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旨在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氨基酸对瘤胃微生物群系特征以及发酵的影响。以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羯羊为瘤胃液供体,采用人工模拟山羊瘤胃发酵装置。通过特定氨基酸缺省底物的方法,设定5个处理组:全量氨基酸(AA)组(A组)、蛋氨酸缺省组(B组)、赖氨酸缺省组(C组)、支链氨基酸缺省组(D组)以及芳香族氨基酸缺省组(E组)。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pH均在6.01~6.45之间变化,均值以C组(-Lys)最高为6.23;氨氮浓度变化范围为7.98~29.05mg·100mL-1,均值以A组(全量AA)最高为18.16mg·100mL-1;4组特定AA的缺省对瘤胃微生物(细菌和原虫)的限制性作用(相对于全量AA组)排序为(由大到小):支链氨基酸(BCAA)芳香族AA(ARAA)蛋氨酸赖氨酸;P/B比值以B组最高为101.37%,D组最低为88.22%,微生物AA-N、细菌AA-N和原虫AA-N分别以E组、D组和E组最高,均以C组最低;微生物的遗传指纹图谱表明细菌和原虫内部菌群结构因特定AA缺省底物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氨基酸对瘤胃微生物群系的生长以及发酵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粮不同蛋白质来源对山羊瘤胃微生物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及其氨基酸(AA)组成模式影响的规律.以4只瘘管山羊作为试验动物,分为A组(羽毛粉组)、B组(玉米蛋白粉组)、C组(豆粕组)和D组(鱼粉组)4个组,进行4×4拉丁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饲料显著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的量,以豆粕组最高,为13.975 0 mg/mL,羽毛粉组最低,为10.765 0 mg/mL(P<0.01).微生物蛋白中AA-N的含量也受蛋白质来源的影响,豆粕组AA-N比例最低,而鱼粉组最高.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AA-N的含量与细菌(原虫)蛋白有负(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69-1.098X1+1.498X2(R2=0.944).研究还发现微生物蛋白的AA组成模式在不同蛋白质处理以及微生物区系间有差异.原虫蛋白的Val含量高于细菌,而细菌蛋白的Lys含量则高于原虫.细菌蛋白的Arg含量,原虫蛋白的Met、Leu和His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AA的变化与微生物类群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日粮蛋白质对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和微生物从组成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的蛋白质饲料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及其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以3只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为羽毛粉组(A组)、玉米蛋白粉组(B组)、豆粕组(C组)和鱼粉组(D组)4组进行体外培养,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结果表明:pH在5.80~6.80间变化,均值以C组最低(6.19),A组最高(6.61);氨氮浓度变动范围为36.8~120.1 mg/mL,均值以A组最低(54.9 mg/L),C组最高(99.5 mg/L);微生物蛋白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D组最高(0.651 3 mg/mL),A组最低(0.528 9 mg/mL),c组细菌蛋白量(0.330 9 mg/mL)在4组中最高.原虫蛋白量/细菌蛋白量在组间也差异显著(P<0.05或P<0.01),以A组最高(107.00%),C组最低(84.30%).另外,遗传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原虫和细菌区系内类群结构在各组间明显不同.总之,本研究中不同的蛋白质饲料对体外培养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其群体结构有不同影响,以鱼粉对微生物生长的促进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4.
