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人类很早就开始驯化栽培的古老作物。发展至今,小麦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人类的饮食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欧洲白人到达前,澳洲土著居民已在这片大陆上繁衍生息了50,000余年,以渔猎、采集为主,已接近于形成原始农业,但却没有栽培作物和饲养牲畜,更别提有野生或人工栽培小麦的痕迹。1788年,"第一舰队"将旧大陆小麦传入澳洲大陆,殖民者为解决早期面临的粮食危机,迅速栽培推广小麦,小麦业也随之兴盛,为澳大利亚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不仅是新旧大陆之间农作物的传播,更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的大交流。  相似文献   

2.
1788年,葡萄由旧大陆传到澳大利亚,因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迅速发展成为早期欧洲移民和土著居民消费的主要鲜食水果。19世纪中后期,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发展迅速,到20世纪末,澳大利亚已然成为葡萄酒的主要生产、消费和出口国之一。但因灌溉、运输等问题,果干产业起步较晚,直至19世纪末,葡萄干仍主要依赖于进口。现如今,葡萄不但是澳大利亚重要的鲜食水果,而且还是葡萄干产业和酿酒业的重要原料作物,它的栽培和传播不但丰富了澳洲食物品种,还满足了海外移民者对葡萄酒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更使新旧大陆的农业文明得到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3.
近400年来台湾地区农业经历了由作物类型单一至生产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历程。来自大陆地区的汉族移民在台湾地区进行农业垦殖,使台湾地区由粮食短缺,逐渐形成了嘉南平原水稻、甘蔗、油料丰产,台中、台北地区早稻、麦类、经济作物大兴,台东地区种植稻、果蔬,澎湖列岛多旱地杂粮的地理格局。文章认为,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文政策调整,地理环境差异和移民的迁移垦殖塑造出地域差异明显的农业地理格局,人文政策为了改变农业结构,通过调整地域生产重点,也改变了农业地理格局。农业地域差异塑造了农业结构的多样性,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对外贸易往来和社会发展。此外,台湾地区稻米、蔗糖、果蔬盛产,也对油料、棉麻、高粱等杂粮有需求,大陆地区可以持续不断地与台湾地区进行农业贸易往来以增进两岸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张雯 《北京农业》2011,(34):43-44
<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太平洋澳洲大陆的一个移民国家,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全国1/3的人口集中在新南威尔士州。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复杂,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从总体上看,澳大利亚干旱缺水,沙漠面积较大,有辽阔的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澳大利亚是农业出口大国,农产品出口占农业总产值的60%~70%。特别是羊  相似文献   

5.
农机专业户是指以农机作业为生产手段,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或以农机作业服务为主的专业户。农机专业户在农业机械化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农机专业户通过承包大片土地,改变了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方式,使土地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农机专业户通过优质的农机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肖海林 《世界农业》1991,(12):40-41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农业生产的一个世界性的重要环境因素。据统计,全世界有近4亿公顷的土地存在严重盐害问题,其中多数至今尚未得到开发利用。我国的盐碱地面积估计有3—4亿亩。在盐害土地上种植作物和发展农业生产,有赖于耐盐作物品种的培育。未来温室效应加剧和海洋水面上升使地球上大片农田盐害愈演愈烈的趋势迫切要求有更  相似文献   

7.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欧洲移民陆续将各类旧大陆农作物带入新大陆,栽种并传播.蔬果中的葡萄较 为突出,美洲虽然有原生野葡萄,但移民们坚持将旧大陆的品种引入美洲,目的就是为了酿酒.葡萄 酒承载了旧大陆的宗教、文化内涵,饮酒是移民们无法改变的饮食习惯.因此,旧大陆葡萄传入新大 陆不仅是农作物的传播,更是新旧大陆农业文明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设施农业是人为调控生物生长环境,拓宽作物生长期,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玉树设施农业起步晚,经过几年的发展,温室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由结古周边地区向6县县城附近发展;由川水地区向浅脑山地区发展,有条件的浅山地区温棚规模越来越大;由农区向牧区拓展,都建成了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9.
李有福 《甘肃农业》2016,(11):13-14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弃农务工转向城市,加之,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下山入川、生态移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大片土地弃耕,如果能通过机械或免耕方式,将工厂化生产的马铃薯实生薯和微型薯米粒加以适当栽培管理,进行种薯自然扩繁,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种薯成本,扩大马铃薯的种植及利用,将有利于推动马铃薯主粮化产业,为马铃薯产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捷径。  相似文献   

