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爽  张平  龚明强  周定邦  万波  李进前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2):155-157,160
为探究缓释肥及优化施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开展了不同缓释肥减氮及优化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及优化施肥能够提高水稻成穗率,改善水稻植株群体结构,增加水稻成熟期株高、干物质重、千粒重、总粒数及水稻产量.缓释肥减氮1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5.9%,增效1829.55元/hm2,缓释肥减氮2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0%,增效1175.25元/hm2,优化施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21%,增效984.60元/hm2.综合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施用缓释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缓释肥应用的效果,2016年在怀宁县石镜乡石镜社区开展了缓释肥在单季水稻上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缓释肥处理的有效穗少于当地常规施肥,穗总粒数、结实率、穗实粒数、千粒重多于或高于当地常规施肥,产量高于当地常规施肥,纯收入也较不施缓释肥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2种缓释肥料及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中缓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掺混树脂控释复合肥料处理平均增产29.3%~45.5%,施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增产26.6%~52.9%。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数;本研究不同缓释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均提高了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减氮20%肥料用量条件下,掺混包膜型缓释复合肥处理和腐殖酸缓释肥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产量下降不显著,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施肥成本。掺混肥料相同施氮量下,肥料质量显著大于腐殖酸缓释肥料,增加了用工成本。该地区水稻应优先选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适宜用量为144 kg/hm2。  相似文献   

4.
机械直播定位施肥对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缓释肥100%撤施、缓释肥100%机施、缓释肥80%机施、习惯施肥和无氮处理,研究了机械定位施肥节氮精量穴直播水稻的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中后期缓释肥100%机施处理和80%机施处理的单穴植株地上部干重、水稻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a+b的含量、水稻倒一叶和倒二叶叶绿素SPAD值高于习惯施肥处理.缓释肥100%机施处理和80%机施处理较习惯施肥分别增产9.50%和8.20%.缓释肥机械定位施用比习惯施肥极显著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同等用肥量条件下提高3.84 kg/kg.  相似文献   

5.
不同缓控释肥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甬优1540产量为脲甲醛缓释肥处理>稳定性肥料处理>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水稻配方肥处理>木质素缓释肥处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和稳定性肥料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2.1%和1.2%。水稻株高以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最高,有效穗以脲甲醛缓释肥处理最多,每穗实粒数以木质素缓释肥处理最多,千粒重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经济效益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667 m2效益可达465.6元。不同缓控释肥的施用对水稻生产有省时省工的作用,施氮量和缓控释肥氮素前期(水稻分蘖期)释放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缓控释肥价格是限制其推广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6.
研究缓释肥、常规施肥、水稻配方肥3种肥料类型以及不同氮素水平的缓释肥对水稻嘉58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条件下,不同氮肥类型水稻产量表现为缓释肥>配方肥> 常规施肥;不同氮素水平的缓释肥,水稻产量表现为 667 m2施21 kg>15 kg>18 kg;相同氮素水平水稻产量表现为一基三追优于一基一追;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种植效益以缓释肥一基一追效益最高,667 m2可达199.9元。  相似文献   

7.
播种和施肥方式对直播稻分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水稻分蘖特征和产量状况,以全两优681、荃优华占和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稻麦两熟制耕作制度下,设置2种播种方式(机械直播和人工撒播)和施肥方式(4次施肥和3次施肥),研究了直播稻成蘖和成穗特征及产量表现。结果显示:各处理一次分蘖成蘖主要叶位为1/0至6/0,3/0至6/0叶位的成蘖率较高,二次分蘖叶位为2/1、3/1和2/2,3/1叶位成蘖率最高;2/0到5/0叶位是一次分蘖成穗优势叶位,2/1和3/1是二次分蘖的主要成穗叶位;一、二次分蘖成蘖和成穗率方面,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各处理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净干物质积累量趋势一致,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分蘖至拔节期各处理叶绿素呈下降趋势,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高于3次施肥;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直播稻的穗部性状优于人工撒播稻和3次施肥直播稻;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来看,各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机械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的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3次施肥的直播稻,除了有效穗数外,其他构成要素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综上,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稻分蘖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下的直播稻的一、二次分蘖成穗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穗部性状占优势,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单季晚粳稻秀水134为材料,研究常规施肥、配方施肥和稻坚强水稻专用缓释肥对滨海平原地区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配方施肥纯氮投入为210 kg·hm-2或以缓释肥的形式投入纯氮180 kg·hm-2时,水稻产量分别为7 774.0 kg·hm-2和8 191.5 kg·hm-2,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8.0%和59.0%,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而纯氮施入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减少12.5%和25%。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双酶尿素对水稻成穗率、产量结构、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双酶尿素后,氮肥利用率提高;等氮条件下,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在等氮情况下,2试验点平均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增加6.2%,达显著水平;双酶尿素减少用量后,总粒数、实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在减氮20%內,产量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因此,在同等收益情况下,可用双酶尿素代替普通尿素,并减少20%用量。  相似文献   

