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秸秆-膨润土-PAM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磷素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沙质土壤保肥能力,降低磷素流失风险,以重庆市分布面积较大的冷沙黄泥为研究对象,将生物预处理后的作物秸秆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结合,配制成秸秆改良材料,探究了改良材料种类、添加量及配比等因素对沙质土壤磷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反映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施加秸秆改良材料可以显著提高沙质土壤对磷的吸附率,降低解吸率;显著增加吸附常数(K)和最大缓冲容量(MBC),减小磷的最大吸附量(Xm)。油菜秆改良材料的改良效果比小麦秆更好。改良材料施用量越大或PAM水平越高,改良效果越明显。培养90天后,添加油菜改良材料(添加量为10 g/kg,配方中PAM水平为3%)对沙质土壤的改良效果最明显。本研究为秸秆应用于改良沙质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的调控作用,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配制的秸秆改良材料,对冷沙黄泥土壤钾素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改良材料能够显著提高沙质土壤对钾的吸附性能,增强固钾能力,随秸秆改良材料中PAM用量的增大,钾吸附量增加,不同土培时期,相比F0(900:100:0),F3(900:100:30)处理土壤钾素总平均吸附量达最大,10天、30天、60天、90天的F3(900:100:30)处理土壤钾素总平均吸附量分别增加6.1%、9.2%、10.9%、13.9%。施用秸秆改良材料促使土壤钾素解吸量提高,但低于吸附量,随秸秆改良材料中PAM所占比例提高,土壤中钾解吸率显著提高,与F0相比,10天、30天、60天、90天的F3处理使土壤中钾解吸率分别提高6.1%、18.2%、17.2%、15.4%。秸秆改良材料能提高沙质土壤固钾能力,是适合修复沙质土壤的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3.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为了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将秸秆、膨润土和聚丙烯酰胺(PAM)按不同配比配制作为改良材料,研究改良材料配比、时间等因素对四川省宜宾市3种类型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秸秆改良材料后,土壤腐殖质含量相比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且随膨润土和PAM施用量的增加,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改善效果更好。随着改良材料施入时间的延长,冲积土和灰棕紫泥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减小,后3个月趋于稳定;而暗紫红泥的腐殖质含量在前3个月先增加,后3个月呈现下降趋势,但比2009年12月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可见,改良材料的施入,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腐殖质的流失。  相似文献   

4.
秸秆改良剂对沙质土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盆栽实验,探究秸秆、膨润土和PAM的共同作用对砂质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寻找改良剂的最佳配方,为秸秆沙质土壤改良剂与产业化示范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秸秆、膨润土和PAM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沙质土的有机质的含量、腐殖化系数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当秸秆预产物、膨润土和PAM的比例按900:100:30,施加量为10g/kg时,处理60天后达到了最好的效果,使沙质土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8%、25%、36%。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及秋糯玉米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探讨PAM保水剂在伏秋干旱条件下对糯玉米土壤的保水效应,可为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沪玉糯3号’鲜食糯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拌种、沟施与穴施PAM方式,研究了PAM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及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及鲜食糯玉米生长、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0~40 cm土层PAM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对照并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5个处理中,以沟施60 kg/hm2 PAM保水剂处理的保水、增产效果最好;30 kg/hm2 PAM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条件下,穴施好于沟施,但两者产量差异性不显著。由此得出,施用PAM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促进作物生长,并改善玉米的产量构成因子,从而提高鲜棒产量和地上鲜生物量。  相似文献   

6.
