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橡胶草种质苗期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理统计软件对12份橡胶草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份橡胶草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变异系数均较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在1.86~1.99,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叶片长、叶缘类型与其它性状之间相关性较大,其中叶片长与叶片宽、叶形指数、叶柄长及叶缘类型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缘类型与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脉颜色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2份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综合评价发现,Ⅱ类群的3份材料(206-1、208-1、214-1)表现显著优于Ⅰ和Ⅲ类群,可作为橡胶草育种的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和其他地区、国家外引水稻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利用32个表型性状对105份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253份其他地区、国家外引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6.73%,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二次枝梗数(32.22%),最小的是谷粒宽(6.82%)。新疆水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5,质量性状为0.51;其他地区、国家水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2,质量性状为0.40。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个数量性状转换为5个主成分,提供的信息量分别占总信息量的84.66%(新疆)和84.60%(其他地区、国家)。利用UPGMA法,将参试材料划分为5类,第1类群包含201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65份,为穗粒数多的品种;第2类群包含5份材料,为高秆、大穗但结实率较低的品种;第3类群包含32份材料,为着粒密度较稀、穗粒数较少的品种;第4类群包含118份材料,其中新疆材料有36份,此类群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少于全部材料平均值但高于第3类群平均值;第5类群只包含2个材料,与其他材料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差异较大。新疆水稻种质资源和其他地区、国家外引水稻种质资源之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在育种工作中可挖掘不同地区资源的有利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黄牡丹表型变异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的黄牡丹株丛的12个形态指标进行观测,据此研究形态的变异及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花部形态变异较叶部大,在7个数量性状指标中,萼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252 2,其次为心皮和苞片;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依次是花色、瓣尖形状和瓣基斑块。3个叶形态指标中,裂叶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160 3;在12个指标中,特征向量绝对值较大的3个性状依次为花色、瓣基斑块、苞片,反映出它们对黄牡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而采用欧氏距离聚类可将22株系分为3大类,可用花色、斑块形态和苞片数量三个性状初区分开黄牡丹的类群,不同类群的黄牡丹的亲缘关系可依据地理种源的远近、花色、斑块色形和萼片和苞片总数进行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4.
萱草属种质资源主要观赏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国萱草属种质资源的现状,同时为构建关联分析群体和开展观赏性状的关联分析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从国内外各地收集的85份种质材料,对花径、内外花被片长宽度、花色、花型和花序形态等13种开花性状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萱草属种质材料花色组合丰富,花型、花瓣类型和花序形态众多,花的表型性状多样;以黄花菜及其地方栽培种为主的夜间开花类群在花型、花色、花色模式方面基本一致,以萱草园艺品种为主的白天开花类群的花型、花色、花色模式丰富。[结论]供试的85份萱草属植物开花表型性状多样性强,可为制定育种目标提供直观依据,同时从形态学角度为萱草属种质资源的类群划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薄荷地方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以37份薄荷种质资源为材料,对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454 9~1.263 1,形态类型丰富。10个数量性状间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10.36%~70.15%。37份薄荷种质资源聚为5个类群,Ⅰ类群有23份资源,包含贵州省内大部分种质资源;Ⅱ类群有7份资源,Ⅲ类群有5份资源,包含了省内少部分资源;Ⅳ、Ⅴ类群各有1份资源。贵州薄荷种质资源类型较多,遗传多样性丰富,以留兰香类型为主,分布有少量的野生薄荷和小叶类型资源。  相似文献   

6.
贵州芝麻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贵州芝麻种质资源保护、形态分类、品种遗传改良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聚类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37份芝麻种质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田间鉴定考察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7 8~1.595 3,形态类型丰富;1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为7.14%~52.80%,以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52.80%),花冠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小(7.14%),遗传变异丰富;不同性状间表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37份贵州芝麻种质资源聚为4个类群,第I类群有7份资源,第Ⅱ类群共有22份,第Ⅲ类群有5份,第Ⅳ类群有3份,各类群间性状差异明显,其中第Ⅱ类群占供试材料的59.46%,种质资源数量多,变异范围大,遗传类型丰富。聚类结果与资源材料地域来源和分布无直接关系,主要与材料的性状表现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直径3~4厘米,总苞片多层,最外2~3层叶状,边缘具不等长锐齿,内面数层卵形,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初时黄色,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直径3~4厘米,总苞片多层,最外2~3层叶状,边缘具不等长锐齿,内面数层卵形,上部边缘有短刺;全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初时黄色,渐变为  相似文献   

9.
