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比研究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土壤质地变粗;中度放牧有利于养分的供给;重度放牧使养分含量下降,pH值上升,削减牧场生产。  相似文献   

2.
放牧是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利用方式.草地牧草生产力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研究一直是草原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明确认识该问题对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国内外学者已经针对该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适度放牧可促进草地牧草生产力"的认识依然存有争论,对放牧对草地牧草生产力影响这一科学问题缺乏深入的机理认识.综述了国内外对该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模型模拟结合观测实验数据进行放牧对草地牧草生产力影响的深入机理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1992年4~9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甸草原上,选择15种牧草进行了牧草贮藏养分积累与消耗规律的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对野外采集的样品进行贮藏碳水化合物的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双子叶植物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季节变化呈U型曲线,而禾本科植物的一般为双峰或多峰型曲线。根据试验结果,作者指出了该草地类型放牧利用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4.
短花针茅草原划区牧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绵羊野外放牧试验,连续5a在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草原研究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对草地植被、土壤和家畜生产性能的影响,为草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划区轮牧有利于发挥绵羊的生产性能,在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短缺时,表现更为明显。在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供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绵羊的生产性能比较接近。划区轮牧下绵羊发挥较高的生产性能是绵羊放牧行为、可利用牧草生物量、牧草营养物质含量、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绵羊放牧行为格局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绵羊在轮牧小区内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游走时间大大减少,对牧草选择性采食明显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绵羊的采食效率和饲草的转化效率,并且绵羊消耗的能量也大为降低;草地可利用牧草生物量是草地放牧制度评价的可靠,当可利用牧草生物量低于24g/m^2时,划区轮牧优于季节连续放牧,而且绵羊的采食量受到明显影响,它能作为牧场确定绵羊冬季补饲育肥日期的有效参考指标,草地植被、土壤对放牧制度的反应不很敏感。划区轮牧和季节连续放牧区植被、土壤装况很接近,或轮牧稍好一些,在短期内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放牧与草地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放牧对植物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放牧与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及草地植物生存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当强度的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分蘖繁殖有利.并且有利于草地植被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量.适当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草地放牧对植物影响方面的论述及研究结果,分析了放牧与草地植物生长发育、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草地植物的补偿性生长及草地植物生存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适当强度的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分蘖繁殖有利,并且有利于草地植被的补偿性生长,提高草地产量.适当的放牧有利于草地植被结构的改善,提高优良牧草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刈割与放牧结合对苜蓿型混播草地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以苜蓿为主的混播草地,在前期刈割的基础上采用低、中和高3种放牧率进行轮牧。结果表明:60d放牧后,在各放牧处理间的土壤水分和容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其牧草干物质含量和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它们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牧草生长阶段,利用时期和牧草种类。供试羔羊的个体增重和产肉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其单位草地面积的增重和产肉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放牧强度增加而提高。苜蓿草地的放牧利用以中等放牧强度为宜。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放牧草地退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川西北地区的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换法研究了未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种放牧强度下的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土壤特征.在实地测定大量样方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现存量、草地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初步拟定了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地的放牧退化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建植8年经更新改良的人工草地上进行放牧强度、分区轮牧和连续放牧的比较试验表明,人工草地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0%的利用率,过度放牧会造成草地牧草产量下降,杂草增加四川麻羊在人工草地当年和翌年牧羊分别为111.89头日数/亩和191.77头日数/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南方10年来,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建植人工草地初具规模,促进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但因草地利用过重,部分草地出现退化.作者在鄂中丘陵区建植面积较大的苇状羊茅草地上,初步进行了放牧强度试验.试验表明:牧草生长季放牧率为1.8亩/只,草地利用率60%为较适宜的放牧强度,既能维持稳定的草地初级生产能力,又能控制苇状羊茅老化,供羊只获得较高的增重。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attle grazing on herbage production and its nutrient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grazing season. The graz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Deyeuxia angustifolia Bog meadow grassland established in 2010 in Sanjiang Plain. Four grazing treatments were light grazing (LG), moderate grazing (MG), heavy grazing (HG), and a non-grazed exclosure (CK) with corresponding stocking rates of 0.6, 1.0, 1.4, and 0 AU·hm2. month-1, selected as three replications. And then found out the optimum carrying capacity after analyzed the nutrition balance between livestock and grassland. Heavy grazing led to a decline in grassland productivity and soil nutrients. The SOM and the TN content in the soil layer of 0-10 cm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il layer of 20-30 cm.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nutrient changes in the soil layer of 20-30 cm. Currentl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reliable carrying capacity in this type of grassland was 1.0 AU·hm-2. month-l. Inclusion of rangeland health monitoring and optimum stocking rate into grassland management model could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rassland.  相似文献   

12.
天然草地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受生育期影响,随生长季节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放牧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群营养成分含量及其消化率.研究表明:放牧利用草群的营养成分含量高于无牧对照,其中轮牧区又高于连牧区;放牧绵羊日粮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天然草地草群营养成分含量,其中轮牧区日粮营养成分含量又高于连牧区.不同放牧制度大针茅草原混合草群及日粮消化率与牧草粗蛋白含量呈正相关,二者均随生长季节变化而降低,但不同放牧制度之间差异不明显.7月以前连牧区放牧绵羊日粮消化率高于轮牧区,7月以后轮牧区日粮消化率高于连牧区.  相似文献   

