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泾县位于黄山余脉的皖南山区,是安徽省栽桑养蚕重点县,家蚕饲养区域集中,在重点蚕区栽桑养蚕的收入是蚕农家庭年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致富渠道的拓展,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出从事栽桑养蚕的人员有所减少,蚕桑产业投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外出务工的蚕农增多,疏于管理的抛荒桑园增多,使得家蚕与桑园存在病虫害交叉感染机会增多,导致蚕难养,每年秋蚕饲养中,因桑园防治桑螟等害虫而发生家蚕农药中毒的现象、蚕病的暴发给蚕农造成严重的损失,使得  相似文献   

2.
僵病是我市蚕茧生产中最常见的蚕病,特别是晚秋蚕期发病极为普遍,发病面广,危害严重,少数农户甚至颗粒无收.蚕农每年因僵病造成的损失近10%~20%.个别重点蚕区还是僵病的老窝子,因此控制僵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云南省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蚕区.楚雄州作为云南省的主要蚕区之一,2012年底楚雄州有桑园面积9 182.7 hm2(其中新栽820.7 hm2),投产桑园5 530.8 hm2,全年饲养蚕种71 369张(盒),其中夏秋蚕饲养蚕种55 372张(盒),占全年饲养量的77.6%,全年鲜茧总产量2 492.1 t,鲜茧总产值9 544.2万元,蚕农户均蚕茧收入5 307元,桑园面积、投产面积、饲养量、产茧量、产值、蚕农户均蚕茧收入较上年同比分别增长7.9%、2%、6%、8%、22%和10.5%,蚕桑生产在蚕区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蚕农增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蚕病的发生对养蚕生产危害较大,轻则使养蚕生产减产减收,重则使养蚕生产无产无收,特别是秋蚕期的气象和饲养环境条件,使蚕易感染蚕病,给养蚕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严格做好秋蚕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很重要.近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政策和云南省退耕还林的实施,桑园面积和养蚕规模不断扩大,而秋蚕期因蚕病造成的损失,据有关部门统计,部分地区达到20%以上,因此,在秋蚕期应认真抓好秋蚕养蚕前、养蚕中的消毒防病工作,切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对蚕体的感染,以保证养蚕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秋蚕饲养量占全年饲养量的60%左右,饲养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在中、晚秋蚕饲养期,前期常遇高温天气,后期又遇深秋低温季节,蚕室内外病原积累多,致病力强,桑树虫害多,桑叶老化品质差,农业用药频繁,容易诱发蚕病.由于中、晚秋蚕比春蚕难饲养,因此要夺取二秋蚕茧丰收,必须根据秋季养蚕的特点,切实抓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楚雄市每年饲养春、夏、秋、晚秋4期蚕,其中以春蚕为蚕茧生产的重点,但夏、秋2期由于气温高,桑叶生长发育快,可以多养蚕,提高桑叶、蚕室、蚕具等的利用率,是增产蚕茧的有效途径.夏秋蚕的产茧量占全年产茧量的60%.但从楚雄市夏秋蚕的单产看,各乡(镇)、村之间高低相差悬殊.究其原因,认为夏秋期蚕病多损失大,是影响夏秋蚕单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要取得夏秋蚕的稳产、高产,关键是要控制蚕病危害.  相似文献   

7.
一些养蚕的老蚕区,常年因蚕病而减少蚕茧15%左右,夏、秋季节严重发病地区有时高达50%,个别养蚕户甚至失收.因此,老蚕区养蚕场(户)要提高蚕茧产量,必须进行蚕病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1 楚雄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2008年,全州除元谋县外的其余9县(市)均有栽桑养蚕,主要产区分布在姚安、大姚、楚雄、永仁4县(市),4县(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之和均占全州总量的90%以上.全州现有桑园面积0.74万hm2,投产面积4 555.3 hm2(2008年新发展面积1 806.7 hm2).全年养种68 139张,全年产茧2 212 t,鲜茧总产值4 089万元;收购蚕茧1 700 t,全州有桑农33 325户,其中养蚕农户22 175户,当年户均养蚕收入1 844元,比2007年减少76元.  相似文献   

