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沿海高磷低钾沙壤土种植甘薯氮磷钾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沿海淡酸田速效磷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低的沙壤土上进行甘薯品种红姑娘缺素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鲜薯产量为15457.5kg/hm2;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鲜薯产量最高,为26893.5kg/hm2,与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相比较,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与不施氮处理比较,增产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磷处理比增产不显著;不施钾处理产量最低,仅为12798kg/hm2。提出防城港市沿海淡酸田沙壤土稻—薯轮作种植红姑娘甘薯品种的推荐施肥配方为氮75kg/hm2、五氧化二磷45kg/hm2、氧化钾270kg/hm2,磷不宜多施,土壤的速效磷接近100mg/kg时不必施磷肥,氮肥和磷肥宜在前期施,钾肥宜在甘薯中期大培土时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抚仙湖北部农田区的蔬菜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大,会对后作水稻施肥造成影响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开展不同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和粘壤土在施氮量为150~36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增加的氮素积累量主要表现在茎叶部位;穗肥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砂壤土以施氮25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45.1%和10594 kg/hm2;而粘壤土施氮150~360 kg/hm2之间,氮肥吸收利用率为20.9%~22.4%之间,产量为10486~10596 kg/hm2之间;当对砂壤土和粘壤土的水稻穗肥施用氮肥时,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8%、23.5%)和产量(分别为10445 kg/hm2、10564 kg/hm2)最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砂壤土明显高于粘壤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蔬菜后作水稻施氮量以150~255 kg/hm2范围为宜,氮肥分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施用  相似文献   

4.
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氮肥增效剂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以为在沿江江南地区推广此类产品提供科学依据。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增效剂不同施用方法对小麦产量和生长性状、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较不施氮对照增产3075~4410kg/hm2,增产幅度最低也可达88.9%;配施增效剂处理较相应氮肥处理有效穗平均增加100.1万/hm2,增幅15.61%;产量平均提高528.25kg/hm2,增幅达7.74%;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升3kg/kg,增幅为16.75%。氮肥减量25%配施伴能处理每公斤氮肥小麦生产效率最高,为25.36kg/kg;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处理产量和净增收入均最高,分别达7869kg/hm2和8524.50元/hm2。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仍是小麦生长最关键的营养因子,氮肥增效剂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有效穗增加,提高成穗率;氮肥增效剂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小麦生产效率,节约肥料用量及成本,促进小麦增产增收。综合考虑,氮肥基追各半,基肥配施增效剂可作为推荐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5.
高寒地区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改变西藏地区马铃薯栽培沿用的传统施肥方法和栽培模式,发挥脱毒马铃薯自身的优良习性,使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为脱毒薯的推广和本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半干旱气候、土壤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高寒地区的脱毒马铃薯高效施肥技术和合理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氮肥是马铃薯植株健壮生长和获得较高产量不可缺少的基本肥料之一,充足的钾肥,有利于马铃薯植株营养体生长,使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在密度90000株/hm2、氮肥360 kg/hm2、磷肥180 kg/hm2、钾肥300 kg/hm2时,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在此试验条件下产量可以达到35808 kg/hm2;种植密度增大减少商品薯,在播种密度为75000株/hm2时,既可以保证产量又有利于增加商品薯。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高寒地区一定范围内播种密度越大产量越高,氮肥和钾肥处于第二影响因素,磷肥对产量的增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氮磷钾施肥水平对百合切花与籽球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氮磷钾肥对百合切花与籽球生长的影响,以OT百合品种‘黄金甲’为试验材料,研究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百合切花和籽球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使百合籽球的干重和围径增加,磷肥对籽球的干、鲜重及围径、直径增长有促进作用,钾肥量100、200 kg/hm2可使籽球生长量增大,但施钾300 kg/hm2会使籽球生长量减小。肥效以磷肥最明显,其次为钾肥和氮肥,磷肥施用量为50 kg/hm2时,籽球生长量最大。施用磷、钾肥可促进切花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花径增大,而施氮处理中植株的各性状没有明显改变,钾肥与磷肥的施用量各为100 kg/hm2时肥效接近,但施磷处理的花径增大更多。综上,籽球对氮肥的需求大于切花,施用磷钾肥可提高籽球和切花品质质量,但切花与籽球对磷钾肥的肥效反应不同,磷肥施用量籽球宜为50 kg/hm2、切花宜为100 kg/hm2,钾肥则均可为100 kg/hm2,氮肥不宜单独施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时大多数农户能获得较高收益,仅极少数农户出现亏损,面积超过33.33 hm2的农户亏损占比较高,有收益农户单位面积种麦效益偏低。综上所述,苏中地区农户种植小麦规模20 hm2左右,采用播期10月26日—11月15日、播种量200~240 kg/hm2、施氮量为250~300 kg/hm2的生产措施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收益。