部分睡莲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睡莲属60份材料33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睡莲属植物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46,总体上是数值性状形态多样性指数大于非数值性状;平均变异系数3639%,变异系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主成分分析,将33个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871%,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885%;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60份材料聚为2类,第1类16份材料均为热带睡莲,其心皮离生、叶缘有锯齿,第2类44份材料均为耐寒睡莲,其心皮合生、叶缘无锯齿、无胎生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四川省地方莴笋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四川不同地区收集的108份莴笋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并对其17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108份莴笋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性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8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10,其中,茎叶基部形状均为心胀形,茎叶附着方式均为无叶柄,故H'为0,肉质茎皮色的H'最高; 9个数量性状的H'为1.85~2.03,变异系数为0.07~0.24,H'最高的是肉质茎长,变异系数最高的是毛重。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3.79%,包括12个表型性状。108份莴笋种质材料可划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主要是肉质茎大小和长度中等的资源;第Ⅱ类群肉质茎均较长,而且肉质茎较粗,单茎重较重,是具有高产特征的种质资源;第Ⅲ类群主要是节间较密的类型。【结论】四川省莴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但部分质量性状的遗传指数较低,需加强对现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开展莴笋种质资源评价和利用,有利于实现莴笋高产优质育种以及填补当前市场缺乏种类,其中第Ⅱ类群可用来选育高产品种,第Ⅲ类群可用来选育当前四川市场上缺乏的叶色紫色、叶形为长椭圆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枣种质资源叶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物种的稳定性和进化潜能,利于优异资源的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也为引种和资源筛选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塔里木大学枣种质资源圃177份材料12个叶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1)枣叶片以卵圆形、叶尖钝尖、叶基圆形、叶缘钝齿类型居多,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1.22。(2)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9.30%~42.79%,平均变异系数为23.59%。(3)主成分分析中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面积因子这一特征向量的贡献率为23.04%。(4)综合描述性状与数量性状,将其分为6大类群,充分反映各资源之间的亲属关系。【结论】 177份枣种质资源的叶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表型。叶基性状、叶片形状、锯齿数、锯齿高度、叶面积和叶周长在种群间的差异较大,进化潜力更大,是枣多样性分析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综合分析22份新疆油药兼用红花种质资源在不同试验点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划分参试材料,为新疆红花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在新疆乌鲁木齐县、奇台县进行试验,记载红花生长发育时期,初花期利用LA-S(万深)植物叶片分析系统,测定参试材料的叶面积、叶色,利用叶绿素测定仪SPAD502 ChlorophyⅡ Meter、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及光合指标,在成熟后测定主要农艺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划分参试材料。【结果】 不同试验点材料生育表现差异较大,奇台试验点生育期明显增长,全生育期平均132 d,乌鲁木齐试验点全生育期平均94 d;同一材料在不同试验点花色表现一致,叶型差异较大,奇台试验点材料平均周长大于乌鲁木齐试验点,平均长/宽小于乌鲁木齐试验点,叶片颜色较深;材料单株产量试验点间差异不显著,但品种间差异显著,其他主要性状试验点间、品种间、试验点×品种互作差异显著。初花期材料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奇台试验点均高于乌鲁木齐试验点。初花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光合水分利用率奇台试验点明显高于乌鲁木齐试验点,而乌鲁木齐试验点的叶片蒸腾速率明显高于奇台试验点,不同类型材料之间白色花叶片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红色花,白色花材料气孔导度在0.013~0.033,红色花材料在0.114~0.196,红色花的叶片气孔导度是白色花的5~8倍。20B040、20B050、20B051叶片光合水分利用率在奇台试验点分别为50.64、58.34、67.67,且均属于白色花类型,而红色花类型在2个试验点均较低,其中乌鲁木齐试验点为0.67~2.37,奇台试验点为2.03~4.71。参试材料可以分为4大类,其中第3大类材料,20B050、20H006、20B007、20H046、20B040,红色花2份,白色花3份,综合性状、生态适应性较好;第4大类20H009、20B051、20B025、20B001、20B008、20B062,其中红色花1份,白色花5份,综合性状较好。【结论】 新疆油药兼用红花资源适宜在海拔600~1 600 m区域种植,生育期在130 d左右,植株高度在77.33~116.67 cm,初花期叶片颜色较深。红色花20H009、白色花20B051、20B025、20B001、20B008、20B062光合特性因子得分最高,且综合性状较好,可以作为优良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胡杨异形叶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胡杨是我国西部荒漠地区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具有异叶性。