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较为普遍发生的芝麻黄化型病害分离物YS—I进行了初步病原鉴定。该分离物浸染芝麻引起叶片多角型黄斑黄化,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摩擦接种YS—I能够侵染7科9种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千日红、蚕豆;系统侵染油菜、百日菊等。该病毒能够由桃蚜以非持久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芝麻病组织汁液中存活期2天,钝化温度55℃,稀释限点4×10~(-1)。提纯病毒为弯曲线状粒体,大小约为15×810nm。血清学上该病毒与芜菁花叶病毒密切相关,与花生条纹病毒、大豆花叶病毒和黄花叶病毒不相关。在TuMV株系鉴别寄主上,YS—I与引起芝麻矮化坏死的TuMV—Se具有明显不同症状反应。因此,YS—I为芜菁花叶病毒的又一芝麻分离株(TuMy—YS)。  相似文献   

2.
芜菁花叶病毒是引起我国油莱病毒病的主要毒原。在我国南方冬油菜产区采集了数百个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株样品,经寄主鉴定和毒原纯化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分离物30个,通过Provvidenti的一套鉴定品种进行株系鉴定,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以及寄主范围试验,鉴定出三个不同株系即TuMV—CRL、TuMV—CR2和TuMV—CR3。除TuMV—CR3与Provvyidenti,R.在纽约和Green,S.K.在台湾对十字花科蔬菜上TuMV鉴定的五个株系中的TuMV—C1株系相同外,余均不同;与我国以往各地对十宇花科作物上TuMV株系鉴定的结果比较,由于国内鉴定工作未用此同样的鉴定方法进行鉴定,因此尚不能肯定油菜上的三个株系与国内已经鉴定的十字花科蔬菜上的株系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芜菁花叶病毒在油菜不同生育阶段的侵染性有很大差异,以苗期最易被侵染,而成株期抗侵染能力很强。随着植株生育进程,病毒含量由低到高,并分布于各器官。病毒的增殖和运转与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运输密切相关。病毒在植株体内的垂直分布情况,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病毒有由下向上输送的趋势。根据病毒的侵染、增殖和运转规律,对防治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澄迈、海口、万宁和五指山共8个市县,采集疑似病毒病的叶片样本302份,采用小RNA深度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黄瓜样品中存在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 MYS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共5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2.79%、31.46%、23.18%、9.61%和2.65%。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11.28%,有8种复合侵染类型,以其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明确了海南岛黄瓜病毒病主要种类及发生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在海南省被甘蔗黄叶病毒(SCYLV)侵染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类型,从集成示范及区试的50个甘蔗品种上采集带有显著病症或不显病症样品50份,采用特异引物通过RT-PCR方法进行甘蔗黄叶病毒检测和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50个甘蔗品种中有31个被检测到SCYLV,检出率为62%;病毒基因型有古巴(CUP)基因型、巴西-秘鲁(BAR-PER)基因型和留尼汪岛(REU)基因型3种,主要以CUP基因型为主,占58.06%,其次是BAR-PER基因型,占51.61%,REU基因型最少,占29.03%;未发现CHN1、CHN2、CHN3基因型。另外,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现象普遍存在,总混合侵染率达32.26%。可见,海南国家甘蔗体系集成示范及区试甘蔗品种严重感染甘蔗黄叶病毒(SCYLV),且存在不同基因型混合侵染,建议推广种植脱毒种苗来控制甘蔗黄叶病的发生。本研究为在海南蔗区推广和种植甘蔗脱毒种苗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油菜蚜虫是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其危害不但降低了菜籽产量和品质,且可传播油菜芜菁花叶病毒(TuMV)等多种病毒,引起病毒病,后者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因此研究油菜蚜虫发生和消长规律,对进一步协调和完善油菜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病、虫综合治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于1983年和1984年对陕西关中油菜蚜虫的发生和消长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根据八个大豆鉴别品种对87个大豆花叶病毒毒株的反应划分成三个类型。只侵染感病品种(Rampage、里外青、黑农28),不侵染中抗和高抗品种的毒株属于类型1;完全侵染感病品种,并侵染中抗品种之一(Marshall、丹×太、东农16)。不侵染高抗品种的属于类型2;对感病品种及中抗品种都能侵染,并能侵染高抗品种之一(Kwanggyo及雷电),属于类型3。类型2型有可能是分布较广的株系;类型3是毒力较强的株系,应给予重视。 供试毒株经鉴别寄主症状、寄主范围、汁液稳定性、传毒介体。菜豆Top Crop检索、血清检测、病毒提纯、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等测定确认是SMV。  相似文献   

8.