以3只瘘管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用体外法研究不同底物对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的影响。底物设计:可溶性淀粉/滤纸纤维(NSC/SC):100∶0,70∶30,50∶50,30∶70,0∶100。结果表明:在NSC/SC的比例为30∶70组微生物产量和纤维素降解率最高,瘤胃液中的NH3-N浓度最低,发酵状态最佳;原虫与细菌的比例,总体上有随NSC/SC下降先成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NSC/SC的比例为50∶50组达到最高峰。细菌16srRNA的V3可变区PCR-SSCP各组图谱反映了细菌类群内部种属因底物的改变而发生了应变。原虫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随NSC/SC下降,内毛属与等毛虫原虫的比例下降,而双毛属与头毛亚科原虫的比例增加,即原虫类群内部种属也对底物变化的产生应变。不同淀粉与纤维素比例水平底物不仅影响了瘤胃发酵也影响了瘤胃微生物的群系特征。[动物营养学报,2007,19(6):654-662]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氮源和水平对肉牛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不同水平(0、50、100和200 mg/L)的尿素、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培养液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质、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以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为氮源,培养液pH和微生物蛋白质浓度分别显著低于和显著高于以尿素为氮源(P<0.05),以支链氨基酸为氮源培养液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以尿素为氮源(P<0.05),以异亮氨酸为氮源培养液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和丙酸浓度都显著高于其他氮源(P<0.05);随着氮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以及氨态氮、微生物蛋白质和丙酸的浓度都显著的升高(P<0.05);氮源和水平对各指标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结果提示,亮氨酸作为氮源更有利于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200 mg/L的氮水平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氮源和水平对瘤胃发酵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择4头体况良好且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采用4×3不完全拉丁方设计,配制蛋白水平相同但牧草蛋白来源不同的4组日粮,分别为A(苜蓿、羊草和稻草)、B(羊草和苜蓿)、C(羊草)、D(苜蓿和稻草),旨在研究不同蛋白组成日粮对山羊胃肠道氨基酸和肽的影响。结果表明,D组日粮蛋白质消化率和蛋白质沉积量最高。各处理组瘤胃内游离氨基酸、肽氨基酸浓度分别为25.58、26.64、26.03、26.86 mg/100 mL和22.82、24.25、23.53、25.73mg/100 mL;十二指肠食糜中游离氨基酸、肽氨基酸浓度分别为32.52、33.52、33.37、33.93 mg/100 mL和22.39、23.53、23.02、24.21 mg/100 mL。瘤胃液和十二指肠中游离氨基酸和肽氨基酸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均是在采食2 h后降低,4 h后达到峰值。从蛋白质的消化率和进入十二指肠的氨基酸组成来看,苜蓿和稻草组合的D组瘤胃降解率最高,饲喂山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绵羊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和细菌数的影响,本试验选用30只健康的安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进端瘘管的鄂尔多斯细毛羊,随机均分成1、2、3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1∶9、3∶7、5∶5的日粮。结果显示:1、2、3组绵羊的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分别为59.26、63.95、64.38 mg/100 m 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总数分别为8.73×109、9.22×109、11.00×109个/m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瘤胃细菌数量和瘤胃细菌浓度呈高度正相关(R2=0.997 2),瘤胃细菌浓度与瘤胃微生物蛋白浓度间的相关性较低(R2=0.227 1)。  相似文献   

8.
以4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动物,运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9(A)、3∶7(B)、5∶5(C)、7∶3(D)四种精粗比底物下瘤胃原虫与细菌间蛋白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底物显著影响瘤胃内原虫的吞噬量及微生物蛋白(MCP)的微循环,A、B、C、D四组吞噬N量分别为:18.11×105、21.16×105、20.95×105、30.34×105pg/(mL·h)。每天每头山羊由于原虫的吞噬造成的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09、1.27、1.26、1.82g,其中以C组循环率最大(2.79%),D组蛋白质循环量最高,而B组循环率最低(1.94%),且蛋白质周转量仅为D组的69.78%,可有效减少菌体蛋白循环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山羊为试验对象,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氨基酸模式(A 组: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B组:9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1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C组:8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2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D组:70%微生物蛋白必需氨基酸模式+30%山羊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对瘤胃微生物生长及其发酵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模式影响瘤胃微生物发酵.培养液pH值、氨氮(NH3-N)浓度以及尿素(氧)(UN)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也是不一致的;培养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以C组最高,从乙酸/丙酸值来看,乙丙比接近3:1,乙酸和丙酸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原虫/细茵(P/B)值以及游离氨基酸(AA-N)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模式对瘤胃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B组的氨基酸模式对微生物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以认为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可以影响瘤胃微生物生长以及发酵.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以淀粉、纤维素、酪蛋白为底物进行体外培养,研究花生油、菜油、玉米油和豆油等对瘤胃发酵产气及微生物活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36 h总产气量在20.61~39.67mL,除花生油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油脂组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产气量呈现波动变化。培养液总脱氢酶以豆油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依次显著高于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等组(P<0.05)。另外,培养液原虫DNA、细菌DNA、微生物DNA、原虫/细菌区系比例的均值与对照组,以及油脂组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生物DNA在各时间点都以豆油与玉米油组的较高;原虫DNA一般在16 h达到最高,而细菌DNA则在8 h或16 h最高,并显著高于1 h或4 h的量(P<0.05、P<0.01),且各个试验组在培养过程中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模式也不尽相同。总体看来,不同油脂对瘤胃微生物体外产气及区系动态变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1.
