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兵 《齐鲁渔业》2004,21(10):19-20
海门市包场镇沿海滩涂自1999年起进行开发利用,虽已对潮下带滩涂进行了平涂自然性养殖,对潮上带滩涂通过改造进行了高涂蓄水养殖,但尚有数千亩潮间带滩涂未开发利用。从2002年起,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并养殖了我国沿海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泥蚶,其肉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蚶血鲜红,肉味可口,是传统的滋补食品,为人们所喜爱。2年来的低坝蓄水养殖泥蚶亩产达600奴,最高产量800kg,是平涂养殖泥蚶产量的1.5~2倍,这是潮间带滩涂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现将低坝蓄水养殖泥蚶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海水池塘内蓄水养殖泥蚶是一种高效的养殖方式,它比传统的滩涂养殖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长速快,缩短养殖周期.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飞鸾二都养殖场进行两年蓄水养殖泥蚶试验,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滩涂低坝高网蓄水泥蚶养殖是在高潮区及一些荒芜滩涂上经过清理、筑低坝蓄水的养殖方式.该方式可将贝类、鱼和虾等品种进行单养或混养,具养殖成本低、管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陈志明  黄培 《海洋渔业》2002,24(4):180-181
高滩低坝蓄水养蚶技术是在高位滩涂上筑建低土坝、半蓄水养殖泥财(Tegillarca granosa)的一种养殖新方式。在大潮汐时,潮水可以漫过堤坝进池,退潮后,根据养殖需要保留塘内一定水位。小潮汐时,通过提问来调节塘内水位。该养殖方式与现有滩涂养蚶技术相比,具有三大优点:一是能扩展养殖面积,充分并有效地利用高潮区及一些荒芜滩涂,提高滩涂利用率,并且投资较少;二是能改善养财塘的生产环境,增加滩涂饵料生物,延长贝类的摄食时间,加快贝类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三是可根据养殖环境和贝类生长情况,进行人工投饵,可提高养殖贝类的成活率、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符合现代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特点的水产养殖新模式,是探索开发利用高潮区滩涂的有效途径。现将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泥蚶〔J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蚶苗因靠自然落滩孳生,生产能力很低,另因酷采滥捕,资源破坏严重。要发展泥蚶养殖,首先需解决蚶苗生产,关于泥蚶的人工育苗生产,国内外尚未解决。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1983年于小观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即根据泥蚶繁殖期间不同阶段的生态特  相似文献   

6.
2001年我市进行了泥蚶高涂蓄水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210亩高涂蓄水养殖池塘共产泥蚶大规格苗种107.1吨,平均亩产达510千克。现将其技术总结介绍如下:1.滩涂选择应选择风浪较小,地势平坦,潮流畅通,小潮汛时有4~5天能够进水的高涂。底质以含泥70%、含沙30%左右的泥沙质为好。海水盐度10‰~13‰。周围交通便捷,无污染。2.池塘建设长方形,面积30亩左右,池底平整,排水后无积水。池塘四周开挖进排水沟,宽5米左右,深0.5米左右。池埂高度应在当地多年平均高潮位1米以上为宜,池埂顶…  相似文献   

7.
曹华  黄继斌 《齐鲁渔业》2007,24(9):11-11
我市高涂蓄水养殖起步于1999年,是江苏沿海发展高涂蓄水养殖较早的县(市)之一。当初,养殖模式只有泥蚶、青蛤、文蛤、对虾等单一品种的养殖,经济效益一般。2003年以后,开发了脊尾白虾、南美白对虾、基尾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泥蚶、缢蛏、青蛤等多品种养殖,养殖模式也发展到虾蟹、虾贝、虾蟹贝等多  相似文献   

8.
陈志明  黄培 《科学养鱼》2002,(11):19-19
高涂低坝蓄水养蚶技术是在高位滩涂上筑建堤坝、半蓄水养殖泥蚶的一种养殖方式。在大潮汐时,潮水可以漫过堤坝进池,退潮后,根据养殖需要保留塘内一定水位。小潮汐时,通过堤闸来调节塘内水位。该方法是探索开发利用高潮区滩涂的有效途径,现将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养殖条件1.场地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无污染、潮流畅通、地势平坦、能避风浪的海滩,底质以软泥为主,中下层为泥沙底质,水域盐度在12‰~32‰之间,以14‰~23‰最为适宜,pH值7.8~8.6,养殖海区水质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海水养殖水质标准。2.围塘筑堤…  相似文献   

9.
张起信  刘宝彬 《海洋渔业》1986,8(3):119-123
<正> 荣成县西部海区的千步港、涨蒙港盛产泥蚶,是荣成县泥蚶资源的主要产区。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泥蚶资源,科学地进行滩涂养殖,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0.
泥蚶俗称“花蚶”,属热带和温带贝类,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的沿海海域,是沿海各省重要养殖对象。泥蚶苗种中间培育就是指在高潮区滩涂上筑坝蓄水培育人工繁殖的泥蚶苗,生产成泥蚶蚶豆供应养殖生产。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养殖生产方式,充分解决了因海区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量不足的问题。现已成为发展养殖生产、增加资源量的必需途径。目前各地泥蚶苗中间培育面较广,但成活率等技术指标普遍不够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培育过程中各项重点技术措施与广大同仁交流。一、养殖条件1.场址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没有污染、潮流畅通、地…  相似文献   