对香茅花叶病的侵染性、病原形态、物理性质及寄主范围等进行了研究。测定6科40种(品种)植物,发现禾本科的玉米4个品种、高梁3个品种和甘蔗等被侵染发病,表现系统花叶症状。其余5科32种(品种)植物不表现症状。病原钝化温度为55℃,稀释限点为10~(-2)—10~(-4),体外存活期为1d。用病叶粗提纯液制样,在电镜下可观察到许多线状病毒粒子,测量其大小为9.7×750—800nm。在受侵染的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看到同样的病毒粒子和风轮状或片状聚集体的内含体。结果表明,引起我国香茅花叶病的病原属于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一个株系。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cassava mosaic virus disease)的危害情况、田间症状及其病原类型,本研究于2018—2019年调查了该病在国内的分布情况、症状特征及种质来源等数据,采集了8省(区)19地的384份样品,利用特异性引物检测2种木薯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症状类型,并通过序列比对明确其病原特点。结果表明:木薯花叶病毒病已经在我国发生,种茎调运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病原有斯里兰卡木薯花叶病毒株系(Sri Lankan cassava mosaic virus, SLCMV)和木薯普通花叶病毒(Cassava common mosaic virus, CsCMV)2种病毒,可分为单独感染、复合感染,其中SLCMV的检出率为21.1%,CsCMV的检出率为36.5%,SLCMV-CsCMV复合侵染率为15.1%;检测到的SLVMV与东南亚SLCMV序列同源性为99.4%~99.7%,检测到的CsCMV与拉丁美洲的CsCMV序列相似性为91%~96%。推测国内木薯花叶病毒病主要由2种病毒侵染引起,且普通花叶病毒有产生序列变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芜菁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10余年来,芜菁花叶病毒(TuMV)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大量TuMV株系核酸全序列和部分序列的分析,增加了人们在核酸分子水平上对TuMV遗传、变异和进化的认识.TuMV株系核酸序列较大的变异性与病毒广泛寄主范围是一致的,核酸重组加快了TuMV的变异和进化.通过研究油菜、大白菜对TuMV的抗性,发现了株系专化性和广谱性两类抗性,其中一些抗性基因已被定位在遗传图谱上,为其进一步克隆提供了条件.将作物自身抗性和转基因抗性相结合,获得对TuMV广谱而持久性抗性,是研究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是危害海南兰花最普遍的2种病毒。CymMV侵染蝴蝶兰后引发黄化斑、坏疽凹陷斑、畸形生长等多种症状;侵染石斛兰引发花叶、黄化斑、全叶黄化或红化、契形坏死、疱状突出等症状;侵染文心兰引发花叶、黄化、坏死、畸形生长等症状。ORSV的症状种类则相对简单,蝴蝶兰上引发环斑、系统性黄化、凹陷坏死、疱状突出等症状;文心兰上主要表现花叶;石斛兰上未检测到ORSV。  相似文献   

12.
