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棕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黄棕壤上种植不同密度的黑麦草后发现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在旱作条件下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原有的矿物固定态铵。这部分铵在试验条件下无任何释放 ,即与黑麦草的种植密度无关 ;二是施肥后新增加的固定态铵。这部分铵的释放与黑麦草种植密度关系密切。该部分又可分为易释放部分和不易释放部分 ,前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小 ,而后者与种植密度关系较大 ,其单位质量土壤矿物固定态铵的释放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主要旱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NH4 的矿物固定与释放是土壤氮素内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施入土壤中NH 4 N的转化途径[1,2 ] 。对土壤矿物固定态铵的研究在国外主要是对温带地区旱地土壤和自然土壤的研究,国内则主要限于华北和西北地区旱地土壤及不同气候区的代表性地带性土壤的研究,但对  相似文献   

3.
长期不同施肥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小麦(辽春9号)为试验材料,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方法,采用棕壤定位试验14年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研究作物对氮的吸收及产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在长期单施化肥的土壤中,植株吸收氮量以NPK〉NP〉N,CK;在长期施有机肥化和化肥的处理中,吸氮量以及M1NPK〉M1NP〉M1N〉M1。不同时期作物吸氮量与产量均呈明显正相关(r=0.94~0.99),单施氮肥处理氮肥利用率只有6.2%,其它施肥处理氮  相似文献   

4.
利用15N示踪技术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无机肥料后,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在小麦三叶期时较高,之后随着外界温度的下降,生物量C逐渐下降;小麦返青后又上升,至开花前后达到最高值,为554.9~794.4mg/kg。并以施用稻草和猪粪处理的最高,单施硫铵的最低,以后逐渐降低直至收获。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与C的变化不太一致,土壤微生物量N在小麦三叶期最高,为40.8~79.0mg/kg,并以施猪粪和稻草处理的最高,对照处理中最低;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渐下降,到小麦开花前后下降到最低点,但至成熟时又有所上升。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N的变化趋势相似。施肥后被固定在微生物体内和粘土矿物中的N,在小麦生长期间有很大部分仍能被小麦吸收利用。被固定在微生物体内的硫铵N、稻草N和猪粪N的最大释放率分别为64.7%~84.3%、60.4%~77.1%、59.3%~685%;被固定在粘土矿物中硫铵N的最大释放率为59.5%~76.2%。  相似文献   

5.
利用15N示踪技术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无机肥料后,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在小麦三叶期时较高,之后随着外界温度的下降,生物量C逐渐下降;小麦返青后又上升,至开花前后达到最高值,为554.9~794.4mg/kg。并以施用稻草和猪粪处理的最高,单施硫铵的最低,以后逐渐降低直至收获。土壤微生物量N的变化与C的变化不太一致,土壤微生物量N在小麦三叶期最高,为40.8~79.0mg/kg,并以施猪粪和稻草处理的最高,对照处理中最低;随着小麦的生长逐渐下降,到小麦开花前后下降到最低点,但至成熟时又有所上升。土壤固定态铵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微生物N的变化趋势相似。施肥后被固定在微生物体内和粘土矿物中的N,在小麦生长期间有很大部分仍能被小麦吸收利用。被固定在微生物体内的硫铵N、稻草N和猪粪N的最大释放率分别为64.7%~84.3%、60.4%~77.1%、59.3%~685%;被固定在粘土矿物中硫铵N的最大释放率为59.5%~76.2%。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铵的固定与温度的关系及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 ,研究了褐土与潮土中肥料氮的矿物固定与土壤温度的关系及利用盆栽15N同位素示踪方法 ,研究了小麦施肥时的环境温度对铵的固定及肥料氮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25℃常温条件下 60d内肥料氮的固定率为 18%~ 22.92% ,但在-5~0℃的低温下则达 37.69%~45.31% ,低温较常温条件下肥料氮的固定率增加一倍左右。在盆栽条件下 ,利用低温季节施肥可增加肥料氮的暂时固定 ,而固定后的肥料氮在小麦生长季节内基本全部释放 ;低温季节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 ,增加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 ,减少了肥料氮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左东峰 《核农学报》1990,4(4):213-218
利用15_N示踪技术,采用不同追施方法研究碳铵、硫铵、尿素在碳酸盐土壤中的转化表明:在种植作物条件下,肥料氮施入土壤后所发生的矿物固定与生物固定具有负相关关系.由于施用方法不同,肥料氮的矿物固定和损失不同,深施氮素矿物固定与损失呈显著负相关(r=—0.8359)。肥料氮在土壤中转化固定有助于减弱氮素的损失。后茬作物对残留氮的利用与生物固定态氮的多少关系不大。但与矿物固定和无机氮总量之和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壤中的固定态铵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叙述了全国除高山土带和亚高山土带外各土带土壤中固定态铵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以及各主要土壤的固铵能力,讨论了固定态铵的来源、影响固定态铵含量和土壤固铵能力的因素。以及铵的固定和释放在土壤氮素内循环中的意义。以土带为单位,各土带中,黄棕壤带内的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较高,为257mg/kg,砖红壤带内的土壤最低,仅为48mg/kg。耕地土壤0~20cm土体中,固定态铵的储量全国平均约为全氮储量的15%。各  相似文献   

