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不同品种(系)甜菜氨基酸主成分分析与营养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比较不同品种(系)甜菜的氨基酸组分及含量,探讨其营养价值,本研究以14 个品种(系)甜菜块根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氨基酸组分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甜菜块根中均含有18 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7 种氨基酸,接近WHO/FAO推荐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达到理想的蛋白质标准,并且其含量高于常见的果蔬,具有较高的氨基酸营养价值。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检出的18 种氨基酸中提取了3 个主成分,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红霞’、‘BETA807’、‘红饲料’营养品质较好。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作为评价不同品种(系)甜菜氨基酸营养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根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中的方法对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定量计算,选用基于层析分析法(AHP)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庆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大庆市各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年度变化幅度在-0.12~0.18之间,生态环境状况较为稳定。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大庆市生态系统处于较稳定状态,水资源是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弹性度的主要因素;大庆市资源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矿产资源承载力较高,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水环境承载力较低;大庆市目前的承载压力度(CCPS)小于1,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灌区现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承载力,纠正当前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认识的混乱,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辨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从水资源承载力的属性出发,认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这些属性分别是: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相互性;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属性,将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类;指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在任务上的差异和普遍的压力-状态-响应关系;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最后,以现状承载力为例,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并结合人民胜利渠灌区实际,对其现状承载力进行评价。灌区现状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法和水势分析法各有优缺点,而水势分析法较为可靠,可作为综合评价法的检验依据。本研究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分类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襄阳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水资源短缺风险系数,在探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风险短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较系统地分析评价了襄阳市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襄阳市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峻,8 个行政分区中襄阳市城区、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等5 个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状况,这一结论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经验证方法可行、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海南省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7个指标构建海南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整体水平较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部分市县的I级隶属度值不断增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各市县的对比分析来看,海南省各市县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东部-中西部-北部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向量模法的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耿雅妮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68-172
为了深入掌握西安市目前的水资源状况,为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根据西安市水环境特征和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根据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各评价因素的3层结构模型,并计算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向量模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对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0年间西安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有逐年改善的趋势,评价值由0.035升至0.083,但是增长速度缓慢,每年的增长幅度只有0.01.西安市的水资源现状正在逐年改善,但是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7.
评价冬作马铃薯新品种(系)块茎主要营养品质,筛选适宜主食化的新品种。以‘丽薯6号’为对照,对参试的5个马铃薯新品种(系)的干物质、还原糖、维生素C、蛋白质、淀粉、抗性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等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综合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以及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品种(系)马铃薯块茎中的主要营养品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马铃薯品种(系)品质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还原糖变异系数最大(31.17%),支链淀粉的变异系数最小(2.37%)。主成分分析表明,参试的马铃薯品种(系)的营养品质指标可以用干物质、直链淀粉、支链淀粉3个主成分来表示(85.239%)。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参试的马铃薯品种(系)营养品质进行评价,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D1224’>‘D1428’>‘D1208’>‘滇薯23’>‘滇薯47’>‘丽薯6号’。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鉴于生态旅游建设在国内外都很薄弱,笔者以绥化市为例,针对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构建了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系统,即:(1)采用清单法进行环境影响识别;(2)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集成的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价;(3)使用承载力分析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并应用该方法系统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实证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分量是总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笔者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全部旅游规划作实证研究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分量是5个分量中的最小值,总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上就是由它的大小决定。