比较高分子材料不同施用量对新垦耕地土壤的培肥效果,可为促进新垦耕地快速熟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狗牙根为供试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施用量(0.04%、0.08%、0.12%、0.16%、0.20%)与蚯蚓粪、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新垦耕地狗牙根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用量CMC配合施肥处理下,狗牙根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是CK处理的33.8~37.5、5.0~5.9倍,根冠比显著降低84.1%~86.3%,以0.16%CMC处理狗牙根生物量最高;施用CMC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在0.16%CMC处理下为最大值,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7.9%、19.2%;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24.2%~138.9%,以0.20%CMC处理为最大值。综合而言,以0.16%CMC施用量对狗牙根生长的促生作用和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的培肥作用最佳,以0.20%CMC施用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良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增耕地养分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新增耕地的增产、增收和增效,笔者整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缓控释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于2018—2020年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新增耕地项目区开展培肥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培肥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增幅较大;与习惯施肥相比较,配方施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有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综合考虑增施有机肥和应用秸秆还田的成本,应用配方肥并配套秸秆还田技术是提高新增耕地养分和增加农民收益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粘质盐化潮土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秸秆用量为0、1.5、3.0、4.5 t/hm24个不同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容重、孔隙状况、饱和导水率、土壤盐分含量和分布以及棉花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的秸秆耕翻层,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与对照处理相比,3个秸秆处理的土壤通气孔隙比例分别增加2.70%、9.52%和12.16%(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56.28%、100.93%和161.4%(P0.01),0~20 cm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28.08%、50.75%和40.71%(P0.01)。秸秆粉碎还田会明显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有效抑制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对滨海粘质盐土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是盐碱土改良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注意控制秸秆还田量,以3.0 t/hm2的秸秆还田量为宜。  相似文献   

9.
PAM对潮土水分蒸发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的散失是造成作物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PAM 是众多保水剂中一种,其具有超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能够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持水功能,对沙质土壤水分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分布于重庆三峡库区的潮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剂量、不同剂型的PAM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以期为农业灌溉上PAM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PAM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对不同剂量的PAM处理,潮土累计蒸发量较对照减少2.37%~12.459%;以200mg/kg抗蒸发效果最为明显。对同分子量不同电荷密度剂型的PAM处理,冷沙黄泥累计蒸发量较对照减小7.34%~17.81%,以30%抗蒸发效果最好,对同电荷密度不同分子量剂型的PAM处理,潮土累计蒸发量分别较对照减小12.25%~18.53%;以1000万的PAM抗蒸发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秸秆还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及数量对白浆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的玉米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量越大效果越明显,但对土壤全氮的影响不大;秸秆全量还田可以增加大豆生长后期的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而根茬还田对其影响较小。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而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根茬还田对土壤速效钾含量没有表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不同调理剂对改良低丘新垦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效果,采用温室培养试验,选择3种质地不同的新垦耕地土壤,比较研究了14种改良剂(包括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褐腐酸钾、膨润土、高岭土、蛭石、沸石、硅藻土、石灰石粉、商品有机肥、水稻秸秆、紫云英、生物质炭和泥炭)对新垦耕地土壤结构性、保水性、透水性等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多数调理剂均可改善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容重、饱和持水量、凋萎含水量、饱和导水率和有效水范围。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和褐腐酸钾的效果最为明显,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42.88%~299.38%、41.15%~239.69%、55.39%~207.70%。泥炭和商品有机肥对低丘新垦土壤物理性状也有较好的改善效果,其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别比对照31.90%~119.69%和35.19%~71.05%。膨润土、紫云英和水稻秸秆可明显提高砂土和壤土的水稳定性团聚体;高岭土和蛭石可明显提高砂土的水稳定性团聚体,但对粘土和壤土的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较小。生物质炭对土壤的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较小,但其可增加土壤饱和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有效水范围,降低凋萎含水量。总体上,聚丙烯酰胺、β-环糊精、褐腐酸钾、泥炭、商品有机肥等有机类的调理剂可较全面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比较适合低丘垦造耕地土壤物理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菲油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菲油果幼苗生长所需的最适土壤水分条件,对所试材料的耐性进行初步研究,采用不同梯度的土壤水分含量(20%、40%、60%、80%)分别对1年生菲油果扦插苗进行栽培处理,正常管理作为对照。