9.
作物NH4+和K+营养关系的土壤及矿物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晓睛  封克  汤炎  程传敏  徐灏 《土壤》1996,28(1):24-29
通过水培、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阳离子的存在与土壤、矿物固定态铵释放及水稻苗期氮、钾吸收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NH4^+、K^+浓度组合对水稻苗期氮、钾营养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振荡平衡法和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研究了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对添加铵离子的矿物学固定和土壤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离子的矿物固定速度很快,反应12小时后基本上达到了最大固定量;而土壤固定态铵的释放则非常缓慢,反应42天后仍未达到最大释放量。这一动力学特征有利于土壤对溶液中NH4+的保持,防止NH4+的环境污染,有效地为作物供氮和提高氮肥利用率。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对铵离子的矿物学固定的动力学资料,一级动力学方程和抛物扩散率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固定态铵释放的动力学资料,表现为相关系数r值较高,标准误SE值较低。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对施入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采集长期定位试验(14年)土壤(棕壤)进行盆栽试验,并应用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土壤中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施肥后5天土壤微生物对施入人肥氮的固持达达到最高,除单施氮肥处理的固持量占施入人肥氮量的5.4%外,其余各处理均天13.3%-15.4%间,施肥后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增加主要来自化肥氮,后者占微生物体总氮量的64.1%-87.3%,在作物生长期间微生物固持的化肥氮逐渐释入  相似文献   

12.
冀北高原草甸栗钙土春小麦中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冀北高原张北县的草甸栗钙土上,采用^15N质量平衡法和微气象学技术,对春小麦中氮肥的去向,以及氨挥发进行了田间原位观测。试验中的氮肥用量为N4.83kg/亩,1/3作基肥、2/3作追肥。基肥随播种施入,追肥于拔节期撤施,随即灌水。结果表明,小麦回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肥料氮各占施入氮量的37.8%-48.3%、33.8%-40.4%和14.3%-25.4%。其中,尿素作基肥与作追肥的处理之间,其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及红黄泥4种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的矿物固定速度很快,随着固铵量增多,固铵速度下降,反应后24小时固定基本上达到平衡,不因土壤种类而异。数学拟合结果表明,以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 lovich方程描述供试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资料最优,抛物扩散方程也能较满意地描述实验结果,以零级方程的拟合效果最差。供试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的热力学资料均能用一元Langmu ir吸附等温式、Freund lich吸附等温式和Temk in吸附等温式拟合,拟合结果均达极显著水平,但以一元Langmu ir吸附等温式的拟合结果最优,由一元Langmu ir吸附等温式可以求得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的热力学平衡常数、最大固铵量以及固铵过程中的自由能变△G°。供试土壤固铵过程的自由能变△G°均为负值,说明供试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为一自发过程,4种土壤固铵强度依次为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红黄泥。  相似文献   

14.
小麦苗期施入氮肥在土壤不同氮库的分配和去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盆栽试验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小麦苗期施入N肥后土壤不同N库的动态。结果表明 ,施肥后 28d ,作物所吸收的土壤N占总吸N量的 58.1% ,吸收的肥料N占 41.9%。作物对肥料N的利用率达到 55.3% ,N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 24.3% ,损失率为 20.4%。施肥后短期以NH4+-4 N存在的肥料N占施N量的 50.5% ,随着硝化作用的进行和作物的吸收 ,土壤中的NH4+-N显著下降。NO3--N在第 7d达到高峰 ,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说明施肥后在 7d以前有强烈的硝化作用发生。施肥后 2d ,以固定态铵存在的肥料N占 33.7% ,至 28d ,仅占施入N量的 2.4% ,说明前期固定的铵在作物生长后期又重新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在施肥后第 7d ,肥料N以微生物N存在的量占施肥量的 15.2% ;至 28d来自肥料N的微生物N也几乎被耗竭 ,仅占施N量的 2.4%。随作物生长 ,肥料N在各个土壤N库中的数量均显著下降。在其它N库几乎被耗竭的情况下 ,至施肥后 28d主要以有机N的形式残留。在不种作物的条件下 ,土壤N素的矿化量很低 ,作物的吸收作用导致土壤有机N库不断矿化 ,施入N肥后 ,土壤N素的矿化量增加 ,表现为明显的正激发效应  相似文献   

