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学民 《食用菌》2011,(6):40-40
众所周知,在食用菌栽培领域,棉子壳是栽培多数食用菌的首选原料。菇农之所以喜欢使用棉子壳作为食用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因为棉子壳所含营养比较全面,吸水性强,透气性好,便于发菌出菇,产量高。然而,自2008年以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减少,棉子壳价格一路上涨,到2011年春,棉子壳的进价已高达2500元/t。由于棉子壳价格飞涨,再加上菌种、人工等费用,  相似文献   

2.
宫志远  于淑芳  曲玲 《食用菌》2006,28(3):25-25
棉渣是棉花加工厂加工皮棉后的废弃物。主要含有棉绒和细碎的棉子壳,价格低廉,产量大,有些棉油厂将棉渣掺入棉子壳一同销售。由于棉渣含绒量较多,有利于水分的吸收和水分的保持,利用其栽培食用菌应是一种替代棉子壳的首选原料。现在利用棉子壳和玉米芯栽培平菇技术已非常普遍,而利用棉渣栽培平菇还没有普及,尤其是最佳栽培配方未见有相关报道。为此,笔者进行了棉渣栽培平菇配方优选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着食用菌的发展,由于广泛使用棉子壳为培养料,使棉子壳价格不断上涨。为降低成本,生产中需开发其他原料,在南方大量油茶壳被作为薪柴烧掉。本试验是通过棉子壳与油茶壳不同配比对黑木耳生长及产量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料配方。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菌种为沪耳1号,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培养料配方,①棉子壳100%;②棉子壳50%,油茶壳50%;③棉于壳60%,油茶壳40%;④棉子壳70%,油茶壳30%;⑤棉于壳80%,油茶壳20%。各配方中另加麸皮8%,石膏和过磷酸钙各1%,料水比1:1。 (二)试验方法 先按比例称取干油茶壳,用1%石灰水浸泡24小时,沥于水、称重,再加其他原料及水拌匀,配料加水时要减去油茶壳吸收的水分。料拌好后装入规格为17×32cm袋中,加棉塞扎口,于100℃灭菌10小时,4月8日接种,在25℃下培养菌丝,5月20日开袋出  相似文献   

4.
张银波  刘明英 《食用菌》2000,22(6):23-24
全国的加工产业每年要产生出大量的菜籽皮,一般都作为废物处理掉,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且污染环境。若利用菜籽皮栽培食用菌,则可在克服上述不利影响的同时提高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增加油菜籽加工产业的综合效益。为此,我们进行了菜籽皮代替棉子壳栽培食用菌的初步探索,现报道如下:1 材料及方法11 菌种及原料 试验菌种为平菇126系湖北华中食用菌研究所提供,棉子壳也来自于该所,菜籽皮由本所加工工程中心提供,麸皮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猪场。12 培养料配方 共三种配方:A菜籽皮90%,麸皮8%,石膏2%;B菜籽皮45%,棉子壳45%,…  相似文献   

5.
棉杆粉栽培金针菇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南安  刘勇 《食用菌》1998,20(3):20-20
棉杆的营养成分与棉子壳相当,棉子壳常作为食用菌栽培的主要原料,而棉杆一般是作燃料烧掉.洞庭湖区是重要的棉产区,有丰富的棉杆资源,为了合理利用棉杆资源,为食用菌生产开辟新的原料来源,我们于1996年10月至1997年3月进行了棉杆粉栽培金针菇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广大的产棉区,过去棉子壳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原料。利用棉子壳进行黑木耳代料栽培,生物效率高,是黑木耳栽培的优质原料之一。然而,棉子壳成本高,相比之下,棉秆价格低得多,棉秆产量是棉子壳的近20倍。为了拓展黑木耳栽培区域,开发黑木耳代料栽培新原料,降低成本,提高栽培效益,我们于1997年2月20日至6月30日进行了棉秆粉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的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棉籽壳栽培食用菌是我国食用菌栽培业的一大成就,但不少人觉得棉花生产中使用农药较多,且棉花植株各部分含有毒的棉酚,利用棉籽壳栽培出来的食用菌,其子实体内农药残留怎样?有没有毒?这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83~1985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试验测定。  相似文献   

8.
黄背木耳营养丰富,食味鲜美,是我国主要的食用菌之一。自古以来,它被列为“山珍“之一,又是烹调高级菜肴的佐料。传统栽培木耳的原材料是段木、棉子壳和木屑等。平原地区段木缺乏,若用棉子壳作主要原料栽培黄背木  相似文献   

