔被积炭所堵,相邻活塞环开口相对、活塞环弹力减弱或积炭过多卡死在环槽内等,使机油窜入气缸,造成烧机油。(5)曲轴前后油封损坏或油管破裂而漏油。(6)缸套的圆柱度和圆…  相似文献   

12.
安徽和县十四连圩,活塞环磨损后,环口开度变大,容易漏气,影响机器效率。后来将不能用的活塞环,用焊接环口的办法,延长使用时间,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一)将预备焊接的活塞环上的油污,洗涤干净;(二)用细锉将环口及其四周轻轻锉几下;(三)剪一小块黄铜皮,用钳子夹住,贴在环口上,用电焊机点焊一下就行(或用银焊皮代替黄铜片,用喷灯烧焊);(四)焊好后,再用细锉将凸起部分锉去,即可使用。安徽怀宁县广城圩,采用加衬环的办法,即在活塞环槽内加一道衬环,将已磨损的活塞环,顶托起来,使再紧贴于汽缸壁,达到不漏气的目的。具体做法是:(一)将活塞环取下,洗净环槽;(二)剪取一段和活塞环槽圆周等长的白铁皮(捆纱包用的废铁  相似文献   

13.
<正>一、机油消耗量过大机油消耗量过大,常表现为油面下降较快,添加机油次数频繁,不但工作经济性降低,而且还会使燃烧室积炭引起其它故障。机油消耗量过大的原因有:1.窜烧。(1)活塞环过度磨损,边间隙与开口间隙过大。(2)活塞环弹力太弱或卡死在环槽内。(3)油  相似文献   

14.
巧拆活塞环     
<正> 由于缸套和活塞的间隙过小,圆度超限或润滑不良等原因将会导致拉缸或活塞卡死在缸套里。此时,活塞环也大多会卡死在活塞环槽内。由于活塞环边间隙很小,很难将活塞环取下,只得将其破坏,人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于海 《四川农机》2003,(6):33-33
1.活塞环磨损。活塞环一旦磨损,活塞环的边间隙与开口间隙将会增大,密封性能降低,造成机油上窜并燃烧,应更换活塞环。若活塞与缸套也受磨损,应一并修复或更换。2.活塞环弹力减弱。这是由于过多的积碳使活塞环卡死在环槽内,或油环的回油孔被堵塞,造成机油上窜并燃烧。应及时清除积碳,并更换活塞环。3.活塞环安装错误。若扭曲环与锥面环的安装位置及方向错误,也会造成机油上窜并燃烧。应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装配活塞环。4.油底壳机油过多。如果油底壳中的机油添加过量,会增加转动阻力,并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因此油底壳中的机油不是越多越好,应当…  相似文献   

16.
一台赣江牌农用运输车,发动机更换了活塞和活塞环后起动容易,但热机熄火后,马上起动却非常困难,等发动机温度下降到40℃以下时又容易起动,几次试验都是这样。热车为何起动困难?经修理人员对拆下活塞组的检查,发现活塞环边间隙过小而引起的起动困难。 活塞环边间隙过小,在热机时,活塞环因受热膨胀而卡死在环槽内,使活塞环失去弹性,造成密封不良,气缸内的压缩气体向曲轴箱内泄  相似文献   

17.
《南方农机》2004,(2):41
巧拆活塞环 活塞拉环在活塞环多被卡死在活塞槽内,由于活塞环槽边间隙很小,活塞环难以取下,如将其破坏,又会造成浪费。遇到这种情况,可将活塞从连杆上取下,放在一块平木板上,向活塞环卡死的部位轻轻磕几下。靠活塞自身的弹性,便可顺利地将其取下来。  相似文献   

18.
目前,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的发动机机油超耗的问题十分普遍且很严重(正常的机油消耗为主燃油的2%~3%)。根据调查,大多数的机油消耗在8%~10%,最高的达15%,机油超耗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消除机油超耗故障应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活塞环处于良好的状态活塞环技术状态的好坏对机油耗量的影响极大。活塞环在气缸套内的开口间隙和边间隙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边间隙不得超过0.20mm(495型柴油机)或0.25mm(4125型柴油机),油环的最大边间隙不得超过0.18mm;第1道压缩环的边间隙最小值不得小于0.0…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烧机油十原因(1)活塞环过度磨损,弹力减弱,开口间隙超限或活塞环折断、咬死其密封性下降,机油上窜入燃烧室内燃烧。(2)活塞环与活塞环槽边间隙过大,机油沿环槽向上,进入气缸内燃烧。(3)油环上的孔和相应的活塞环槽通孔被积炭或杂物堵塞,缸壁上的机油...  相似文献   

20.
短文园地     
更换活塞环的3个技术要点  (1)要正确掌握更换活塞环时机。一般不要随便更换活塞环,不适时地频繁更换活塞环会加速发动机的磨损,缩短其使用寿命并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正确掌握换环时机,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气缸套和活塞环的磨损程度以及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下降程度。(2)安装活塞环前,首先应将活塞及活塞环进行清洗,对使用过的旧活塞更应认真清除环槽内的积碳和污物。然后,对活塞环进行检查,除对规格尺寸和外形检查外,还要对环的端间隙和边间隙进行检查,并对不合适的分别进行修整。①边间隙的检查。将要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