9.
桑褐斑病过去在保山市零星发生,但近年来已逐步蔓延发展为桑园主要病害。近日对隆阳、施甸、昌宁3县(区)调查,所有乡(镇)均不同程度发生,部分桑园病叶率高达90%以上,病情接近4级,中秋蚕、晚秋蚕已无叶可采。2011年全市因褐斑病发生减少养蚕量近万张,造成经济损失1 200万元,褐斑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10.
家蚕真菌病是秋季常见的一种蚕病,特别是晚中秋蚕期发生较为严重。为有效预防秋期真菌病 的发生,减少养蚕损失,提高秋蚕生产质量效益,文章探讨了家蚕真菌病的暴发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 降低家蚕病发病率,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11.
家蚕真菌病是秋季常见的一种蚕病,特别是晚中秋蚕期发生较为严重。为有效预防秋期真菌病的发生,减少养蚕损失,提高秋蚕生产质量效益,文章探讨了家蚕真菌病的暴发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降低家蚕病发病率,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大姚县有400多年栽桑养蚕的历史和经验,近10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到2011年,全县有桑园面积3 336 hm2,养种32 092张,产茧1 108.88 t,农民养蚕直接经济收入3 905.59万元。然而,蚕病的发生和危害一直困扰着蚕桑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蚕农养蚕的经济收入。如何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在楚雄市苍岭镇的晚秋蚕生产中,每年都有蚕病不同程度发生,甚至一些常年生产较稳的专业村也多有发生,致使蚕农经济效益较低,养蚕积极性遭受打击。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蚕病的发生与蔓延。1发病原因1.1蚕农防病意识差,造成环境污染春蚕、夏蚕、正秋蚕的饲养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蚕室、蚕具内的病菌,加之经过前三季蚕的饲养产生大量的蚕沙到处堆放,或直接倒在桑园里,使病原到处滋生蔓延,污染了蚕室、用具及桑叶,给晚秋  相似文献   

14.
兔病防治歌     
夏秋季是一年中养蚕的重要季节.我省夏秋蚕一般可分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4个蚕期.每年6月~10月都适宜养蚕,时间长,批次多,养蚕数量大,产蚕量约占全年总量的60%.因此,养好夏秋蚕是取得全年蚕茧丰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根据各地历年养蚕的经验,饲养春蚕,气候条件好,叶质好,并且饲养间隔时间长,每年春蚕的单张产量都比其它季高,质量比其它季好.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数地区采用冬修养春蚕,春蚕大眠起开始边采叶边伐条,夏伐的桑园一般不养夏蚕,养正秋蚕、晚秋蚕和晚晚秋蚕.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1999,(8)
增养秋蚕,提高桑、蚕具利用率是提高蚕农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秋蚕由于继春、夏蚕之后,连续养蚕,在饲养环境中留存的病原体多,容易发生蚕病。为减少秋蚕蚕病的发生,应抓好以下工作:1.抓好环境消毒,提高消毒效果养蚕生产中,因消毒不严、病死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镇前大村主任赵吉忠建有鸭棚3个,另外种植桑园0.7公顷用于养蚕,年养殖收入10万余元。2006年春蚕喂了16张种,张种产茧量47.5千克,当时每千克蚕茧33元,扣除人工及蚕药、桑园投入成本,只此一项,净收入2万余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永新县浬田镇,原是一个典型的红壤丘陵地区,全镇80平方公里,居住着2.7万多人。4700多个柴灶,每年要消耗25万个砍柴工日,而且将原生植被破坏贻尽。1985年以后,浬田镇把栽桑养蚕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家家户户栽桑养蚕,到1992年桑园面积发展到2931亩,蚕茧收入达170万元。 1亩桑园年产鲜桑枝1250~1500公斤,2亩桑园可解决5口之家全家烧柴。江南村刘斌章全家9口人,栽桑3.2亩,去年蚕茧收入近万元,收获鲜桑枝4500公斤,解决全年烧柴还有剩余。该镇江南和九西是两个重点蚕桑生产村,共有桑园970亩,年养蚕收入58万元,产桑枝140多万公斤,不仅脱贫致富,还解决了6~7个月的生活用柴,保护了植被资源。由于栽桑解决  相似文献   

19.
此次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蚕桑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等地震重灾区的桑园、蚕种冷库、催青室、蚕房、蚕具、蚕茧收购站等严重损毁,导致全省桑园损毁3万亩、蚕房损失10万m2、蚕具等设备损失500万元、蚕种冷库设施设备损失800万元、蚕种催青室经济损失300万元、鲜茧收购站房屋经济损失2000万元、蚕种场损失900万元,预计全省蚕桑行业损失达12500万元之多.  相似文献   

20.
为确保晚秋蚕茧优质、稳产、高产,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六大关键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抓好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合理养蚕布局、夺取丰产丰收,统一消毒防病、控制病源,实行小蚕共育、确保发育整齐,突出重点环节、抓好大蚕饲养,加强簇中管理、改善蚕茧环境.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