13.
春季休牧对绵羊和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休牧70、60、50d等不同休牧时间的设计,探讨了春季休牧对草地牧草产量和放牧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休牧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其中以50 d休牧期表现较好,也比较经济可行,在锡林郭勒盟地区(试验区),以4月中、下旬开始休牧,6月中旬结束休牧为宜.  相似文献   

14.
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山西亚高山草甸不同坡向牧草产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经三年的定位研究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牧草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返青,之后牧草随温度升高生长逐渐加快,牧草产量逐月增高,各坡向牧草产量动态均呈现单峰曲线的变化规律。干草产量的峰值,东坡和西坡在7月,其它各坡向则出现在8月。9月上旬牧草开始枯萎,产草量便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翌年4月牧草返青之前。牧草营养物质的变化,生长前期粗蛋白质和磷含量高,随牧草的生长发育逐渐减少。粗纤维则相反。粗蛋白质产量高峰期,东、南和西坡在7月,北坡和山顶部在8月份,与干草产量的高峰期基本吻合,此时正是牧草利用的最佳时期。除5、6月外,青草期其它各月牧草产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北坡均显著高于其它各坡向(P<0.05)。  相似文献   

15.
禁牧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禁牧3a(JM3)、禁牧5a(JM5)、禁牧7a(JM7)、休牧5a(XM5)和自由放牧(FM)等不同管理措施样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禁牧和休牧对藏北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禁牧样地的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休牧和自由放牧样地,而禁牧3a和5a显著高于禁牧7a;禁牧3a的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禁牧5a和7a,其禾草和莎草的重要值则高于其他样地;禁牧5a样地地上生物量最高,为84.2 g/m2,并且其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最小。在藏北地区,禁牧5a不仅可维持较高的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而且还能够明显提高高寒草甸可利用生物量,但是禁牧5a以上将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可利用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放牧时段对高寒草原植被群落和生物量的影响,对青海省海北高寒草原的连续放牧地、暖季放牧地以及冷季放牧地进行群落调查、样品采集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常年连续放牧相比,暖季放牧和冷季放牧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的群落高度、群落盖度和代表性牧草高度;季节性放牧较常年放牧显著增加禾本科生物量、莎草科生物量、地上总生物量和优质牧草产量;地下总生物量变化趋势为冷季放牧暖季放牧连续放牧,其中冷季放牧显著高于常年放牧;冷季放牧地的草地生产力显著高于常年放牧地,但与暖季放牧地的草地生产力差异不显著。在海北高寒草原地区,采用季节性放牧有助于提高高寒草原群落高度、盖度和草地生产力。可以适当鼓励牧民进行季节性放牧,促进天然草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山地草甸草地的植被群落特征和养分含量对围封和放牧的响应规律,分析其在不同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退化草甸的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围封(5 a)与放牧条件下,以新疆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整个生长季(5~8月)的草地群落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植物多样性以及牧草养分。【结果】 (1)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禾本科植物在山地草甸草地中均占重要地位,其重要值分别为46.48%和26.91%,而在放牧区退化指示植物(如草原老鹳草、草原糙苏和紫花鸢尾等)所占比重增加;但围封降低了植物多样性。(2)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对围封和放牧的响应明显,围封区群落植被密度、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7~8月)和地下生物量(0~10 cm)均高于放牧区。(3)与围封区相比,放牧区牧草粗纤维含量在生长季前期(5月)显著降低了18.95%,而牧草粗蛋白含量在生长季中期(6月)显著提高了的8.37%。【结论】 围封能提高草地的数量特征,增加优质牧草的比例,有效恢复退化草甸草地,但不利于植物多样性的维持;而在生长季前期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群落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在播种红豆草二茬草地上所做不同放牧管理(轮牧与定牧)加补饲(补饲与不补饲精料)方式育肥羔羊的试睑,对牧草产量、动物生产性能及生物学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轮牧比定牧增产11.68%,生物学效率可提高26~54%。在轮牧基础上后期补饲部分精料可增产18.23%(P<0.05)。实行本试验所进行的即使是不完全的季节畜牧业,亦比非季节畜牧业生产增产约4倍。从而验证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放大原则。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荒漠灌丛群落特征和土壤性状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西鄂尔多斯广泛分布的霸王、沙冬青和四合木灌丛为对象,对3种放牧强度下灌丛生长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区灌丛覆盖度、平均冠幅、高度和基径显著低于轮牧区和围封区;2)牲畜对霸王和沙冬青灌丛的啃食主要发生在叶结构部分,而四合木灌丛主要啃食三级枝结构;不同放牧强度下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围封区>轮牧区>放牧区,围封区3种灌木总生物量分别为放牧区的1.78,1.98倍和1.84倍;3)各放牧强度下,3种灌丛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放牧干扰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灌丛均为放牧区显著低于围封区和轮牧区;轮牧区深层土壤(20~40、40~60 cm和60~80 cm)的全N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和围封区;全P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规律与有机碳和全N恰好相反,为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和轮牧区;放牧干扰后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放牧区>轮牧区>围封区。综合来说,放牧会显著降低灌丛覆盖度、生产力、土壤养分和透气性,而轮牧和围封有助于植被覆盖度和各生长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