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甘薯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龚一富  高峰 《作物研究》1998,12(2):46-48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在甘薯组织及器官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花药和子房培养、细胞悬浮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离体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向日葵列当萌发机理,完善向日葵列当防除方法,设置不同的温度、渗透势、预培养时间、pH值、赤霉素浓度等预培养条件处理,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预培养条件对向日葵列当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单独作用下,预培养阶段最适的环境条件为:温度25℃,渗透势0MPa,预培养时间7 d,p H 7.0,赤霉素浓度30 mg/m L;交互作用下,影响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的4个因素主次顺序为预培养温度预培养时间渗透势p H,其中预培养温度和预培养时间对向日葵列当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最适宜的预培养条件组合为:预培养温度25℃,渗透势为-0.5 MPa,p H为7.0的条件下预培养7 d,该组合下萌发率最高,为75.85%。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全日光培养工厂化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育种脱毒中心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全日光培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成功地实现马铃薯脱毒苗全日光培养大规模工厂化周年扩繁 ,系统提出了全日光节能培养室建造结构设计、培养条件的调控、培养基成分的改进、培养周期的调节、日常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脱毒试管苗高效低耗全日光培养工厂化快繁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3个苎麻脱胶高效菌种的最佳生长培养条件。利用分光光度计,以菌液浊度OD600为指标,对苎麻脱胶高效菌种活化条件的主要参数(起始p H、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获得3个苎麻脱胶高效菌种活化条件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Hn1-1菌种的最佳生长条件为起始p H 6.0、接种量5%、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8 h;Hn2-2菌种的最佳生长条件为起始p H 8.0、接种量6%、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7 h;Hn6-2菌种的最佳生长条件为起始p H 6.0、接种量7%、培养温度35℃、培养时间6 h。通过优化培养条件,3个菌种的种子液生物量提高到1.5~2.0倍,为其在苎麻脱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室内培养方法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液培养、石英砂培养和纸卷培养3种培养方法,在两个氮水平下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差异,比较不同培养方式对植株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培养体系对植株生长性状影响较大,在相同的养分供应条件下,砂培的植株生物量、种子根长度、节根数、节根长度均显著超过纸培和水培。在实验期内(6叶期),砂培条件下氮素供应显著影响种子根总长度;在水培条件下,氮素显著影响节根数量及长度。因此,分析文献中的根系数据时要考虑培养条件,同时要根据实验目标来确定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液体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方式、培养天数、萃取溶剂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获得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对玉米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中静止培养15d、极性溶剂提取的玉米灰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最好,毒素对玉米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讨论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花药培养、体细胞培养、离体胚培养、试管受精及原生质体的培养和融合。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播花药/花粉培养、子房培养和染色体消减。本文主要讨论花药培养,它是上述三种培养方法中要简便、最有效和最可行的方法。虽然愈伤组织和绿苗再生率低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在籼稻上。但花培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育种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大麦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国际上正在朝着把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养系统有机结合的方向努力。从小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及机理、胚性发生诱导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小孢子内源激素变化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甘蔗茎尖脱毒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四个甘蔗品种,茎尖脱毒培养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拔地拉>F134>粤糖57/423>桂糖11号。而同一品种不同的培养基、外源激素、培养方式和培养环境,茎尖培养效果差异也很大。在温室条件下,以20%S或改良MS0作预培养3-5天后,再转入改良MS+BA2.0mg/L NAA0.1mg/L培养基进行滤纸桥液体振动培养,并根据材料褐变及时转管,是茎尖培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大麦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国际上正朝着把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养系统有机结合的方向努力。从小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及机理、胚性发生诱导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小孢子内源激素变化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