经过预测,目前绥化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同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相比还比较低,同时由于开放方式单一、产品单调,这也是导致旅游资源闲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量疏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计算和分析了湖北省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以及湖北省市域尺度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在水土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价与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基础上,从资源平衡关系入手,采用水资源承载指数等指标,对2000—2012年省域与市域2个层面的水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属于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省区。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有限,随着未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在现有的水资源量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将会成为湖北省中东部城市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0.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密云水源地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拟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环境承载力作为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系统的联系界面,是判断社会经济与水环境系统是否协调的尺度。针对密云地水环境承载力系统的复杂性,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动态分析优势和政策实验室功能,建立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对2008-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模拟与预测,分析不同优化策略下水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现状延续策略下,2008-2020年水环境承载力呈逐年略微下降的趋势;(2)开源、节流和治污、减排2种优化策略均能有效提高的水环境承载力,并且前者的提高幅度大于后者,而区域外调水措施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环境承载力;(3)本地开源、节流措施与治污、减排措施结合后,可以大幅提高水环境承载力,是实现经济活动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策略,进一步提出了该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木品种抗旱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乌兰布和沙区主要抗旱树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5 种灌木(柠条、籽蒿、网状沙拐枣、唐古特白刺和花棒)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 种灌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柠条的水分饱和亏、束缚水、束/自、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其他灌木。(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 种灌木水分生理参数进行综合评价,5 种灌木的抗旱性由强到弱顺序依次为:柠条>白刺>沙拐枣>花棒>籽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重庆市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从资源环境支撑系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资源环境耗散系统、资源环境保育系统4个维度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模型对2002—2013年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2—2013年重庆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不断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该结果为重庆市资源环境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云南不同品种有色稻米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云南不同品种有色稻米的HPLC指纹图谱,为科学有效的评价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采用HPLC-UV方法对样品进行测定,以Venusil ASB-C18(5 μm,250 mm×4.6 m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和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2 nm,柱温3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云南不同品种有色稻米的HPLC指纹图谱,对收集的24个不同品种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11个共有峰。对不同品种有色稻米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4批样品聚为2类,二者分析结果一致。指纹图谱技术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是评价不同品种有色稻米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有色稻米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明市梅列区绿地景观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了解三明市梅列区绿地分布结构,采用目视解译技术,提取三明市梅列区2007年航空遥感影像绿地信息,并分析其绿地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梅列区绿地率为23.58%,绿地斑块密度为147.4776个/hm2,平均分维数为1.5840,蔓延度(或聚集度)为72.7777,绿地多样性指数SHDI为0.9494,均匀度指数SHEI为0.4879。6种绿地类型面积:公共绿地PU>居住区绿地R>交通绿地T>公共建设绿地PC>防护绿地PR>农业绿地A。从斑块特征看,梅列区绿地斑块类型以中型斑块为主(45.54%),Ⅱ中型斑块(116.9398 hm2)>Ⅲ中大型斑块(72.5536 hm2)>Ⅳ大型斑块(51.9676 hm2)>Ⅰ小型斑块(15.3127 hm2)。对8个景观破碎化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降维处理后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9.782%。不同绿地类型的破碎化水平为R> PC> PR> T> A> PU。从空间关系看,R、A、T、PR斑块较连续、紧凑,而PC和PU斑块相对比较孤立。研究结果旨在为三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和生态安全格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强度水土流失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植被恢复“范本”,通过对福建长汀强度水土流失区4种不同生物治理模式的群落调查、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不同治理模式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恢复效果均比对照好,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植被物种种类和数量。不同模式恢复效果不同,灰色关联序为:乔灌草混交模式(0.934)>经济林+封育模式(0.794)>灌木+草本模式(0.487)>灌木模式(0.484)>对照(0.337),其中乔灌草混交模式、经济林+封育模式的改良土壤肥力作用显著,植被物种多样性高,治理恢复效果好,是南方强度水土流失区值得推广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利用陕西省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取了四个资源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即资源供给、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通过ArcGIS 自然断点分级将承载力分为五个等级,即高承载地区、较高承载地区、中等承载地区、较低承载地区和低承载地区,分析了陕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承载力分布表现为关中高,陕北次之、陕南低的特征;资源供给承载能力关中最高,陕北中等,陕南承载能力最低;环境质量承载能力为渭南、榆林为属高承载力,安康及商洛最低;社会经济承载力陕北高,关中及陕南较低;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宝鸡和咸阳高,铜川低。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各区域承载力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中陕北地区承载力增加最大。陕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与能源利用、耕地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均衡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