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雷淑琴  陈朝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14-11917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玉门海拔高度在1500m左右,我国许多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玉门的气象要素均有十分敏感的反映.在此利用玉门镇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 ~ 2013年的气象和灾情资料等,通过分析玉门镇国家基本气象站近60年来的几次异常极端气候事件与我国几次异常气象灾害,探讨玉门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发现,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前一年(1953年)玉门气温异常偏高;1963年我国海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当年3月份玉门气温异常偏高;1975、1991、2007年我国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前,玉门冬季降水量异常偏少;在厄尔尼诺年玉门气温异常偏高;在拉尼娜年玉门气温异常偏低,且降水量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2.
以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综合指标法,建立气象灾害损失综合指数,分析内蒙古气象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并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死亡人口对气象灾害综合损失的影响大于直接经济损失;1980—2015年内蒙古气象灾害综合损失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1998年之前气象灾害综合损失较小,增加趋势不明显,气象灾害损失中死亡人口占主导地位;1998年之后综合损失显著增加,气象灾害损失中直接经济损失占主导地位;1980—2015年气象灾害损失等级逐年加重,1998年以后气象灾害损失偏重;直接经济损失和气象灾害综合指数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死亡人口与降水量显著相关,气温和降水量异常是引发内蒙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20年成都地区14个国家级考核气象观测站逐日最低气温、逐日最高气温、日累计日照时数、日总降水量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灾害指数、灾害发生频率方法,并结合气象灾害指标,统计分析了该地区蓝莓果期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12日至2月初,内江市出现了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低温阴雨雪灾害天气。日平均气温异常偏低、降水量异常偏多,均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小于3℃日平均气温的连续天数、大于0.1mm降水连续日数,均突破历史最长记录;降雪范围、强度、积雪深度为历史罕见。造成2008年1月份大范围低温阴雨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2007年夏季迅速形成的"拉尼娜事件",致使环流异常,冬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强;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西部高度场偏低,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偏西,有利于暖湿空气向盆地输送;青藏高原低槽异常活跃,增强了水汽向盆地的输送。此次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天气给内江市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综合评估为大型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5.
<正>据甘肃省气象局通报,近10年干旱灾害导致甘肃损失近83亿元,2007年最多达15.7亿元。甘肃省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8.5%,高出全国平均状况17.5%。气象灾害损失相当于全省GDP的3%~5%。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灾害居首位,冰雹灾害次之。  相似文献   

6.
利用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10个气象站1961—2020年降水量及旱灾资料,分析昌吉州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计算各气象站月、季、年降水距平百分率,按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标选取干旱事件,详细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对历史旱灾实际情况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标结果进行实用性评价;分析农作物成灾面积的逐年变化趋势,研究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昌吉州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年内分布不均衡,夏季降水量最大,冬季降水量最小;从年代上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降水量整体偏少且变化不稳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逐年增加,且1983年发生了突变性增加,1998年增加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增加平缓。60年来气象干旱发生的频次有中部多于西部和东部的特点。气象干旱发生的月频次呈波动状,其中1月最多,7月次之,11月最少;气象干旱主要是秋旱,冬旱次之,主要以轻旱为主。气象干旱事件发生的年频次逐渐减少。60年来受气象干旱影响,阜康市、吉木萨尔、奇台、木垒县农作物成灾面积较大,受灾程度严重,蔡家湖、昌吉市次之,玛纳斯县、呼图壁县较小,受灾程度轻,气象干旱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呈减少趋势。降水距平百分率评定的旱灾年与历史旱灾年吻合年数为21年,吻合率达80%。  相似文献   

7.
1961-2017年成都市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取1961—2017年成都市月降水量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EEMD周期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成都市近57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为其水资源检测、评估和气象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结果表明,成都市近57年平均年降水量为892.6 mm,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无突变现象发生,以3年和5年的年际周期振荡变化为主。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累计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80%,其中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不存在突变,包含2年和7年的周期;秋季降水量存在2个突变点,变化周期以准3年和11年为主。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6%,有多个突变点,存在2年和9年的周期。冬季降水量仅占3%,呈缓慢上升趋势,存在多个突变点,周期为2年和准6年。  相似文献   

8.
玉门市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及气象灾害防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玉门地区的日照、气温、降水、风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门市光照充足;气温垂直分布比较明显;降水量的地域差异明显,年降水量受地形的影响,由北向南递增;风受地形影响较大,由于地处河西走廊地带,南北有两山对峙,形成自然的峡管状,风在这个地区产生峡管效应,风速明显增大。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严重。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农业气候资源的应用途径及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以期促进玉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61—2010年奈曼站的温度、降水、风向、风速资料对近50年奈曼旗寒潮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天气是奈曼旗多发的气象灾害,它伴随的大风、雨雪、降温和持续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  相似文献   

10.
分析茂名地区2008—2017年的气象灾情普查数据,得到茂名市气象灾害序列。台风是对茂名地区造成影响最严重的一类气象灾害,暴雨与低温阴雨的影响次之。灾害在汛期4—9月发生频次较高,其中6月与8月最多。雷暴是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及时有效地制定主汛期防汛策略和提高基层气象抗灾救灾与公众防灾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河南省13个观测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近50年河南省气候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近50年来河南省气温表现为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表现为中部和西部升幅较小,中北部较大;年最高气温以西部升温幅度最大,中部最小。降雨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中部、东部降雨量呈增加趋势,北部、豫西、豫南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东部减少最多,西部减少最少;相对湿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南部中北部减少较多,中部、东部、最北和最西部地区相对湿度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显著周期分别为平均气温3~5年,降雨量5~6年。  相似文献   