通过对菲油果幼苗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特性,如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等指标的测定,研究菲油果幼苗对不同土壤含水量的耐受特性,并探索菲油果适宜生长的水分含量区间。结果表明,在不同含水量处理下,菲油果幼苗均可以生长;当水分含量高于80%时出现淹水胁迫,表现为茎干生长过快,其POD、SOD活性也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表现为持续上升;水分含量低于20%时出现干旱胁迫,菲油果则表现出生长受到抑制,POD、SOD酶活则随着胁迫的加剧,均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菲油果在40%~50%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范围内生长最为健壮;所试材料在一定时间内(50天)对不适宜的含水量具有一定耐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覆土材料对灵芝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灵芝栽培技术和药用研究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陶瓷土、蛭石、菜园土、沙壤土、泥炭土作为覆土材料,以未覆土栽培灵芝为对照,以子实体产量、多糖含量、三萜含量、水提物抗氧化活性以及铅、镉、砷、汞4种重金属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筛选最佳覆土材料。覆土栽培显著提高灵芝产量,不同覆土材料栽培灵芝产量差异不显著,用蛭石作覆土材料的产量最高(136.67 g/袋),比对照提高了32.32%。泥炭土作覆土材料的灵芝多糖含量最高(6.72 mg/g),是未覆土栽培灵芝的1.54倍。覆土材料为沙壤土时三萜含量最高(6.67 mg/g),是对照的1.25倍。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沙壤土、陶瓷土、蛭石栽培子实体的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不同覆土材料栽培灵芝重金属含量有差异,但均低于国家标准,达到安全水平。综上,沙壤土、蛭石、泥炭土可作为灵芝栽培的覆土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一种适用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微水溶性缓释肥料(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制,简称W,下同)在常规灌溉和减量灌溉条件下对夏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应用砂壤土盆栽玉米试验,设置了常规灌溉不施肥处理(CK)、常规灌溉的尿素处理(N)、常规灌溉的L型包衣尿素控释肥处理(L)、等量施肥与常规灌溉的微水溶性缓释肥处理(W1)、等量施肥与减量灌溉的微水溶性缓释肥处理(W2)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所有施肥处理植株全氮、磷、钾含量与土壤残留硝态氮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各施肥处理相比,植株全氮含量为1.98%~2.37%,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L>N,W2与N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植株全钾含量为4.26%~4.84%,含量顺序依次为W1>W2>L>N,各处理差异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为165~314 mg/kg,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L>N,W2与W1、N、L 3个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31.7~318.1 mg/kg,含量顺序依次为W2=W1>N>L,W2与W1差异不显著,N与L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均显著。结果说明微水溶性缓释肥料养分释放具有一定的微水溶性与缓释性能,可以显著促进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降低养分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5.
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寒地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0%、30%、60%和10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还田具有显著的固碳效应,有助于提高土壤总有机碳(4.1%~22.3%)、土壤活性有机碳(52.5%~75.5%)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14.6%~44.7%);随秸秆覆盖还田量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上升趋势,60%秸秆覆盖还田量处理的亚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60%和100%处理的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较高;30%处理的大豆产量最高,60%处理次之。在本试验寒地免耕9年条件下,60%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土壤整体有机碳固持及大豆产量提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聚丙烯酰胺对防治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场沙化的效果,通过野外小区对比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在不同植被条件下施用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0~120kg/hm2的剂量范围内,聚丙烯酰胺能够有效地促进土壤砂粒(2~0.02mm)含量的减少和黏粉粒(<0.02mm)含量的增加,使土壤粗砾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其中尤以30kg/hm2水平的聚丙烯酰胺剂量效果最为明显,砂粒含量的降低幅度比对照提高了6.95~11.29个百分点,黏粉粒含量的增加幅度比对照提高了6.91~12.5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表层土壤对耕作方式的响应,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西北高原干旱区6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小麦→豌豆轮作长期的试验中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处理的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T、TS、NTS处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NTP处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处理下,土壤容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T、TS处理下土壤孔隙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NTP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粒径逐渐增大,TS、NTS有利于表层团粒结构的形成,TP、NTP处理对于5~1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种耕作方式中,总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和NTP处理总有机碳的含量均相应高于T、TS和TP,其中,NTS处理下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5~10 cm、10~30 cm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8、10.36、9.83 g/kg,相对于T处理分别提高了4.46%、14.98%、11.83%。综合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总有机碳高效利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