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研究适合秦安县马铃薯垄作双行栽培技术模式的最佳覆盖材料和覆盖方式,掌握不同覆盖材料、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和纯收益等的影响,进行了本次试验。结果表明:垄作双行黑膜种植+垄沟秸秆覆盖、垄作双行白膜种植+垄沟秸秆覆盖这两种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集雨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2.
旱地烟叶不同覆盖方式增产节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中,地膜+秸秆覆盖增产增收效果最好,地膜覆盖次之;秸秆覆盖处理对0~20 cm土壤保墒效果较好,地膜覆盖对20~40 cm土壤保墒效果较好;地膜+秸秆覆盖的节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在干旱山区应用地膜覆盖种植马铃薯,能够提早成熟,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为了解干旱山区利用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的生育状况和产量表现,在若笠乡曹岘村开展了玉米秸秆、黑色地膜、露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种植马铃薯由于地温较低有利于薯块膨大且保墒效果好,为此在靖远县干旱山区玉米秸秆可以替代地膜在马铃薯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节水种植技术对旱地笋田有保墒作用,能显著提高芦笋产量和品质,有效提高笋田水分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益和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生产中采用马铃薯草膜双覆盖垄作滴灌技术,既可利用地膜的保墒增温效应,也可使安定区玉米秸秆资源就地利用。结果表明,在安定区采用草膜双覆盖垄作滴灌技术种植马铃薯,适宜播期以5月4日为宜,出苗率高、产量高,产量为46 380 kg/hm2。播种过早出苗后易发生冻害,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7.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保墒效果不好的地区有明显的作用,可减少水分蒸发,是农业节水新技术之一,具有集雨、保墒、增温、增产,操作简便及成本低等特点。本研究首先介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而后介绍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优势,最后总结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掌握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区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及集雨保墒效果,定西市安定区进行了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黑膜双垄沟全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带状平作种植集雨保墒效果好,马铃薯产量分别达29 391 kg/hm~2和28 039.5 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7 873.5 kg/hm~2和6 522 kg/hm~2,增产率分别达36.6%和30.3%,适合在旱作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崔运峰  董洁  邹皆明 《农技服务》2011,28(8):1228+1230-1228,1230
从秸秆覆盖量、覆盖时间、覆盖时期和覆盖方式等方面综述了秸秆覆盖节水保墒效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庆城县引进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研发的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新技术,在县内的山、川、塬不同的生态区域内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工作。据悉,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甘肃省五大农业推广潜力技术之一,该技术在马铃薯、小麦、玉米三茬栽培模式中,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抗旱增产、节本增效作用。同时为聚乙烯地膜减量使用、秸秆有效还田寻求出了一条简单、适用、环保的新途径。该技术如果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可避免聚乙烯地膜造成的土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具有集雨、保墒、增温等特点,且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一般比半膜覆盖玉米平均增产25%~30%。  相似文献   

12.
浅议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膜保墒技术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现代意义上的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在覆膜时间上包括秋覆膜和早春覆膜,在覆膜方式上包括半膜覆盖和全膜覆盖,在覆盖膜延期利用上包括留膜留茬越冬和一膜两年用。与传统地膜覆盖种植方式相比,现代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基本实现了“五改”:一是改作物播期覆膜为秋季或早春覆膜。二是改半膜覆盖为全膜覆盖,三是改一膜一年用为一膜两年用,四是改垄面平播为双垄沟播,五是改几乎全部种植玉米为因地制宜种植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甜瓜、谷子等各种特色抗旱作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生物降解膜和PE地膜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增产效果,解决PE地膜在土壤中残留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生物降解地膜推广使用,以大西洋3号为供试品种,试验了生物降解地膜和2种PE地膜对马铃薯产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生物降解膜处理的马铃薯产量高于覆盖PE地膜处理的产量,处理4(覆盖生物降解膜)马铃薯亩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为2 824.5 kg和79.8%,不覆盖地膜的处理1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最低。在马铃薯生长前期生物降解膜的增温保墒性能优于PE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与PE地膜相比,土壤脲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微生物碳氮含量以生物降解地膜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覆膜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土壤温度及含水量,进而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4.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该技术具有集雨保墒,增肥,抑蒸,抗旱,抑制杂草,增产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干旱的情况下,对春季一次性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从而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田生态环境,使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1栽培技术优点1.1双垄全地面都覆盖地膜,春季微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垄沟内,有效解决了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1.2全膜覆盖能保蓄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  相似文献   

15.
玉米二元组合覆盖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二元组合覆盖玉米是用地膜和秸秆两种材料组合的一种全覆盖模式,它将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和秸秆覆盖的降温保墒有机地结合起来,减少了秸秆前期降温和地膜后期增温的弊端,具有明显的土壤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生态条件,调控了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协调生长,提高了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和干物质积累与灌浆强度,是解决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甘肃省的多点试验示范,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一膜两年用马铃薯栽培技术。该技术是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后不再揭膜,不再翻耕土壤,来年春季在原来地膜上种植马铃薯的一项集节本增效、集雨保墒、保护环境于一体的抗旱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3种不同材料的降解地膜,以普通农用PE地膜作对照,考察不同地膜对冬季马铃薯生产的保温保墒、农艺性状以及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湖北光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降解膜对冬季马铃薯生产的保温保墒效果、农艺性状与普通农用PE地膜相当,自然降解性在3种降解地膜中表现最好,具有很好地市场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我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种植技术。其主要优点是:①通过在大小垄上全部覆盖地膜,充分收集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将春季5毫米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集雨沟,有效解决了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从而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  相似文献   

19.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和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栽培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79%、36.31%和54.08%、31.42%。土壤贮水量受覆盖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全膜双垄沟播、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麦秸覆盖平作栽培能有效的提高0~110 cm土层的贮水量。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天水市旱作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天水市旱作农业区域布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旱作农业不同生态区域类型,提出了以旱作农业生态区为基础,合理调整优势作物区域布局;推广以地面覆盖蓄水保墒、地膜、秸秆(残茬)覆盖、配方施肥、生物抗旱、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间套复种、旱作农业工程等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