11.
钟进 《水产科技》1992,(5):12-12,21
海康县东里镇三吉港于1990年开始发展泥蚶养殖,全港养殖面积380多亩,一般亩产在500公斤左右,最高达1400多公斤,效益显着,已初步形成为泥蚶养殖生产基地。现将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海水池塘内蓄水养殖泥蚶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它比传统的滩涂养殖能明显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泥蚶生长速度快,缩短了养殖周期。宁德市蕉城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飞鸾二都养殖场合作,采用施肥以繁殖植物性饵料生物与人工投喂豆浆相结合的技术措施,促进泥蚶较快生长而达到高产高  相似文献   

13.
<正>三门县海水养殖模式以虾-蟹-贝混养为主,其中贝类占水产品产量的80%以上,主要养殖品种为泥蚶、缢蛏。泥蚶又称血蚶,全县年产量达7万吨,年产值超10亿元,是三门县渔业支柱产业。三门县泥蚶养殖产量保持较稳定的增长,但是泥蚶养殖周期较长,需要2~3年才能养成,且养殖池塘的租赁价格普遍升至4 000元/亩以上,成本较高,养殖效益有所降低。因此,选取优良的泥蚶新品系、提高生长率、缩减养殖周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曹华 《科学养鱼》2002,(6):21-21
高涂蓄水养殖具有适养品种广、便于立体养殖及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是近几年来我省大力推广的养殖方式。我市广大养殖户纷纷投入到高涂蓄水养殖生产中,目前养殖总面积达到7200多亩。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准备经过围垦的高涂,在一般情况下,都长有大米草,而且土质较为硬结,所以要先除去大米草并翻松。牛耕15厘米深,把大米草翻耕到泥土下,然后拖拉机耕细,池塘进水20厘米,让草腐烂。浸泡期间用人工或机械将涂面整平,过半个月左右将水排干再进水30厘米备用。二、几种养殖模式(一)泥蚶、对虾…  相似文献   

15.
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泥的的养殖环境、状况、种质、疾病等方面分析了虾塘养殖泥蚶大规模死亡原因。认为虾塘养殖环境的恶化或底质老化是造成泥蚶大规模死亡的根本原因,而养殖密度过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以及有毒藻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泥蚶的死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泥蚶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Tetillarca granosa(Linnaen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曾是我省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它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群众喜爱的滋补佳品。泥蚶养殖曾经是同安县传统养殖对象,蓄水养蚶有着丰富的经验,过去仅赵厝村年产量约50-100吨,1963年后,由于苗种缺乏而养殖中断。苗种是养殖的基础,目前我国泥蚶养殖同样因苗种供不应求,致使养蚶业发展不快。为解决苗种问题,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温州分所、广东省海丰水产养殖场、汕头市水产养殖场、山东省乳山县贝类实验场等单位相继开展泥蚶人工育苗,并获得初步成功。1977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云霄县水产局共同获得泥蚶人工育苗成功,于1979年又获得了循环池育苗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们于1984—1986年在同安县赵厝泥蚶育苗场开展泥蚶室内人工育苗实验,并着重于育苗工艺和提高成活率的研究。1984年育出蚶沙39万粒,继1984年后,1985年育出蚶沙2257万粒,1986年又培育出蚶沙719.6万粒,连续2年平均每平方米产蚶沙分别达34万粒和22万粒。本文报告了1984—1986年同安县赵厝泥蚶人工育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2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1212.84万吨,海水养殖面积134.475万公顷。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本文所指滩涂贝类品种主要为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蚶类、牡蛎等。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就是利用沿海滩涂的虾塘、围垦,或筑堤围塘,进行蓄水养殖。其优点是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受不利环境的影响小。本文着重介绍利用池塘进行缢蛏、蛤类和蚶类的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8.
泥蚶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蚶了Tegillarca granosa(Linnaens,1758)属于双壳纲,翼形亚纲,蚶科,泥蚶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是我国主要养殖贝类之一。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蛋白质和维生素B12,其血鲜红色,传为滋补佳品,深受南方民众喜爱,需求量相当大。泥蚶的生殖力较强,活动能力较差,不能潜入较深泥里,以刚埋没全身为限。由于堵港,围滩养虾,环境污染,捕捞过度等原因,泥蚶产量逐年下降。从60年代起,浙江、福建、广东沿海泥蚶养殖年年要到北方购苗。  相似文献   

19.
泥蚶,又叫蚶子、花蚶,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养殖泥蚶是沿海许多人民公社发展集体副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养殖泥蚶所需的蚶苗,历来靠天然繁殖,产量不稳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增加蚶苗产量,是发展养蚶生产的关键.过去群众在增产蚶苗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浙江省乐清县蒲岐公社用人工筑塘附苗的方法增产蚶苗,取得较好的效  相似文献   

20.
温度和pH值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pH值和温度对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乐清养殖泥蚶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6和5.8,最适温度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