15.
《土壤通报》2015,(5):1202-1207
农田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素施用通过改变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和肥料来源"新"固定态铵的动态,从而影响固定态铵的有效性以及其剖面变化特征。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在垂直剖面的大小顺序为10~20 cm0~10 cm40~60 cm20~40 cm,在多年淋溶渗透作用下,土壤中黏粒和氮素养分不断向下迁移,从而随着深度增加固定态铵含量升高。在连年施肥的条件下,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含量和碱解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6,p0.01),而且肥料来源部分的相关性显著高于土壤中"原有的"固定态铵。固定态铵含量与植株中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5,p0.05),同时肥料氮素在固定态铵中的残留与植株中15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6,p0.05),表明固定态铵可以通过长期的固定-释放过程持续为植物供给有效氮源。肥料来源固定态铵的有效性高于土壤中原有部分。连年施肥条件下,固定态铵对作物氮素利用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6.
甜椒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和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坤  赵青春 《核农学报》1999,13(6):339-342
甜椒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有显著差异。幼苗期及发棵期NH +4 N 对生长有利,而盛果期则以NO-3 N 有利。同种形态氮素因施用时期不同而氮素利用率差异很大,以盛果期追肥利用率最高,为418 % ~458 % ; 基肥利用率为336 % ~367 % 。不同时期施肥的肥料氮在各器官的分配不同,基肥及初花期施肥氮素主要流向茎叶,占总吸收量的75 % 左右;盛果期追肥以果实分配较多,占总吸收量的60 %以上。对植株氮素来源的分析表明,仅400 % ~415 % 的氮素来自于肥料,而近60 % 的氮素来自于土壤。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对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其有效性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棕壤连续13年定位试验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或低量有机肥对土壤固定态接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施用高量有机肥区固定态接含量比试验前平均增加30.2%。这部分增加的固定态按主要来自土壤有机氮矿化补充。施肥后固定态铵的净增加量超过作物施氮量是土壤激发效应的结果。土壤原有固定态铵含量在113~116mg/kg,对作物无效,而新固定态按时作物有效。生长季耕层土壤固定态铵总释放量(N)对照区为43kg/hm2,化肥区平均为110kg/hm2;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区平均为165kg/hm2。施钾对固定态铵的释放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不同作物秸秆腐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玉米、谷子、马铃薯和苜蓿秸秆施入土壤后,其微生物量C、N、P明显增高。不同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微生物量C和P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施入秸秆后0~15天快速增加,然后缓慢下降,45天时降至最低。45~60天又出现一个上升阶段,之后又下降。不同秸秆的微生物量N差异较大。比较4种秸秆,在腐解的整个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C表现为玉米〉谷子〉苜蓿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3种施氮水平(适宜施氮量N10∶150kgN·ha-1,低于适宜施氮量的50%N05∶75kgN·ha-1,高于适宜施氮量的50%N15∶225kgN·ha-1)对灌溉冬小麦氮素利用、去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条件下,3种施氮水平(N05,N10,N15)的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85%、323%和224%,以N05水平为最高。N10施氮水平获得了最高的作物产量(680×103kg籽粒·ha-1,147×103kg生物量·ha-1),N05水平同N10水平相比,在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N15水平因施氮过量造成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与不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深层条施(5~8mm)条件下,仍有302%~367%的化学氮素通过各种途径而损失。在N15水平中,施用氮素的46%仍存在于0~50cm土层中,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施肥水平。土壤残留态的无机氮素含量以N15施氮水平为最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些耕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和最大固铵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启孝  程励励  张晓华 《土壤》1996,28(3):168-168
部分固定态铵能为植物所利用;土壤对铵的固定既可减少肥料氮的损失,又可改善肥料氮的供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