建议在苏中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单施不同量生物炭与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灌区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为化肥减量和生物炭的农业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4个生物炭用量水平(0、10、20、30t/hm2)和2个氮肥用量水平(0、150kg/hm2),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于2020年对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转运及春小麦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施氮相比,施用不同量生物炭或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春小麦产量(P<0.05),增产幅度为6.4%~20.2%,其中氮肥减量配施中量生物炭(N 150kg/hm2,生物炭20t/hm2)时,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8.8%和85.0%,转运效率也显著提升;氮素转运量及转运效率分别提高52.8%和19.8%。生物炭施用对促进春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效果显著,有利于春小麦产量提升。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150kg/hm2配施生物炭20t/hm2的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探讨不同浓度下磷酸脲肥对马铃薯疮痂病和粉痂病发生情况的影响,为马铃薯土传病害防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试验在混合土和带菌基质中设定5个不同处理的磷酸脲肥:(1)不施P2O5(CK);(2)施P2O543 kg/hm2(T1);(3)施P2O586 kg/hm2(T2);(4)施P2O5172 kg/hm2(T3);(5)施P2O5344 kg/hm2(T4),收获时调查病害发生情况,分析磷酸脲肥对2种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土中施用磷酸脲肥6.8 g/株、带菌基质中施用磷酸脲肥3.4 g/株能有效降低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而混合土和带菌基质中施用磷酸脲肥对粉痂病的发生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出适宜云南大春作马铃薯高产栽培的多效唑和氮肥组合,并探讨氮肥和多效唑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019-2020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云薯105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多效唑为主区,氮肥为副区,研究3种多效唑浓度(0‰、1‰和2‰)和5种氮肥水平(0、105、210、315和420kg/hm2)对云薯105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多效唑和氮肥处理对云薯105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当喷施2‰多效唑和氮肥施用量为210~315kg/hm2时,马铃薯产量达最大值。而经济效益方面,当喷施2‰多效唑和氮肥施用量为210kg/hm2时,云薯105经济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1.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 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 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50kg/hm 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 2,施氮量为225kg/hm 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旱地覆膜栽培条件下适宜机械化高粱水氮利用效率,本试验于2015、2016年以机械化生产高粱品种晋杂34、晋杂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种栽培措施(B1:裸地,B2:覆膜)、3个施氮量(C1:0kg/hm 2、C2:225kg/hm 2、C3:450kg/hm 2)条件对高粱不同生育期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有效提高了高粱不同生育期0~60cm土层土壤贮水量,但施氮水平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两年试验覆膜处理平均产量比裸地显著提高11.63%,降雨偏少年度(2015)增产12.03%,降雨偏多年度(2016)增产11.17%;不同施氮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与品种或覆膜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也不显著,但覆膜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尤以施氮225kg/hm 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降雨偏少年度的水分利用率、降水生产效率显著高于降雨偏多年度。与裸地处理相比,2015年覆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93%;2016年提高12.21%。两年试验晋杂34、晋杂35都以覆膜施氮225kg/hm 2处理水分利用效果最佳,2015年表现尤为突出,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率分别为37.01、31.72kg/(mm·hm 2)和19.076%、38.286%。综合考虑,在本试验条件下,覆膜、施氮225kg/hm 2为晋杂34、晋杂35高产、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和50 kg/hm 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 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 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陕西榆林风沙草滩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最佳化肥施用量,以‘冀张薯8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比对马铃薯株高、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差异显著,对单株块茎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氮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产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氮磷钾配比间马铃薯蛋白质、Vc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幅分别为1.02%~1.69%、11.49~16.44 mg/100 g和0.40%~0.84%。合理的氮、磷、钾肥施用能够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及品质。在中等肥力水平的风沙地,马铃薯在施用有机肥30 t/hm 2的基础上,化肥氮、磷和钾推荐用量分别是150、90和 112.5 kg/hm 2。