选择3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以可溶性淀粉、小麦淀粉、粉碎的滤纸纤维、木聚糖和果胶作为底物,精粗比为70∶30,维生素B1在瘤胃培养液底物中的浓度设为0(mg/kg)、30(mg/kg)、60(mg/kg)、90(mg/kg)4个水平,利用人工瘤胃体外培养法,通过对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pH值、氨氮、乙酸、丙酸、丁酸以及TVFA、乳酸等指标的测定,探讨维生素B1对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条件下,随着维生素B1添加量的增加,培养液的pH平均值呈降低趋势,NH3-N的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影响瘤胃发酵类型,但有降低乙酸浓度平均值、提高丙酸浓度平均值和TVFA浓度平均值、降低乙酸/丙酸比值的趋势。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B1可以降低乳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12.
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9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和回肠末端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随机分为3组,即保护性氨基酸组(A组)、常规氨基酸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只进行动物试验。采用体内法研究在相同蛋白质水平(CP 9.93%)日粮条件下,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蛋氨酸(RPMet)和瘤胃保护性赖氨酸(RPLys)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氮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内蒙古白绒山羊基础日粮中添加RPMet和RPLys显著地增加了绒山羊的干物质采食量DMI(P〈0.05),提高了机体氮的沉积(P〉0.05),并有降低尿中尿素氮(UUN)排出量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外培养方法研究添加不同比例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对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微晶纤维素为发酵底物,混合酸的添加量为5mg,添加比例分别为0∶0、5∶0、4∶1、3∶2、1∶1、2∶3、1∶4和0∶5,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结果表明:随着游离脂肪酸不饱和度的增加提高了培养液中pH值和NH3-N浓度,降低了挥发脂肪酸、24h微晶纤维素的消失率和产气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不同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对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以4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南江黄羊作为瘤胃液供体,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共5个处理,对照组采用基础培养底物,试验组在基础培养底物中分别添加2%的亮氨酸-色氨酸(LeuTrp)、缬氨酸-蛋氨酸(Val-Met)、酪氨酸-丙氨酸(Tyr-Ala)和苯丙氨酸-缬氨酸(Phe-Val).培养后2、4、8、12、24 h,测定培养液pH、氨态氮(NH3-N)浓度、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以及微生物蛋白质(MCP)产量.结果表明:各时间点Val-Met组培养液pH低于其他各组,除24 h外其他时间点均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MCP产量均显著提高(P<0.05),NH3-N浓度以及乙酸/丙酸均显著降低(P<0.05);Val-Met 组TVFA浓度和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NH3-N浓度在一定程度上(P>0.05)或显著(P<0.05)低于其他试验组,另外2、4和12 h时Val-Met组的乙酸/丙酸也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二肽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发酵,提高VFA含量和MCP产量,降低NH3-N浓度以及乙酸/丙酸,本试验条件下,以添加2% Val-Met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甘草提取物对卡拉库尔羊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3只健康的卡拉库尔羊为瘤胃液供体,采集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培养,试验设计为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来源样组:对照组(G0)、10%胀果甘草粗提物组(G1)、10%刺果甘草粗提物组(G2)、10%刚果甘草粗提物(G3)、10%甘草原样(G4);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甘草提取物组:0%组(Z0)、0.5%组(Z1)、1%组(Z2)、3%组(Z3)、5%组(Z4)、7%组(Z5),研究其对瘤胃发酵参数:pH、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产气量、氨态氮浓度(NH3-N)的影响。结果显示,本试验添加的G1、G2、G3、G4组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以降低瘤胃产气量和乙酸产量;添加不同剂量的甘草粗提取物时,Z3组的添加剂量使瘤胃pH在正常范围,同时对产气量无显著影响,乙酸/丙酸比值为最低。  相似文献   

16.
