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中五味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五味子春孢锈菌(Aecidium schisandrae J. Y. Zhuang)引起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锈病为国内外新报道。该病在四川省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华中五味子生长地造成严重危害,其病株率91%,病叶率36%,造成叶片枯斑、脱落。华中五味子锈病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的自然重寄生率达35.5%,重寄生菌寄生在华中五味子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华中五味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牛奶子锈病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在四川省宝兴县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牛奶子上发现了牛奶子锈病,经鉴定,该锈病为牛奶子春孢锈菌Aecidiumelaeagni-umbellatae Diet.其病株率100%、病叶率26%,叶片枯斑、脱落和削弱树势.在牛奶子锈病菌上采集到自然重寄生菌,经鉴定为Tuberculina sp.,该重寄生菌为国内外首次发现.重寄生菌寄生于牛奶子锈菌春孢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笔者对牛奶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牛奶子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与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长叶胡颓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叶胡颓子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胡颓子春孢锈菌引起的长叶胡颓子锈病 ,使长叶胡颓子叶枯、落叶。长叶胡颓子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sp .是长叶胡颓子锈病菌上的自然重寄生菌 ,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寄生长叶胡颓子锈菌春孢子器处 ,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长叶胡颓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长叶胡颓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梨胶锈菌重寄生菌对贴梗海棠锈病菌的寄生及控病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病菌上的寄生形态特征、侵入及控病作用。重寄生菌在贴梗海棠锈菌的性子器旁及性子器相对叶背发生重寄生现象。描述和测量了重寄生菌产孢结构的形态及大小。重寄生菌以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7个小时。潜育期8~9天。用重寄生菌孢子悬浮液,在性子器成熟时喷雾接种防治贴梗海棠锈病,重寄生率从5月初的37.4%逐渐上升至7月中旬的94.6%。  相似文献   

6.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Ⅳ重寄生菌的越冬、传播及侵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 Sacc.)越冬、传播及侵入的研究结果。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下以分生孢子在其寄生部位越冬;经150天后,其孢子萌发率为29.5%;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10小时;在14~12℃下,潜育期为12~7天。在梨胶锈菌发生期,重寄生菌可发生多次再侵入。  相似文献   

7.
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云  叶华智  严吉明  秦芸  叶茂 《植物保护》2007,33(5):118-121
首次报导了重寄生菌寄生黄柏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 Kom)的重寄生现象。重寄生菌寄生在黄柏鞘锈菌的夏孢子堆上,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了鞘锈菌夏孢子堆的发育和夏孢子的释放,寄生严重时甚至不能形成夏孢子。调查表明,黄柏鞘锈菌重寄生菌在7月底8月初开始发生,9月中下旬达到高峰,该重寄生菌在雅安周边县(区)的黄柏鞘锈菌上自然寄生很普遍,在一些黄柏林地,自然重寄生率高达100%,重寄生指数为60~90。经鉴定,黄柏鞘锈菌的重寄生菌为柱隔孢菌(Ramulariasp.)。  相似文献   

8.
Tuberculina sp.,苹果锈病菌的一种重寄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锈病(Gymnosporangium yamadai)在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在一些地区发病严重。该病造成叶片枯斑,早期落叶,削弱树势,影响产量。该病长期采用化学农药或砍伐其转主寄主柏科植物进行防治,导致杀伤天敌,有益生物种类减少,果园生态群落结构恶化,果品中农药残留量增加。由于该锈菌同时在转主寄主柏科植物上寄生危害,也给药剂防治及防治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利用重寄生菌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方法之一。植物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国内外已有报道。但苹果锈病菌的自然重寄生菌尚未见报道。本文是苹果锈病菌的自然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的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9.
小驳骨锈病的重寄生现象及重寄生菌鉴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驳骨锈病的冬孢子堆上发现一种重寄生菌。被重寄生菌寄生的病斑表面可见到一层白色菌丝体。光学显微镜下发现,被寄生的柄锈菌菌丝和冬孢子断裂、变形和退色。18S rDNA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表明,重寄生菌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本文首次报道刀孢轮枝菌寄生柄锈菌。  相似文献   

10.
梨胶锈菌的重寄生菌研究Ⅳ重寄生菌的越冬、传播及侵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vinosaSac.)越冬、传播及侵入的研究结果。重寄生菌在自然条件下以分生孢子在其寄生部位越冬;经150天后,其孢子萌发率为29.5%;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孢子萌发形成芽管经性子器口和锈子器口侵入,不能直接侵入;完成侵入所需最短时间为10小时;在14~12℃下,潜育期为12~7天。在梨胶锈菌发生期,重寄生菌可发生多次再侵入  相似文献   

11.
 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洛夫林10和叶锈菌小种366组成不亲和组合,小麦叶片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HR)是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重要因素。在接种前给小麦叶片分别预注射微管解聚药物磺草硝(oryzalin)和微丝解聚药物细胞松弛素D (cytochalasin D,CD),结果表明2种药物注射使得寄主因叶锈菌侵染诱导的细胞过敏性坏死数目明显减少,并且注射药物的浓度越大,寄主细胞发生HR的数量越少。说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聚合状态是诱发小麦叶片发生HR防卫反应所必需的,细胞骨架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详细地观察了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条锈病普遍率与严重度之间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在普遍率小于70%左右时,用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更好;普遍率大于90%时,对严重度的预测效果较差。分别建立了各病的I-S关系式。小麦生育阶段(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对叶锈病和白粉病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条锈病的I-S关系在不同生育阶段有一定的差异。文章最后对I-S关系的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马蹄金褐色叶斑病的症状及核腔菌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色叶斑病是草坪草旋花科马蹄金属马蹄金上一新的重要病害。2005年,该病在四川雅安的病叶率90%,造成马蹄金草坪早衰和枯死。描述了马蹄金褐色叶斑病的马蹄金核腔菌新种(Pyrenophora dichondrae sp.nov.):假囊壳(278~374)μm×(105~144)μm,子囊(152~189)μm×(43~54)μm,子囊孢子横隔膜4~5个,纵隔膜2~3个,(36~52)μm×(10~23)μm。模式标本保存于四川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MLSAU)。  相似文献   

14.
 用"中国春"单体系和抗锈品种"丰抗2号"杂交,对其抗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丰抗2号对条锈菌小种25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B染色体上;对叶锈菌小种38号的单显性抗病基因位于5A染色体上。位于5B和5A染色体上的两个分别抵抗条锈和叶锈病的基因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5.
花椒叶锈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花椒品种为对象,利用Coleosporium xanthoxyli在温室定量接种和田间人工诱发病害流行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程度,并通过组分分析确定正路椒、清椒、金阳椒为快锈品种,而竹叶椒、大红袍、高脚黄为慢锈品种,其慢锈性表现在流行学特征上为侵染率低、病菌扩展慢、繁殖力低、发病率和严重度上升慢。在此基础上测定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表明,其活性变化与花椒品种有关,快锈品种酶活变化同程关系不大,慢锈品种酶活变化随病害发展而逐渐增加,酶活性变化与叶锈病流行学特征值有相关性。因此该酶可作为鉴定花椒抗锈性的生化指标,而能否作为划分快锈或慢锈品种的定量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