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前期叶片和根系活性氧代谢差异的影响,以‘百农207’为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7个氮素水平:N0(不施氮)、N1 (120 kg/hm 2)、N2 (150 kg/hm 2)、N3 (180 kg/hm 2)、N4 (240 kg/hm 2)、N5 (270 kg/hm 2)、N6 (300 kg/hm 2),分析了不同氮处理下‘百农207’生长前期叶片和根系中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WSP)、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与根系生长发育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前期,叶片和根系的MDA含量在低氮处理下最高。在一定范围增施氮肥,中氮(N2)处理下叶片和根系WSP含量最高,T-AOC在高氮(N6)处理下最大。根系对胁迫环境的响应比叶片敏感,施氮提高了小麦根系活力,降低了根冠比,增加了叶片和根系生物量。随着施氮的增加,叶片和根系MDA含量、根系APX酶活性降低,叶片和根系的TAOC、叶片CAT酶活性和根系SOD酶活性增加。小麦叶片和根系酶促系统反应机制各自独立又相互协作,施氮量过高对酶促系统中部分抗氧化酶活性起抑制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在中氮范围内(150~240 kg/hm 2)时,冬小麦植株中酶活性指标相对最优,有利于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发育,符合减肥增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徐茜  黎华  宗洪霞  但方  王祖民 《作物杂志》2016,32(6):142-591
为优化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的栽培技术,提高叶菜型甘薯薯苗越冬栽培留种供应的种源量,突破留种障碍,采用L9(3 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种苗、底肥及栽插时期对鄂菜薯1号薯苗越冬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9组合为本试验最优薯苗越冬组合,即密度28.5万株/hm 2、茎尖苗栽插、底肥(45%复合肥750kg/hm 2+过磷酸钙450kg/hm 2),栽插期9月下旬,第二年3月至6月中旬薯苗产量可达88 500kg/hm 2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早稻的适宜施氮量,2017-2018年以超级常规早稻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0、75、120、165、210kg/hm 2等5个施氮量,探究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施氮量对早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菜秸秆还田条件下,适宜施氮量有利于早稻分蘖成穗,灌浆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同步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保持较多的每穗粒数,从而扩大总库容量。在施氮量为165kg/hm 2时早稻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维持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采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2017和2018两年分别为155.91、160.37kg/hm 2,产量潜力分别达8 241.17和8 387.32kg/hm 2。  相似文献   

18.
氮素运筹是调控作物生长及光合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以丰油10号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氮肥及其施用量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参数及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简化高效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蕾薹期和花期的叶绿素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均有所增加,花期的叶绿素SPAD值明显高于对照N0。而与光合作用相关的4个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在蕾薹期受氮肥施用量影响较显著,花期差异不显著。当采用尿素分次施用纯氮量达到240kg/hm 2(U16)时,可显著增加株高、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和单株角果数,此时产量最高,为2 929.33kg/hm 2。当采用缓释氮肥一次性基施纯氮量达到180kg/hm 2(CRU12)时,产量较高,为2 696.17kg/hm 2,与分次施用不同量尿素处理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省时省工,是简化高效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连作玉米区土壤微生物、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可在提供营养的同时调控优化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群落区系的结构,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有害真菌的数量;在玉米生育时期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除M4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处理M2的土壤速效磷与其他处理间达到了5%的显著差异水平;玉米产量:M2(80%尿素氮+20%有机肥氮;P2O5:75kg/hm 2;K2O:90kg/hm 2)>M3(70%尿素氮+30%有机肥氮;P2O5:75kg/hm 2;K2O:90kg/hm 2)>M1(100%有机肥氮)>M4(当地化肥施用量:尿素150kg/hm 2;P2O5:75kg/hm 2;K2O:90kg/hm 2)>CK(不施用任何肥料),配施处理增产明显,与CK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与立体匀播相配套的氮肥运筹技术,在河北省赵县实验基地,以中筋小麦衡观35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旗叶光合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立体匀播(C1)、常规条播(C2)2种播种方式和0(N0)、180(N1)、240(N2)、300kg/hm 2(N3)4个施氮量处理。结果表明:在N0、N1、N2、N3施氮处理下,立体匀播较常规条播处理的增产幅度分别为6.1%、12.7%、6.6%、8.4%,即在0~300kg/hm 2施氮量范围内,立体匀播的小麦子粒产量均高于常规条播。两种播种方式下,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则表现为N3>N1>N2>N0。立体匀播技术结合300kg/hm 2施氮量,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均达到最大值。两种播种方式下,在灌浆后期,N0、N1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迅速下降,与N2、N3相比差异显著。综合考虑最终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在立体匀播条件下,240kg/hm 2施氮水平可以较好地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氮肥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