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大及养殖成本的不断升高,使得粗放的传统海区网箱养殖规模不断减少,潮间带岩礁池集约化养殖模式应运而生,然而有关这方面的养殖技术却鲜有报道。笔者以山东省胶南海域的潮间带岩礁池网箱套养牙鲆高效技术为主介绍如下:一、养殖岩礁池和网箱设施1.养殖岩礁池的构建选择潮流通畅、无污染的  相似文献   

2.
陈爱华 《齐鲁渔业》2008,25(11):9-10
水源干净,无污染,温度、盐度适宜,岩礁底或泥沙底是养殖刺参的首选条件,但目前刺参的主要养殖模式难以满足上述条件。对于潮间带垒石养殖方式来讲,由于养殖面积大和潮汐纳水的特点,数年连续养殖难以清除池底,造成池底生态环境恶化而导致病害;  相似文献   

3.
正为探索海水养殖新品种、新模式,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提供技术支撑,2019年日照市引进广东繁育的红罗非鱼苗种进行海水工厂化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一、养殖设施及放苗准备养殖池为常规工厂化养殖用池,池子的形状为圆形、40米~2、池深1.4米,池底平坦,池子中央略低于池底四周(便于排污),排污口设在池底  相似文献   

4.
1.鲍的养殖方法有几种?优缺点是什么? 鲍的养殖方法大体有筏式养殖、岩礁潮下带沉箱养殖、潮间带围池养殖、潮下带垒石蒙网养殖、陆上工厂化养殖、底播放流增殖等。其特点及优缺点如下: (1)筏式养殖 其特点是利用类似于海带、扇贝等  相似文献   

5.
一、试验目的 鲍鱼,作为海产八珍之一,历来倍受市场青睐,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但其养殖模式多年来一直未有较大的突破,从潮间(下)带垒石蒙网养鲍、坑道养鲍、潮间带岩礁池养鲍到浅海沉箱养鲍,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以潮间带岩礁池养鲍比较成功;其他如潮间带垒石蒙网养鲍因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目前已基本被淘汰;浅海沉箱养鲍因管理不便、用药困难、产量和效益较低,养殖规模日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坑道养鲍,因生产成本较高,利润空间较小,生产前景也不乐观.本试验意在探讨一种投资少、管理工艺简单、易被群众接受的养鲍模式,以期缩短鲍鱼养殖周期、增加养殖产量、促进渔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流水养殖鲤鱼获高产我市水产技术人员,利用水库流水养殖鲤鱼,年亩产量达5万多公斤,其养殖技术是:一、坝外建池在水库坝外建椭圆形的养殖池,池底用混凝土或板石铺砌,池壁用混凝土成条石砌成。池子面积以40—50平方米为宜,池深1.2-1.3米为好。注水口的安...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产生物链特性,科学混养龟、鱼、螺、蚌,可取得综合利用池水,科学改善水质,节省饲料的显著效益,达到龟、鱼养殖周期长短效益互补的目的。其技术要点是: 一、建池: 池子环境要求安静、阳光充足,可利用村间自然坑塘或庭院水泥猪圈改建,池底面呈坡形,水浅的一面与池围墙之间的留有一米宽的岸地(铺沙,供乌龟产卵栖息用),水深由0.01米渐至1.5米左右。使螺、蚌、龟、鱼各有自己的活动水域,池子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海参养殖模式主要为自然岩礁海区底播养殖、海上沉笼养殖、潮间带梯田养殖、粗放人工池养殖和工厂化养殖。这些养殖模式中前3种放养密度低,回采率低,产量小,后2种病害多,费用高,品质差。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对于促进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俊英 《河北渔业》2001,(2):40-40,43
<正> 刀额新对虾又名基围虾,它生长快、食性广,壳薄体肥、肉质营养成分好,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易于推广。1999年我们在河间市农丰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基围虾的养殖试验平均每667m~2产虾48kg。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虾池条件和放养 1.1 池塘条件 虾池是利用原鱼种池作为基围虾的养殖池塘,面积0.73hm~2,3个池子,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池底比较好,淤泥厚度在  相似文献   

10.
在虾池中养殖黑绍,具有风险性小,省功,省力,产出效益可与对虾养殖相媲芙的特点,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在虾池中养殖高档海水鱼类黑烟,取得了亩效益2500-3000元且黑烟每尾规格500g以上的可喜成绩。现将采取的具体措施综述如下:一、养在池的清理与准备工作养殖黑鲷的池子以20-50亩为宜,易于管理,池底直平坦,池水深度要求1.2-2.OYn。由于利用的是旧虾池,对其他底应耙耕,曝晒,使其淤积黑化的滩泥充分氧化分解。同时施用生石灰50-6(),亩,对池底消毒、杀灭野杂鱼,半个月后即四月中旬将池子进水并施有机肥料肥池,使池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潮间带围塘养殖刺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在潮间带岩礁地带,围塘进行刺参养殖试验。通过建造刺参暂养池和养成池,提高放苗成活率和商品参回捕率,并实行轮捕轮放,1个养殖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庭院养殖黄鳝的路子,宿县地区水产站1993年在宿州市南八里庄进行了庭院养殖黄鳝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鳝池结构:鳝池为长方形,面积30m~2,池深1m。池子为半地下式,地上40cm,地下60cm。池底和四周均用砖砌成,  相似文献   