前人的研究发现,胡杨叶片从披针形叶到锯齿卵圆形叶其结构趋于旱生性,且抗性逐渐增强。本文拟从活性氧清除机制着手,深入探讨胡杨异形叶的抗氧化能力,以期阐释其抗逆性的生化机制。方法以成年胡杨披针形叶、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3种典型形态叶为试验材料,对其·O2?产生速率、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R)活性和抗氧化物质(黄酮、类胡萝卜素、AsA、GSH)含量随季节(5、7和9月)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1)·O2?产生速率随季节而变化,·O2?产生速率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递增,在披针形叶中先增后减;MDA含量在锯齿卵圆形叶中递减,在卵圆形叶中先减后增,而在披针形叶中持续递增。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披针形叶中·O2?产生速率最低而MDA含量最高。(2)锯齿卵圆形叶与卵圆形叶的SOD活性先降后升而CAT活性先升后降,POD活性持续升高而GR活性递减。APX活性在锯齿卵圆形叶中先升后降,在卵圆形叶中一直升高。而披针形叶的SOD、POD、CAT、APX和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整体而言,锯齿卵圆形叶的抗氧化酶活性 > 卵圆形叶 > 披针形叶。其中,POD活性差异最为明显。(3)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在7月份大量积累,9月份AsA含量最高而GSH含量最低。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先增后减,在披针形叶中递增;AsA含量在锯齿卵圆形与卵圆形叶中递增,在披针形叶中先减后增;3种形态叶的GSH含量均递减。(4)锯齿卵圆形叶中·O2?产生速率与POD活性及As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卵圆形叶中·O2?产生速率与POD和APX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和AsA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 0.01),披针形叶中·O2?产生速率则与POD、CAT和APX活性及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胡杨3种形态叶的抗氧化能力不同。锯齿卵圆形叶抗氧化能力最强,卵圆形叶次之,披针形叶最弱。3种形态叶随季节变化的抗氧化应答机制也存在差异。夏季锯齿卵圆形叶与卵圆形叶中以POD、CAT和APX作为主要清除ROS的抗氧化酶,秋季则以高活性的SOD和POD作为主要的抗氧化酶。同时,秋季卵圆形叶中APX活性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披针形叶中以SOD、POD、CAT、APX和GR协同清除ROS。此外夏季胡杨叶片大量积累黄酮和类胡萝卜素消除ROS;秋季则通过AsA-GSH循环清除更多的RO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梨种质资源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梨种质资源叶片和枝条表型多样性和变异特点的研究,为梨种质资源描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梨资源的保存及核心种质的构建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促进梨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方法】采用"梨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中提供的方法对"国家果树种质兴城梨、苹果圃"内保存的梨13个种548份资源的叶片和枝条23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采集及整理。使用SPSS19.0软件分析梨叶片和枝条表型性状的分布频率、变异系数、Simpson指数、Shannon-weaver指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比较梨种群内和种群间多样性;采用Origin 8.0软件绘制梨各数值型性状分布直方图,进行分级评价并选取参照品种;采用MEGA 5.0软件对脆肉梨和软肉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字符型的15个性状分析表明,梨叶片以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锐锯齿带刺芒、叶片伸展状态抱合、叶姿斜向下和绿微显红色幼叶等类型居多,分别占相对应描述符分布频率的90.51%、58.03%、66.97%、81.93%、87.23%、59.27%、86.68%和35.04%;枝条以黄褐色一年生枝、皮孔数量多、叶芽姿态斜生、顶端钝、芽托中和花芽无茸毛等类型居多,分别占相对应描述符分布频率的87.23%、78.28%、87.96%、83.76%、73.91%和99.27%;其中幼叶颜色和叶基形状的Shannon-weaver指数较高,分别为2.197和1.597。数值型的8个性状分析表明,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一年生枝长度、一年生枝粗度、节间长度、花芽长度和花芽粗度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7.25%、19.04%、20.06%、23.70%、15.08%、19.33%、20.62%和16.66%;根据分布统计分析,对每个性状分别提出了5级数值分级指标与参照品种;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8个数值型性状可简化为一年生枝长度、花芽长度、叶片宽度和叶柄长度4个主要性状;梨叶片和枝条8个数值型性状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1.10%和58.90%。聚类分析233个脆肉梨地方品种可划分为12类,87个软肉型秋子梨可划分为6类,西南地区的梨资源在多个类群中均有分布。【结论】梨种质资源叶片和枝条表型性状多样性丰富,字符型性状中幼叶颜色和叶基形状的多样性指数较高,数值型性状中一年生枝长度和花芽长度的变异系数较高,更能体现梨品种间的差异。梨叶片和枝条种群间变异高于种群内变异,种群间的变异是其主要变异来源。筛选出5个数值型性状可作为梨枝条和叶片的综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君毅 《农学学报》2011,1(12):25-30
