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环境的主体,是大自然的调节器。在当前的旅游中,旅游资源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们休闲保健意识的增强,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日益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热点。人们利用休闲时间在森林环境中消除身心疲劳、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实现森林疗养与森林游憩紧密地融合的目的。本文从空气质量、空气负离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气候舒适度、空气富氧度、减噪效应等六方面介绍森林生态保健旅游资源及其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2.
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国内外森林生理保健的研究较为成熟,却很大程度忽视了森林环境对人类心理的积极影响作用的现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提出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创意构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的内涵及开发价值:并利用森林特殊的环境,设计了相应的心理疏导活动项目,让旅游者在体验森林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参与心理疏导活动,以达到降低或解除参与者不良心理状态为目的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活动,并预测了此项产品发展趋势。心理疏导型森林休闲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全新领域。参11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森林空气负离子资源开发为视角,介绍了空气负离子在森林旅游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小陇山林区现有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和深度开发空气负离子旅游资源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认为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是小陇山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建设西藏林芝鲁郎森林浴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西藏林芝鲁郎森林浴场,既增加鲁郎林海新的利用途径,又能满足人们渴望休闲保健的需求。西藏林芝鲁朗森林资源环境优越,具有开发森林浴场的条件。在探讨西藏鲁朗森林浴场的选址和项目设施建设方面,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考虑森林浴的保健、休闲旅游功能。  相似文献   

5.
森林以其特有的自然风景、幽静的休憩环境、清新的空气质量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主要去向。本文通过对桦甸市森林旅游业开发、经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指出了当前森林旅游开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本市森林旅游规划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等植物挥发物的变化特征及其旅游产品开发是健康休闲研究的热点。对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的长期跟踪监测表明: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主要集中在Ⅴ级、Ⅳ级,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客流量呈负向相关,适宜的光照和湿度有利于负氧负离子的产生,植物资源密度与空气负离子浓度正向相关,而植物资源的种类与负离子浓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增加植被面积,改善资源质量,提高空气湿度,采用适当的空气离子化等方式,有利于增加森林公园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提高森林公园旅游吸引力及休闲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7.
森林资源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护森林环境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将营造林技术应用在林业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林业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森林旅游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辨析森林旅游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主要开发载体,即森林公园、林业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公园等的开发历程与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深入总结和探讨;最后从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森林旅游业发展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忠县现代工业园区的推进,环境污染日益困扰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要求重返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呼吸新鲜的空气,观光林业旅游这一新型业态迅速兴起。我县有得天独厚的观光林业资源,施格兰柑橘种植面积已突破35万亩以上,我县森林覆盖率也达42%。涂井乡橘海旅游受到游客青睐,拔山镇金色杨柳以及石子乡八斗台休闲旅游也蓬勃兴起,其林业观光旅游价值得到越来越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贵州森林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旅游资源是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1].为了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贵州省森林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有必要对现有森林旅游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和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其中,森林旅游资源评价是现阶段亟待进行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两方面,阐述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进历程;并运用区位商法理论对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应选择木制品制造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并对木材采运业、锯材木片加工业衰退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从培育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科技投入和推进科技创新,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方面,提出了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旅游产品包括了森林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森林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开发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3.
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采用2006—2012年全国和甘肃省林业产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甘肃省林业三大产业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应当以经济林产品的种植与采集、林业旅游与休闲作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可能依托区域优势条件,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林业的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组织的最优化,以此提高该省林业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文磊  李茜 《农学学报》2022,12(5):70-76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收益提升。本研究基于农林文旅康产业间的组合,围绕农林文旅康产业分化、融合和整合形成的组织形态,构筑组织形态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是农业、林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5个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推动新业态和新功能的发展。本研究以山西省泽州县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资源和地形特点的发展基础,在新业态和新功能视角下,构建出“平川+现代农业主导”型、“丘陵+文化旅游主导”型和“山区+森林康养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联结强化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和培育延伸拓展机制的发展机制。本研究对推动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和新功能发展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蔡磊  张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88-22489
依据目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提出现阶段主流化旅游服务产品形式——城市郊区健康休闲旅游项目。并以济南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区位特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与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研究,提出目前济南市城市郊区发展健康休闲旅游的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济南市健康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业化城市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旅游者日渐追求"健康、愉快、长寿"的生活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休闲养生度假取代传统的观光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生态养生旅游是一种将生态旅游和养生旅游相结合的新兴的旅游形式。重点研究了山海关樱桃沟基地的自然、交通和历史文化条件,确定了以基地内山地林区生态养生旅游的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林地开发模式。对生态养生旅游发展的理论进行探索,对规划设计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明林产业发展基础好,但发展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状态,各产业发展不平衡,给资源带来较大的浪费、给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林业大系统中各产业层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三明市可根据自身林产业状况,着力构建产业协同型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挖掘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利用模式的改革,切实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实现林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土面积庞大,资源矿产丰富,然而,林业资源却十分缺乏,因此,在如今社会经济与科 技持续发展和进步背景下,如何优化配置林业资源,有效地促进林业的发展成为了十分关键的问题。 当前紧要任务就是强化营林生产管理,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进步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转型下,森林旅游以其特有的优势,深受各国群 众喜爱。森林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而且还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就我国 森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积极促进了我国 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为我国林业快速发展建设提供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