13.
一、养殖技术 1.池塘条件 (1)池塘选择:滩涂陆基地势平坦,因潮汐作用每月自然纳潮进水12~15天,水质清新,池塘面积分别为1^#塘10亩、2^#塘15亩,池深为2米,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每5亩配备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鲍鱼的陆上养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北方辽宁、山东的室内单层或多层水泥浅池网箱平面式养殖;二是台湾和闽、粤的室外水泥池五脚(或四脚)砖平面式和塑料箱立体式养殖。本文简述室外池养殖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工程设计 1 场地选择: 养殖场应选择交通方便、电力可及、海水抽取方便、水质干净无污染、海水盐度变化不大的邻海地方。 2.池子建造: 养殖池大小以30至40平方米(宽4.2至4.5米)长方形水泥池为宜。根据养殖规模可多个并联、独立进、排水。池底部略向排水口倾斜每池中间有一浅排水沟。以供排水清河。平面单层式养殖池高60厘米;立体式养殖池高1.2米。 3.附着物的设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在潮间带岩礁地带围塘进行刺参养殖试验,通过建造刺参暂养地和养成池,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商品参回捕率,并实行轮捕轮放,周期内取得了亩产260kg,亩获纯利润1万元的好效果,现将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刺参潮间带池塘养殖,具有便于管理、回捕率高、养殖成本低等优点。本文就山东省荣成市近年来刺参期间带池塘养殖技术进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池塘条件大部分期间带池塘建在半封闭的内湾或中湖区以下,水质清新无污染,设进、排水闸门于池子最低处,池子大小为2--4亩,水深在2-3米左右。有部分单位增加提水设备。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l.清池与除害,经过一年的养成,池子淤泥或其它杂藻腐烂,池底产生硫化氢气味。因此进入2月上旬,应把池塘的水全部放掉,封闭好闸门,开始清淤与除害。具体做法是:用铁掀把淤泥杂藻铲起,再用竹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在潮间带岩礁地带围塘进行刺参养殖试验,通过建造刺参暂养地和养成池,提高苗种成活率和商品参回捕率,并实行轮捕轮放,周期内取得了亩产260kg,亩获纯利润1万元的好效果,现将有关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潮间带围塘的选址 选择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河水流入,有海藻生长  相似文献   

18.
提高梭子蟹养殖成活率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养殖池的选择 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对虾养殖池均可。池子不宜太大,5—10亩最好。底质泥沙质,细沙更佳。四周堤内应有2米宽的缓堤。 2.整滩清池 放苗前,彻底清除池内淤泥,并用生石灰浆全池均匀泼洒。24小时后,进水冲刷池底,提水泡池。  相似文献   

19.
封闭式循环水健康养虾新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研究项目的实施条件1 .1集约化养殖池集约化养殖池 8个 ,其中 1~ 7号池池底面积为 2 4m× 2 8m =672m2 ,池深 2m ,8号池 31m×2 9m =899m2 ,池深 2m。 2号池进行短沟对虾的养殖试验。 1~ 8号池整个池壁及池底用韩国生产的高强度塑料布整体铺设 ,以防渗漏。池底标高高于 9~ 1 3号水处理池 40cm。池底由四周向中间倾斜 ,池底中间设集污坑及排污孔 ,排污及排水由阀门控制。1 .2水处理池及设施9~ 1 3号池为水处理池。 9号池池底面积为70m× 34m =2 380m2 ,池深 2 .6m ,为平流沉淀及养殖池 ,环道式建设 ,前部分主要为平流沉淀 ,后部分为鱼类…  相似文献   

20.
一、鲍的生态习性 1、栖息环境:鲍在自然海区的栖息环境一般是:海水澄清,盐度较高,潮流畅通,生有海藻的岩礁地带。 2、食性:幼鲍以底栖硅藻为主(如:舟形藻、卵形藻、角刺藻)。1cm以后至成鲍以大型藻类为主,底栖硅藻为辅,主要的大型藻类有:海带、裙带菜、鹅掌菜、海蒿子、海黍子、鼠尾藻、点叶藻、萱藻、石花菜、江蓠、浒苔等。 二、鲍的养殖 潮间带养鲍是九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养殖方法,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等优点,近几年发展很快。 1、海区选择:要选择在潮流畅通、风浪较小、藻类资源丰富、远离河口、无污染源、水质澄清、岩礁底质的潮间带中、低潮区建池。 2、筑坝建池:养殖池的大小可根据地形而异,小则几百平方,大则几十亩。一般用混凝土筑坝,坝高1一1.5米,涨潮时海水越坝而过,满潮时坝体没于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