旨在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过量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影响。本试验选用144头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仔猪(3头阉公猪和3头母猪),各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1.3%、2.6%、3.9%和5.2%的回肠标准可消化赖氨酸(standardized ileal digestibility lysine,SID Lys),观察其对于仔猪生长性能、器官指数以及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以IPEC-J2为体外模型,根据培养基与营养需要中氨基酸的种类与比例,添加赖氨酸及其他氨基酸,测定IPEC-J2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试图通过平衡氨基酸手段降低因过量添加赖氨酸造成的不利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日粮SID Lys添加量的增加,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血浆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部分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肠道形态受到影响。当在培养基中添加2.0 mmol·L-1赖氨酸时,IPEC-J2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培养基中原赖氨酸浓度(0.5 mmol·L-1)是IPEC-J2生长的最适浓度。当按照培养基中氨基酸平衡比例补充其他必需氨基酸时,细胞活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当按照猪碱性氨基酸的最适比例补充相应浓度的精氨酸与组氨酸时,细胞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综上所述,单独添加过多的赖氨酸对断奶仔猪的生长会产生负面作用,在生产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考虑氨基酸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旨在探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不同瘤胃降解蛋白平衡日粮(RDPB,g·kg-1 DM)对瘤胃发酵、总产气量和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美国Ankom产气系统,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配置6种不同瘤胃降解蛋白平衡日粮,分别为日粮1(-20 g· kg-1 DM),日粮2(-10 g· kg-1 DM),日粮3(0 g· kg-1 DM),日粮4(10g·kg-1DM),日粮5(20 g·kg-1 DM)和日粮6(30 g· kg-1 DM),每组2个重复,培养期为24 h.结果表明:(1)本研究中6种类型日粮发酵液的pH、乙酸/丙酸、产气量和CH4产生量表现为日粮3(P<0.01)或日粮4(P<0.01)值最低.(2)挥发性脂防酸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氨氮的浓度随着瘤冒降解平衡值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改变日粮瘤胃降解蛋白平衡可以影响瘤胃发酵.而瘤胃降解蛋白平衡对总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原虫数量无显著影响.(3)日粮瘤胃降解蛋白平衡值影响不同时间点甲烷的浓度和24 h甲烷产量.其中以日稂4(P<0.05)甲烷总产量最低.由此可见,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改变日粮RDPB影响了瘤胃发酵液pH、氨态氮(NH3-N)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总产气量、CH4产生量,综合考虑其对瘤胃发酵和甲烷产量等指标的影响,体外产气条件下适宜的RDPB水平为0~10g·kg-1 DM.  相似文献   

18.
以牛乳为原料,红曲霉为辅助发酵剂,制备霉菌成熟干酪,并对红曲霉干酪的理化性质、游离氨基酸、微观结构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红曲霉作为辅助发酵剂加工的干酪得率16.55%、蛋白质含量18.03%、脂肪含量33.40%、钙含量376.67 mg/100 g、水分含量44.47%、盐含量863.67 mg/100 g;在成熟过程中,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再逐渐稳定的趋势;由微观结构可知,红曲霉对成熟干酪内部结构影响显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共鉴定出23 种游离氨基酸及32 种挥发性化合物,与对照组相比,在成熟期结束时,实验组干酪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平均增加58.8 倍,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也存在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瘤胃体外发酵技术评定了不同化学处理对稻草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为瘤胃液供体,用复合碱、氨及尿素处理稻草后,称量1 g样品于含有10 mL瘤胃液和90 mL培养基的39℃发酵瓶内体外发酵,分别于24,48,72,96 h冰浴终止发酵,测定产气量、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及微生物蛋白浓度。结果表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发酵的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以及微生物蛋白浓度。其中复合碱处理组的发酵速度最快,累计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其次为尿素处理组和氨化处理组,对照组最低;尿素处理组的pH、氨态氮浓度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氨化处理组和碱化处理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化学处理提高了稻草的体外降解率,其中复合碱化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