10.
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水稻应用不同施肥技术的产量差异,探讨适宜于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施肥技术。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及控释BB肥,化肥减量高效施用技术均较农民常规施肥增产,其中以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效果最显著。一次性施用水稻缓释肥技术既减少了施肥次数,又可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增大穗型,提高穗实粒数,两造均稳定增产,建议在怀集梁村平原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缓释放肥料在直播水稻上的使用效果,对单季晚稻品种"秀水123"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化肥相比,使用缓释放肥料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率3%~6%),肥料的利用率明显提高(提高4~5个百分点),明显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增219.0~327.9元人民币/hm2);使用缓释放肥料具有控肥、增产、增...  相似文献   

12.
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优化施肥处理和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3种不同水稻缓释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3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9%,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23%;缓释肥1、缓释肥2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分蘖数增加25%,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18.7%。不同处理的产量顺序为:优化施肥>缓释肥3>缓释肥2>缓释肥1>农民习惯施肥。优化施肥处理的产量分别比缓释肥料1、缓释肥料2和缓释肥料3的产量增加了6.4%、6%和3.7%;缓释肥料1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8.7%,缓释肥料2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9.1%,缓释肥料3比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增加了11.3%。试验表明,优化施肥处理肥料可以明显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但施用缓释肥料的处理水稻群体质量较差。3种缓释肥料处理在施肥后的40~50 d释放量较高,这与水稻需肥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不同时期施肥比例与产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百色市水稻氮肥施用不够合理,氮肥利用率普遍偏低的问题,对水稻不同时期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关系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对每667m2高峰苗数,有效穗数有明显的影响,随氮肥后期施用比例增加,高峰苗呈递减趋势,而成穗率增加,结实率提高;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6.2%;其次是7∶3,比对照增产10.9%;再次5∶5,比对照增产5.0%。  相似文献   

14.
缓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缓释肥料不同掺混比例和常用掺混比例减氮施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以氮肥施用量或缓释氮肥与速效氮肥比例为处理梯度,设计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缓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等氮量条件下,含有缓释氮素的掺混肥处理明显高于普通复合肥和尿素的常规处理,增产0.46~1.13 t/hm2,增产率达5.97%~13.87%,氮肥利用率提高5.85%~11.83%。[结论]当缓释氮与速效氮掺混比例为30∶70时,增产率、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最佳。采用30%缓释氮后减氮10%较常规处理仍有明显增产效果,但低于同掺混比例的全氮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肥运筹下寒地粳稻产量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寒地粳稻松粳6号和寒地超级稻松粳9号为材料,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有效穗数、分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肥施氮比例、增加穗粒肥施氮比例两品种分蘖数到达峰值时间延迟,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呈增大的趋势,但比例过大时,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反而下降;适当减少基肥施氮量,增加后期穗粒肥施氮量可以显著的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松粳6号和松粳9号两品种产量均表现为M2处理最高,与M3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合理比例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配比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配比失衡对产量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673特征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达彪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31-32,35
Ⅱ优67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超级稻育种研究室用育成的强恢复系"福恢673"与三系不育系"Ⅱ-32A"配组育成的中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株型好、分蘖力强、稳产丰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等特点。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Ⅱ优673分蘖动态、分蘖成穗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促蘖肥,提高了水稻分蘖成穗率,增加了水稻产量,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SRI)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和配套技术,对本地区3个水稻主推品种进行了强化栽培技术应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号”以其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形大、结实率高的特点,适合应用强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缓控释肥对水稻的应用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以高产水稻品种阳光200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大田对比示范,研究了缓控释肥与配方肥、普通化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配方肥、普通化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效应,分蘖成穗率比配方肥增加1.5个百分点,比习惯施肥增加4.6个百分点。由于缓控释肥市场时价较高,尚未表现出节本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高γ-氨基丁酸(GABA)和抗性淀粉(RS)的水稻品种,并配之相应的栽培措施是功能稻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4个水稻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基肥和分蘖肥对水稻的产量、每穗有效穗、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总粒数的提高作用最为显著.穗肥能增加水稻成穗率、穗长、结实率、千粒重和剑叶、倒二叶长宽.②不同时期养分管理对杂交稻的影响比常规稻更显著.加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养分管理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大田条件下 ,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山西石灰性草甸土壤合理施用氮、磷、钾、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硅肥的合理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因素与产量的主效应回归方程为y =6973.5+2 4 89x 1+7.912x 2 +7.388x 3 +7.0 4 72x 4 。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