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鉴别并引种栽培早竹若干变型品种,分析早竹变型品种的形态特征、经济性状、引种结果及引种现状, 提出早竹品种引种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20个观赏竹品种为试验材料,选取9个性状作为评价因子,采用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系统。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权重值,观赏价值、抗病虫害能力和抗寒性为决定观赏竹品种引种价值的主要性状,所占比重分别为0.557 2、0.202 8和0.083 4,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加权灰色关联度值,判断20个观赏竹品种引种价值的排序,大黄苦竹、花秆早竹、刺黑竹、银丝竹和金条竹排名前5位,引种价值最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优良笋材两用竹种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四川省竹林区域分布,选择代表地区引种撑绿杂交竹、麻竹,与四川乡土笋材两用竹进行竹笋品质、竹材性状、生态适应性因素的比较评价,选择出优良笋材两用竹种撑绿杂交竹、麻竹、毛竹、苦竹。  相似文献   

4.
围绕四川竹业资源培植需求,对8个丛生竹竹(品)种引种栽培3 a的生长性状变化和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立竹胸高断面积、竹丛篼幅及冠幅的变异系数变化,探讨了竹丛生长的营养空间拓展及其立地适应性表现.结果表明,丛生竹造林3 a的生长增殖已正常地表现出丛生竹无性系种群增长及结构动态,竹林已具备资源生态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北京竹子引种历史、栽培研究与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子因其优美的自然特性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北京作为文明古都,也具有悠久的竹子引种栽植历史。文中对北京竹子引种栽培历史进行了研究考证,归纳总结主要绿化和观赏竹种资源,评述竹子引种栽培、养分管理和抗寒性等研究进展,分析竹子孤植、列植、群植、丛植等造景方式以及竹作为主景、配景等园林应用形式,并从竹子引种栽培、科学研究和弘扬竹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桐梓县引种优良笋用竹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引种地和原产地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论述引种优良笋用竹的可能性,并通过对不同海拔引种的笋期,厉竹率、地下竹鞭生长及产量测算等恢复适应性指标的观测,从而进行适应性分析,初步得出的适应性顺序为:(1)新站;早竹、雷竹、红竹、白哺鸡竹;(2)元田大早竹、红壳雷竹、红竹、安吉金竹、雷竹、白哺鸡竹,乌哺鸡竹,尖头青竹,高节竹;(3)凉砚垭;早竹,红竹、白哺鸡竹,雷竹。  相似文献   

7.
杂交撑绿竹引种与丰产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撑绿竹为优良杂交竹品系之一,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出笋率高和适于造纸等特点,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表明,撑绿竹适合于湘南、湘东、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引种与丰产栽培。通过引种与扩繁,对丰富我省竹类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竹产业化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早竹,属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盛产其竹的浙西北地区称雷竹,意早春打雷时节即有笋出。早竹无大小年之分,是典型的笋用竹,鲜、嫩是其笋质的特点。由于早竹具有出笋早、产量高、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等特点,各地广为引种,不过其中因为忽视引种地区的立地条件或因栽培技术不当而致失败者也不乏其例,现将早竹引种及栽植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优良食用笋竹种引种地域差异分析与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7年引种早竹、高节竹、红哺鸡竹、鸟啼鸣竹、白哺鸡竹等多种食用笋竹栽培的研究,系统分析引种地与原产地地域差异和生长性差异,探索食用笋竹栽培经营模式,对湖南食用笋竹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雷竹引种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当阳市于2002年引种雷竹,通过5a栽培试验,雷竹生长发育良好,优良性状表现突出,产笋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阿帕斯竹(Gigantochloa apus)属巨竹属,为大型优良材用竹种,高达22m,地径13cm左右。材质非常柔软,适用编织、槎绳。分布于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国,是印度尼西亚瓜洼最重要的竹种,非洲南部有引种栽培。中国的引种适生区为热带至南亚热带北缘、中亚热带南缘。阿帕斯竹是国外优良速生经济竹种,引种至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地理过度带的福建省华安县,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该竹种笋期长达5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2.
四川秦巴山区引种丛生竹冻害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笋竹产业是四川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丛生竹引种及资源培植是构建区域笋竹基地周年产笋的关键。冬季低温冻害是丛生竹引种及资源培植的主要制约因子。通过对12个竹种定植3年的冻害监测分析,各丛生竹均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冻害程度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竹种和不同的丛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纬度梯度冻害程度要大于海拔梯度,但任山地立地条件下,海拔控制尤为重要。推荐了5个适宜四川秦巴山区域低山河谷、丘陵区立地条件的丛生竹竹种。  相似文献   