12.
吴俊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79-9880,9944
利用商丘8个县(市)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商丘市(西片、中片、东片)降水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商丘市开展人工降水的可行性及其增雨潜力。结果表明,商丘市各片年、季、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季降水变率较大,易形成旱灾和涝灾;根据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商丘各县(市)3~11月(春、夏、秋季)均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从区域分布来看,中片可供作业日最多,相对增雨潜力最大;西片次之;东片增雨潜力最小;从月季分布来看,6月份相对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最小,春季相对增雨潜力最大,秋季次之,夏季最小;由雨日条件分析可知,商丘市各片潜在的作业天数春、夏、秋季平均分别为3~4、2~4、2~4 d。  相似文献   

13.
李宏伟  田竹君  杨伟  李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93-4496,4525
[目的]研究近50年三江平原农业气象条件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利用三江平原不同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并使用这些数据计算各个站点的积温、潜在蒸散量等;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生成了近50年三江平原多种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图,并对这些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为2.5~4.5℃,气温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呈带状分布;降水空间分异明显,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 mm,降水基本以西北-东南方向左右对称;多年平均风速为3.0~3.6 m/s,其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的空间格局十分吻合;夏半年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都在65%以上;;一年中该地区最大光照时数的分布与太阳赤纬的周年变化曲线类似,均呈正态分布,同时呈现出地理纬度差异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135~146 d,呈现明显的纬向分布趋势。[结论]该研究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的合组安排与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 要:为了解西北东部降水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贫困实施扶贫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年中国西北东部81站降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相关系数、相对变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北东部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东部边界附近、甘肃岷县—临洮—华家岭、宁夏固原一带,增加区在德令哈—都兰—托勒区域;春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中东部、南部,增加区在青海中东部、西南部;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河西走廊西端,增加区在青海中西部、北部、陕西南部;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南部、宁夏中南部、甘肃东南部,增加区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冬季降水量(除个别站点外)均为增加趋势。季节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高值区在青海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低值区在祁连山区及青海南部、陕西南部。近50年秋、冬季降水量发生突变,判断可能的突变点分别是1975年、1986年。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西北地区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莉  奚晓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65-20068
利用西北地区125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和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年西北地区风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风速存在北大南小的分布特点,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在1~4 m/s,小值区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蒙边境地区;年平均风速的减小率均在0.1 m/(s·10 a)以上,其中新疆的西北部、新疆的东南部和内蒙古的西部风速减小趋势最显著;风速的月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4月份的风速最大;年平均风速整体呈减小趋势主要是由于日平均风速〈3 m/s的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青海、甘肃和新疆均出现突变点,突变时间分别为1993、1982和1981年;风速主要呈现出整体一致和"负正负"的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世界4个棉花主产国(区)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前苏联中亚国家棉花分布及种植概况,选取相应的代表气象站,对各产棉国或其主要棉区1951~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进行年代际和近1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以期对新疆科学、合理地布局棉花生产区和指导棉花种植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世界4个主产棉国(区)均表现出1990年代最高,1960年代是一个冷期;(2)1990年代印度棉区、美国东部棉区降水正常偏多,而巴基斯坦棉区和美国西部棉区则表现出降水显著偏少;(3)世界4个主产棉国(区)近10年年平均气温均有增暖的趋势,尤其1998年以后,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显著;(4)各国和不同的植棉区近10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表现不一致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姚付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40-15143,15154
根据天山北坡东部地区3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7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47a来天山北坡东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及季节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年以后是气温上升最显著的时期,从线性拟合来看,冬季气温升高最为显著;该地区年平均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夏、冬季平均降水量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一致,秋季平均降水略呈下降趋势;该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祝新建  臧新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73-12875
根据获嘉县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和当地的耕地面积、人口密度和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等资料,利用气象材料、方法及评价指标,从暴雨、冰雹、大风等方面对致灾因子进行分析,利用ACRGIS软件插值法进行各种因子的风险区划,并建立了获嘉县的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结构型统计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暴雨、冰雹和大风灾害发生概率高,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程度较高的地方主要分布在照镜镇、位庄乡、中和镇和徐营镇,风险程度相对较小的地方主要是城关镇、黄堤镇和亢村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平均差值分析、相符率分析等方法,对即墨市国家一般气象站旧站1985~2014年气象要素进行纵向变化分析,对2014年台站搬迁过程中新、旧站的同期气象资料进行横向对比,查找要素差异,系统分析探测环境变化对主要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14年探测环境改变,引起旧站气温升高,风速显著减小,主导风向存在年际突变,年降水量比新站明显偏少。在各要素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引起的探测环境改变是造成气温、风向、风速等要素改变的主要因素,站址变迁引起的探测环境改变与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保持台站长期稳定,对保证气象要素的连续性、代表性、准确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吉林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吉林省46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采用气候统计和诊断方法,分析了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平均值空间分布呈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气候倾向率由西向东先升高后降低。地表温度高的站点升温幅度小于地表温度低的站点。地表温度多年平均值的季节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地表温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1961—2015年吉林省地表温度以0.70℃/10 a的气候倾向率显著上升,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4、0.36、0.51、1.50℃/10 a。冬季和年平均地表温度分别在2001年和1993年发生突变。地表温度绝大多数异常气候年份为异常偏暖年,多在2010年之后。未来季节和年地表温度均呈上升趋势。海拔是影响地表温度的主要地理因子,气温是主要的气候因子。夏季降水量对地表温度为负效应,冬季降水量以正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