10.
40多年来,新疆农业结构的调整是从以小麦为主导地位的作物结构向棉花占主导地位的作物结构的转变过程,但在植棉比重越来越高的过程中,棉花连作对新疆棉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日渐突出,导致棉区病虫害加剧、地膜污染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本文分析了土地质量、规模及土地承包制度、经济效益、非农产业、交易成本对棉花轮作的影响和替代农作物的选择空间,提出实施棉花轮作补贴,推进农业产化化进程,降低机动地比重,扩大棉花轮作替代作物选择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的发展,更加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仍是局限于传统耕作的思维模式上,即彻底改变土地的自然状态.比如消除地面杂草和作物残茬,疏松土壤.创造一种理想的作物生长环境。可是.这种改变在为作物创造生长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近几年.我国机械化传统耕作增强,  相似文献   

12.
耕作制度亦即农作制度,是人类在一定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对种植业采用的农业技术体系。合理的耕作制度,必须从需要与可能出发,处理好天(气候)、地(土壤)、物(作物)三者之间关系,合理地利用好土地,又妥善地管理好土地,扩大生物小循环,缩小地质大循环,使农田生态平衡,地力常新,即做到用地养地密切结合。根据农业区域的划分,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地合理耕作制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耕作制度是由一系列用地与养地的农业技术组成的,可以概分为种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必然要求。温室生产产业作为设施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目前世界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情况下,温室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作物种植密度,扩大了作物的地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一、乡村振兴不能按照产业化的方式机械地推进首先要弄懂一个问题,农业是什么,为什么要朝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被定义为第一产业是欧洲殖民扩张占领美洲、澳洲大陆后,为了能够得到美洲、澳洲的原材料而提出的。事实上,当农业作为第一产业,需要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的时候,农村进入工业化的所有条件就被限制住了,因此现阶段的农业是很难自主发展的。这是需要转型的第一个原因。第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每当经济遭遇重大危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战后,农业结构的改革,土地大规模集中,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趋势。然而,日本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小规模的土地上实行了大规模经营,建起了商品化、机械化、社会化的集约型家庭农业。这同传统的家庭农业有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经济效益,为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实现区域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保证农业、牧业、林业及其他相关业态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自然资源的组成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在土地资源逐渐减少的过程中,必须对不合理的规划和使用进行控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让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本文主要对区域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田作物病虫危害的综合防治主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很好的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好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矛盾,使作物免受或少受病虫危害,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一、农业防治通过一系列农业栽培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绪言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份,由来已久,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台湾茶文化史只是正在成长的青年期,才有一、二百年历史。在十七世纪大陆汉民族大量移居台湾之后,茶文化才在台湾开展起来,在这个时期之前,台湾的原住民,现在所谓的“山地同胞”没有喝茶、做茶的史料的记载。十七世纪之后,广东、福建两省的汉民族开始大量移居台湾,同时,也带来了饮茶的习惯,为了满足这些移民的饮茶需要,部份的移民当中,也就从大陆带来了茶叶,以至于带来了茶种子播种在台湾的土地上。因此,台湾早期的茶叶只是为了自己消费享用而生产。  相似文献   

19.
当铺地村建设生态农业经历了四十年的历史,他们的经验证明,人类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人,人类可以改善和建设生态环境,只要不断探索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着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树立大农业观点,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使农林牧副渔紧密结合,农工商全面发展,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对人口实行计划生育,还不断向土地增加能量和物质投入,实行科学管理,就可以使农业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发展。这是发展早地农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在我国,有时是泛指农、林、牧、渔等各业。本文即拟在此意义上,依据有关方志资料分析闽台农业的相互影响,以了解历史的原貌。一、闽籍移民对台湾的开发长期以来,台湾土著居民为高山族同胞,其生产力落后,社会发展缓慢,还停留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阶段。大陆向台湾大量移民后,宝岛才得到大开发,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才得以建立和发展。所以,研究台湾的农业状况,离不开对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及其拓垦情况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