为了对短葶山麦冬栽培种质进行评价和分析,广泛收集短葶山麦冬道地药材产区栽培种质45份,调查其主要形态性状和经济性状。以经济性状为选育目标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优良种质。结果表明,分支数、根数、单株块根数、多块根根数、叶长、叶宽、叶脉数、块根长、块根直径等9个主要形态性状和单株产量、多糖含量和皂苷含量3个经济性状差异显著。45份短葶山麦冬种质可以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IV和V类群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对短葶山麦冬栽培种质广泛收集与评价筛选出3份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胡杨多态叶光合和水分生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胡杨大树典型多态叶-锯齿卵圆形和披针形叶的光合特性、气孔特性及水分生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锯齿卵圆形叶的Pn高于披针形叶。自然条件下,锯齿卵圆形叶的光补偿点为60 μmol/(m2•s),披针形叶为75 μmol/(m2•s),两种叶的光饱和点都在 1 800 μmol/(m2•s)以上, 在自然状态下都达不到光饱和点。锯齿卵圆形叶的Tr、气孔密度及大小均大于披针形叶,气孔开放率略小于披针形叶,Ψ100、Ψ0以及二者的差值均小于披针形叶。锯齿卵圆形叶的体积弹性模量(ε)为8.432 4,披针形叶为2.359 7。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平均导水率为6.61×10-5 kg/(s•MPa),披针形叶为5.19×10-5 kg/(s•MPa);失水胁迫后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导水率降低了0.06×10-5 kg/(s•MPa),披针形叶降低了1.88×10-5 kg/(s•MPa),表明锯齿卵圆形叶枝条的导水力在干旱环境下比较稳定。胡杨两种形态的叶光合能力和保水能力存在明显不同,锯齿卵圆形叶具有相对较强的耐高光强和水分亏缺胁迫的能力。正是有多态叶的这种个体发育形式,胡杨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恶劣多变生态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浙江野生樱花枝干及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浙江省野生樱花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野生樱花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枝干、叶片的5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探明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株高外,其余17个数值型性状在8个种(变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16个性状为极显著(P < 0.01)。各性状在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4.05%~64.15%,其中,叶长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小,胸径的最大。叶片性状中托叶长、叶面积、托叶宽、叶柄/叶片长、叶柄长的种间变异系数均大于30%;除分枝角度外,其他枝干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 %;大部分性状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变异。②二元及多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03~1.28,其中,叶形、幼叶颜色、成叶反面颜色、嫩枝、小枝和老枝颜色7个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在0.95以上。③叶片、枝干各性状间彼此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数值型性状和7个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多态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可达76.85 %。④根据主成分值将91份樱花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分别为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类,华中樱C. conradinae类,迎春樱C. discoidea类,尾叶樱C. dielsiana和山樱花C. serrulata类,其中2个变种也分别聚在了相应的种内,而浙闽樱C. schneideriana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类。研究认为:野生樱花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大,差异显著,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枝干、叶片性状分析中是可行的,可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资源的叶表型多样性。[方法]对古蔺县139份野生大茶树资源(7个天然居群)叶片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野生大茶树资源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4.42%~24.28%,其中各性状在各居群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值均超过10.00%,多样性指数在0.826 1~5.194 7(其中,Simpson指数在0.826 1~1.000 0,Shannon-Weaver指数在2.413 1~5.194 7);对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个主成分叶面积、叶缘、叶片宽度、叶面、叶色、叶身累计贡献率达74.65%;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居群亲缘关系较近,在遗传距离2.290 0处,7个居群可分为4大类,其中居群2与居群7的遗传距离最大,为3.966 2,居群4与居群5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1.932 9。[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茶树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方法]以苏州市东山镇当地16个茶树种质资源作为试验材料,以同一时间长势良好的福鼎大白作为对照,对这17个茶树的生物学性状进行描述,并对其7个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这17个茶树间存在较大差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叶片大小,为31.49%,7个生物学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叶片大小(31.49%)、一芽三叶百芽重(30.80%)、一芽三叶长(19.74%)、叶片长度(16.81%)、叶片宽度(15.41%)、侧脉对数(14.29%)、叶形(13.30%);各生物学性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叶片长度与叶片大小和叶片宽度与叶片大小,均为0.92;通过主成分法分析7个生物学性状,共被分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7.875%。[结论]该研究为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