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与模式进行研究。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塑造旅游产品形象,具体模式包括: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模式、与旅游景区协同配套的模式、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载体的模式、以特色农业文化为主导的模式、以特色村镇为载体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探讨乡村中的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问题,有助于乡村振兴问题的解决。根据协同发展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以韩国全罗北道的长水郡为例探讨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问题。由研究结果可知,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是乡村振兴中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根本保障;旅游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旅游吸引物;而旅游者的到来,能够促进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促进乡村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政府针对性的精准政策扶持,地方村委会的强有力的领导,培育懂生产、会经营的农户,建立特色农业品牌等对于实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多功能视角下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仍存在着产品创新开发程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乡村文化建设受轻视、乡村生态资源缺少科学规划和保护等问题。乡村旅游的发展扎根农村、依托农业,以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提出要开发特色产品,增加北京乡村旅游产品异质性、促进景区间联动、提升文化竞争力和完善生态保护和投入机制等发展路径,以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广东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东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和产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民俗文化型、生态游憩型、休闲农业型和红色文化型,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因素:产业经济、乡村文化、村落风貌及开发主体,为广东农村地区和国内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拓展农业新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朝阳产业来发展,结合"经营乡村"行动,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地方特色,通过"特色发展、品牌营销、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水平。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陇东南地区有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该地区如何构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塑造特色品牌和独特优势,健全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提升区域旅游业的品质和整体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陇东南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该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广西乡村旅游经历了自发兴起阶段、广泛发展阶段、高速发展阶段,现已进入精品发展阶段,政策支持、居民收入增长、生活方式变化、交通路网完善等原因促进了广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广西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发展质量不高、产业融合度不强、发展基础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宣传推广度不够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引领、深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扩大宣传效应。  相似文献   

8.
对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87-6989
乡村旅游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乡村风貌、农村生活与农俗风情为主要载体,以农业和乡村为旅游资源而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镇江市客源市场充裕,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底蕴深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镇江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推动农业旅游的开发,不仅能推动镇江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改善镇江的旅游产品结构,带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通过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简析了镇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镇江市的乡村旅游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同时资金投入不足,旅游项目缺乏,宣传促销不到位。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了镇江市开发乡村旅游的一系列对策,即,做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味,加强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突出当地旅游品牌特色,打造精品线路,规范管理,加强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运用田野调研方法,以怀来县葡萄产业为例,提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实施路径,通过产业之间战略层、管理层和市场层的协调运作,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通过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农产品文化乡村旅游品牌、改善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等实施路径,促进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扩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影响范围、塑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品牌、减少旅游宣传成本等功能,但也存在新媒体应用的观念落后、旅游产品不突出等问题,影响乡村旅游业的高效发展。因此,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需要改善管理者观念、打造地方旅游特色、规范信息传播途径和丰富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生态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生态农业景观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咸宁市农业景观的空间差异,将咸宁市划分为6个农业景观生态区,并针对性地构建了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农业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并设计了几种新型旅游产品,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创意农业是改善农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通过其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具有必然性,创意农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核心吸引物,乡村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创意农业发展。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存在四种模式,分别是创意农业景观、创意农业产品、创意农业文化、创意农业活动。打造吸人眼球的农业景观、独具特色的农业产品、传统质朴的农村文化、深度体验的农业活动,对于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居民收人水平的不断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市场需求体现出渴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需求特点,尤其希望能在优美的农村环境中增加体验,于是农业旅游应运而生。简要概述河南概况和农业旅游的概念、介绍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典型类型,分析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对河南农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加快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最终就是为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挥农业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实施农业生产法人制、开发特色农业旅游产品、注重原生态保护。总结了长野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验与启示,强调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农民的参与和创新,以及将环境发展定位为绿色和持续。长野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成功经验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宋增文 《农学学报》2019,9(8):85-91
供给侧改革是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这在面向巨大客源市场的京郊地区表现更为突出。笔者立足供给侧改革,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研究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策略。基于昌平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特征,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提出昌平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在深入剖析昌平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市场、政策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昌平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策略。昌平区要通过差异化塑造特色旅游镇村、升级构建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发展农林旅游示范项目等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兴旺之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兴旺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产业兴旺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可探究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利用科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展乡村旅游打造产业增长极、大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产业循环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管理、利用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运营模式等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是旅游者与目的地农村资源互动的一种旅游方式,为了保持乡村旅游与目的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连云港为例,在研究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利益反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规范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花海经济”逐渐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根据花海景观的功能用途,乡村花海经济可分为旅游观光型、农旅融合型两个类别,基于花海景观类型与经济产业环节构成,可分为“自然花海 +休闲旅游”“人工花海 +休闲旅游”“农业生产 +人工花海 +休闲旅游”“花卉生产 +人工花海 +休闲旅游”“花卉生产 +花卉加工 +人工花海 +休闲旅游”五种类型。五种花海经济模式的景观特点和运营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在景观效果呈现、运营季节周期、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各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