9.
1990年夏秋季,我们利用油菜秆试种灵芝初见成效,现简报如下:(一)供试菌种红灵芝引自上海食用菌菌种站。(二)培养料配方(%)①棉子壳80,米糠20;②棉子壳87.5,米糠10,糖1,石膏1.5;③米糠28,木屑70,糖1,石膏1;④米糠25,木屑75;⑤棉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沼渣的利用价值,把农村沼气生产和食用菌生产结合起来,三年来我们进行了沼渣加棉壳栽培金针菇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一)培养料配方①棉子壳98%,白糖1%,石膏粉1%.(对照).②沼渣68%,棉子壳30%,白糖1%,石膏粉1%.pH值自然.  相似文献   

11.
不同原料栽培的灵芝品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枸树、梧桐、全棉秆、碎棉秆、光棉秆、棉子壳为原料进行灵芝栽培试验,并对其子实体质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①原料的结构越坚硬,子实体生长的时间较长,但灵芝产量高,芝盖大而厚实;②灵芝子实体的多糖含量则与栽培的培养基原料有关,棉子壳栽培的灵芝子实体多糖含量最低,碎棉秆栽培的灵芝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③除孢子粉的As和氯氰菊酯超标外,枸树、梧桐、全棉秆、碎棉秆、光棉秆、棉子壳的子实体重金属及农药残留低于绿色食用菌国标。  相似文献   

12.
唐定娟  唐智明 《食用菌》1998,20(5):23-23
江永县过去栽培平菇的原料,主要是以外地调进的棉子壳,但由于近年来棉子壳价格上涨,而平菇价格下跌,严重影响了平菇生产的发展。为此,利用本地的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笔者进行了平菇培养料配方筛选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菜篮子工程在城镇的发展,不少地区金针菇的栽培面积逐渐增大,商品化生产的势头发展很快,对栽培料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大。在我们长江中、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缺乏,食用菌栽培基料以选用棉子壳为多。用棉子壳栽培金针菇,一方面农户自身不具备,增  相似文献   

14.
干菇是我省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菌,因栽培的主料棉子壳货紧价扬,我们从1995年开始进行玉米芯种平菇试验,现将其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1菌种制作 ①品种选择:经几年对比试验,筛选出了三个较适合玉米芯料生长的品种,这三个品种是9204(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和江都792、江都109(引自江都天达食用菌所)。②原种配方:棉子壳78%,麸皮20%,石膏、磷肥各1%,克霉灵0.1%。③栽培种配方:a.棉子壳88%,麸皮10%,石膏、磷肥各1%,克霉灵  相似文献   

15.
闫培生  蔡德华 《食用菌》1993,15(2):21-21
栽培食用菌普遍采用棉子壳做培养料,而象玉米芯等一些原料却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本研究旨在通过六个平菇品种对棉子壳与玉米芯的不同配比试验,筛选出最优品种和最佳培养料配方。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云 《食用菌》2002,24(2):46-46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棉子壳需求增加,价格也逐年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各地菇农就地取材,利用自有的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  相似文献   

17.
李建英  穆金贵 《食用菌》1995,17(2):20-2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用菌的对外出口对食用菌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从而促进了食用菌栽培面积的逐渐扩大。食用菌栽培多用棉子壳为原种,但我省棉花栽培面积较少,因此棉子壳较紧缺。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寻找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代用料,近年来广大食用菌工作者试用玉米芯、花生壳、花生蔓、稻草、麦秸、豆秆、棉秆、木屑、啤酒渣等为原料,进行了栽培金  相似文献   

18.
李崇毅 《食用菌》1996,18(3):18-19
传统的蘑菇栽培种培养基,一般是采用粪草或麦粒。它们的不足之处是:粪草基质费工大,理化性状差;麦粒基质菌龄短,不宜久存。近年来,用棉子壳为主料制蘑菇栽培种,以省工、质优而被广泛推广应用。笔者曾利用生料栽培草菇后的废料(简称废料棉子壳)及一般不被食用菌栽培者所用的松木屑作为蘑菇培养基的主料,做了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选用了桑蚕副产物——蚕粪米代替麦麸(米糠)制作食用菌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一、菌种:平菇侧五,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引进。二、材料:由省蚕科所提供的87年下半年养蚕后的蚕粪。三、配方:1.棉子壳78%,麦麸20%,石膏1%,糠1%,多菌灵0.2%,2.棉子壳78%,米糠20%,石膏1%,糠1%,多菌灵0.2%;3.棉子壳78%,蚕粪20%,石膏1%,糠1%,多菌0.2%;4.棉子壳88%,蚕  相似文献   

20.
程稳龙 《食用菌》2001,23(2):22-22
玉米芯以栽培平菇成本低,效益高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但由于部分菇农对其栽培技术掌握不好,生物学效率甚低,极大地影响了这项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为此,我们在科委等科研单位帮助指导下,利用玉米芯大规模地栽培平菇和其它食用菌,几年来的结果表明,玉米芯是代替棉子壳进行食用菌生产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只要培养料处理得当,品种得当,其生物学效率并不低于棉子皮。现将我们的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