大豆病毒种类鉴定和检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地,普遍发生病毒病,1985年调查,平均发病率达28.58%。 通过鉴别寄主反应,血清学和电镜等鉴定方法,从我国大豆上分离和鉴定出6种病毒,即大豆花叶病毒、大豆矮化病毒、花生轻性斑驳病毒、蚕豆萎蔫病毒、烟草坏死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前三种最主要,田间病毒常发生复合侵染。大豆花叶和大豆矮化是大豆的主要种传病毒,二者也可复合种传。从其它豆类分离的种传病毒,经人工接种可侵染大豆的有番茄不孕病毒、菜豆普通花叶病毒和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国内在烟草上报导的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黑环病毒,华北花生上的花生矮化病毒,经室内接种,也可侵染大豆。以上,除大豆花叶病毒已普遍发生外,其它是局部发生或在田间大豆上尚未发生,但有潜在危险性。所以,在对内植物检疫方面应制止零星发生的种传病毒通过地区间调种而传播蔓延,在对外检疫方面,应严格防止国内尚未发生的大豆新病毒随引种传入我国。 本文提出的检验技术,可供检疫苗圃或产地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株系复杂且不断变化、并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恶劣影响的病毒,其严重的致病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技术是研究其致病机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病毒侵染获得侵染性cDNA克隆,进一步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应基因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由此为SMV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策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应用状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Areca plam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ANRSV)是马铃薯Y病毒科(Potyviridae)中分别可诱导十字花科作物和槟榔产生坏死病症的2种不同属病毒。VPg(Viral protein genome linked)作为与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基因组5′端的结合蛋白,在病毒复制、翻译和运动等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In-Fusion克隆策略分别构建了可表达3′端融合Strep蛋白标签序列的ANRSV和TuMV VPg全长编码基因的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载体pPVX-VPg-AR和pPVX-VPg-Tu。通过农杆菌渗透注射接种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利用RT-PCR、Strep蛋白标签亲和层析和Western blot等方法证明了PVX病毒载体能够介导VPg-AR和VPg-Tu蛋白在本生烟中系统表达,且发现这2种VPg蛋白的过量表达诱导本生烟叶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坏死病症。进一步采用DAB和NBT染色,在产生坏死症状叶片中检测到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积累。因此,推测VPg可能是TuMV和ANRSV诱发植物病症产生的一个决定因子,为后续研究这2种病毒诱导症状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芸薹属油菜种质资源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的鉴定结果表明:1.抗菌核病的基因主要存在于B和C染色体组,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基因主要存在于C染色体组。2,农艺性状与抗菌核病性存在相关;B.campestris有效分枝点高度、B.carinata的株高、有效分枝点高度与抗性指标RRA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B.juncea二次有效分枝数与RRA呈显著负相关,B.napus的上述性状与RRA相关不显著。3.油菜单株产籽量和产油量随病情加重而下降,达显著或极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16.
刘志昕  郑学勤 《热带作物学报》1993,14(2):93-97,T000
对海南产区感染花叶病的香蕉病株进行生物学分离获得一种直径为28—30nm的球形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汁液接种可引起香蕉花叶症状,并侵染一些黄瓜花叶病毒(CMV)的诊断寄主植物,提纯病毒外壳蛋白由一种分子量约为3.2×10~6道尔顿的亚基构成,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该病毒分离物和CMV有血清学关系,根据这些性质该病毒分离物被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7.
用枯斑寄主菜豆品种Top Crop测定了大豆花叶病毒(SMV)一强株系在3个抗性基因不同的大豆品种内的病毒浓度。结果表明:SMV在感病品种合丰25(r_1r_2r_3),中抗品种铁丰18(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相同(P>0.05),高抗品种诱变30(R_1R_2r_3)内的病毒浓度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合丰25(P<0.05)。中抗品种铁丰18与高抗品种诱变30内的病毒浓度无差异(P>0.05)。症状调查结果表明:SMV侵染大豆不同品种产生的症状,与大豆体内的病毒浓度无关。试验结果揭示:大豆花叶病毒与大豆品种的相互作用中,症状反应是SMV株系与大豆品种的特异组合,大豆品种对某一小种抗性并不一定代表其田间抗性。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接种高病害压条件下,对当前生产上应用的13个油菜双低和杂交品种及14份资源材料进行了 对芜菁花叶病毒( TuMV)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13个油菜品种均不抗TuMV,但感病性低于对照品种中油 821。14份油菜资源材料间抗性差异显著,有3份材料表现高抗和中抗。大部分油菜推广品种表现的高发病率和 病情指数表明在病害流行地区和年份,这些品种不足以抵挡病毒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油菜病毒病分布于世界各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引起发病的病毒已知有16种,另有2种菌原体。其中芜菁花叶病毒、花椰菜花叶病毒、甜菜西方黄化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病均属重要的病毒种类。对其分布危害、病原特性、发病规律和防治途径等进行了不同深度  相似文献   

20.
一些报道表明,大豆花叶病毒(SMV)侵染大豆后,可造成种子重量减轻,但尚无证据表明种子传毒与种子重量之间有何关系。Stevenson等(1970)报道豌豆种子大小与豌豆种传花叶病毒的种子传毒率之间无任何关系。Powell等(1970)发现南瓜花叶病毒的种子传毒率在重量不同的种子中基本一致。本文报道大豆花叶病毒的种子传毒率与种子重量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