13.
1990年春季从浙江引种早竹、雷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1991年从本省古田县引种黄甜竹。7个竹种引种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76.2%~100%,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6.2%。经过4~5年的培育,1995年每公顷竹笋产量达3649.5~16135.5kg,产值达19513.5~64542.0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引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观赏地被竹类引种选育及其园林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江苏地区的气候条件,对观赏地被竹类进行了引种选育与应用研究。经10多年的引种选育试验,从引种原则、引种驯化、引种试验、园林应用推广等方面,形成一套成功的地被观赏竹引种选育栽培技术。总结探讨了大力发展规模化观赏地被竹容器育苗作为观赏竹类应用推广重要技术思路。筛选出适合江苏引种栽培的地被竹类植物,分析了观赏地被竹园林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清甜竹是广西林科院戴启惠、黄大勇两位竹子专家近年发现的新竹种。为了探索清甜竹的开发价值,我们承担柳州地区科委下达的《清甜竹引种示范》开发项目,1995年开始少量引种,1996~1997年春引进大批量种竹至柳州沙塘柳州地区农科所成片种植。现竹子生长茂盛,已郁闭成林。营造示范林取得满意效果。经过几年探索,引种清甜竹有几个突出特点:1.适应性广,清甜竹原产地呈零星分布,未见成片栽培。从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土壤较深厚肥沃的山区引种到气温较高、雨量较少、土坡校干燥的柳州沙塘台地上,竹子生长发育正常,壮叶茂,2.科学种植…  相似文献   

16.
厦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观赏竹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厦门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共有竹亚科植物25属,130种及变种、变型、栽培型(其中大部分是引种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竹子有70种及变种、变型、栽培型。通过区系分析认为,合轴丛生中型竹类占首位。根据该区观赏竹种的地下茎、性状、色彩等,把它们分作十三大类,并分析了每一大类的观赏特性、园林配置特点和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刚竹属良种黄秆乌哺鸡竹的选育过程、良种特征及其栽培技术要点。黄秆乌哺鸡竹来源于1982年河南省永城县引种乌哺鸡竹过程中发生的变异,经多年纯化、繁育、性状特征观测和区域试验,性状表现一致、稳定,2022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国S-SV-PV-004-2022)。黄秆乌哺鸡竹竹秆呈鲜艳的金黄色,中下部节间具1或数条不规则的绿色纵条纹,观赏性极佳,耐寒性强,能在北京地区正常生长,自然越冬,可广泛应用于城乡绿化。  相似文献   

18.
《世界竹藤通讯》2006,4(1):43-43
地处青藏岛原过渡地带的四川,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最宜于各类竹子的生长,是中国特有的混生竹分布区。四川既有热带的丛生竹,又有温带的散生竹;既有优良材用竹,也有优良笋用竹;引种的外来优良竹种也能生长良好,竹种约有100种以上,不少具有晕要经济价值,已广泛应用。四川省现有竹林面积55万hm^2,  相似文献   

19.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竹类专题园竹种名录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类专题园是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内的6大专题园之一,该园占地面积为38.5亩,目前已引种竹种约40属255种,成为世界上竹子种类最为丰富并以丛生竹为特色的竹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将如此众多的来自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气候带、具有不同生态习性的竹种引种到位,种植成活并使其生长良好、建成较好的园林景观,这在园林史上是罕见的。本文是世博会竹类专题园引种竹种的初步名录。  相似文献   

20.
几个优良散生笋用竹种的引种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春季从浙江引种早竹、雷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角竹、高节竹,1991年从本省古到引种黄甜竹。7个竹种引各当年造林成活率达到76.2%-100%,平均造林保存率达86.2%。经过4-5年的培育,1995年每公顷竹笋产量达3649.5-16135.5kg,产值达19513.5-64542.0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推广价值。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引种造林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