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工程化育种是现代育种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我国作物育种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对我国作物育种工程化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路径分析,认为利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工程化思想改进我国育种学科及研发体系是必要与可行的。以系统工程科学理论为指导,发展作物育种工程学理论,有利于强化自主创新思想和能力;推进生物技术、装备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在育种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有利于加快我国作物育种的现代化进程;加强学科互鉴,有利于培养新型育种人才。  相似文献   

2.
改良作物抗旱性的筛选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北方平均年降雨量少于500毫米,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已成为该地区粮食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提高半干旱地区粮食产量,除推广应用旱地农业栽培措施外,还要培育高产、稳产的作物抗旱新品种。在制订抗旱育种计划以前,首先要了解作物对干旱的反应及其抗旱机制,研究不同的基因型或品种的抗旱特性,确定其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育种是现代农业发展应用推广最迅速的育种新技术,对作物遗传改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际农作物育种已经进入分子育种时代,以DNA重组技术和基因组编辑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成为世界上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了国际分子育种发展趋势,并对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导向、集成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生物种业发展和人才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生物技术工作者、育种家和种子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子标记预测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种优势育种是蔬菜作物的一种重要育种技术。国内外利用RFLP、RAPD、AFLP、SSR、I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的方法研究,取得了富有启示性的研究结果。本文分析和述评了国内外作物杂种优势分子预测的遗传距离法、杂种优势类群法、QTL法认为基于QTL的杂种优势类群和遗传距离相结合的方法将是作物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并最有可能在育种实践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曹永强孙   《作物杂志》2014,30(1):9-14
阐述了回交在转基因作物育种中应用的必要性、基本原理与方法程序,介绍了对回交后代材料进行鉴定、筛选的技术,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回交育种中存在的“产量阻碍”和“产量滞后”问题,并对转基因作物品种的基因累积技术进行了探讨。本文可为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有机结合提供理论参考,对转基因作物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葫芦科瓜类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瓜、甜瓜和西瓜是重要的葫芦科瓜类作物,构建高密度的葫芦科瓜类分子遗传图谱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瓜类作物的育种水平。近年来,AFLP、RAPD和SSR等分子标记技术的运用,加速了瓜类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然而,与番茄、拟南芥的图谱研究相比,目前瓜类作物的遗传图谱密度还不够饱和,不能覆盖整个基因组。今后需要增加更多种类的分子标记和进行图谱整合工作,以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加速标记辅助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等多种技术实现突破,基因组学、表型组学等多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得到迅猛发展,作物育种理论和技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为代表的现代作物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了全世界作物育种的主流,在我国也正在成为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文在界定分子育种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中国作物分子育种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未来我国作物分子育种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安彩泰 《种子》1991,(2):31-33
在目前许多作物常规杂交育种处于“爬坡”的形势下,利用植物杂种优势,是改良作物最有潜力的育种途径。在这方面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本世纪20年代第一个玉米杂交种开始,相继实现了近40个食用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长期以来,育种家在设想种种杂种优势固定的方法,但至今只有少数作物在个  相似文献   

9.
郑佳雯  何勇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21):7290-7296
涝害是中国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瓜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经济损失.本综述阐述了淹水胁迫对瓜类作物根系生长、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论述了瓜类作物通过乙烯介导的不定根生成、降低有氧呼吸速率,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合成等机制适应淹水胁迫引起的氧气供应不足,总结了叶绿素损失率等瓜类作物耐涝性鉴定指标,从常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基因工程等3方面回顾了瓜类作物耐涝遗传育种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深入了解瓜类作物的耐涝机制,为进一步培育耐涝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繁就是利用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把农作物育种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在海南再种植一代或两代,这样南方、北方交替种植,加速世代繁殖,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品种应用.南繁事业发韧于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基础之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在海南建立了永久性的农作物育种和繁殖基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人员,在海南开展品种选育、繁殖、制种、加代、鉴定等工作.70年代以后,农作物南繁已从玉米、水稻扩展到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从作物育种、材料加代发展到商业化种子生产,南繁托起中国农业走向辉煌.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高光效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培夫 《种子科技》2006,24(6):41-43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综述了农作物高光效育种的概念、科学依据、基本原理与技术途径,简要介绍了我国在水稻、小麦、大豆等作物上进行高光效育种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了采用C3与C4作物或植物之间远缘杂交、细胞融合、叶绿体和基因移植等技术措施,使C4作物的高光合基因导入C3作物,将高光呼吸作物品种改造为低光呼吸作物品种,是育成高光效农作物品种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环境及科教的方方面面,随着土地减少,人口增加,靠育种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解决粮食危机的最佳手段,就提高产量的迫切性、育种在农业中的地位以及作物可持续育种方法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南瓜属作物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南瓜属作物种质资源、遗传规律、各种育种技术的应用、单性结实、品质育种、抗性育种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南瓜属作物育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细胞工程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的意义、现状等进行了概括和评述,指出:①将作物育种从个体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进行作物细胞育种可以克服常规育种的许多缺点,提高效率,实现育种新突破,②花药培养、体细胞无性系等技术已相当成熟,基本在到应用于育种实践的水平;③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已选育出一大批作物新品种(系)、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④细胞工程技术需进一步改进完善,各种细胞工程技术应相互结合,实现目标性状的定向选择,同时还应与远缘杂交、无融合生殖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结合,进行超高产育种,实现物种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李光威 《作物杂志》1994,10(4):13-13
超高产夏大豆育种之管见李光威(河北粮油作物所石家庄050031)冀豆7号大豆新品种是河北省粮油作物所采用地理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一般亩产在200公斤以上。一、冀豆7号特征特性1.高产与早熟的结合。冀豆7号不仅在产量上表现突出,同时具有早熟的特性。其生……  相似文献   

16.
缩短杂交后代生长周期、加快加代纯合速度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影响作物生长周期的环境和遗传因素,总结了利用自然环境或人工光温控制措施加快作物育种进程的研究进展,并评估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快速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物杂志》2021,(1):F0002-F0002
《作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农业学术类期刊,连续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农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物技术、作物模型、农田生态等方面的原创研究论文、专题综述及评述,以及作物育种、丰产等创新实用技术,农作物领域重大新技术和热点问题的科普报道。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人员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的要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温饱和口感向营养和健康转变,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需求十分迫切,营养和健康品质导向的作物育种势在必行。本文从我国农作物育种目标的变迁出发,阐述了国内外营养导向型作物育种研究进展情况,梳理了我国作物育种中关注的营养品质指标,分析了作物新品种审定中已涉及的营养指标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消费需求,提出把营养指标纳入现行作物品种审定体系的建议与展望,以推动作物营养品质育种的快速发展,从源头支撑居民营养改善和“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种子世界》2009,(4):55-55
我国北方罕见的旱情让抗旱作物价值日益凸现,跨国农业巨头美国孟山都公司日前宣布开发4年之久的抗旱玉米将投入市场。国内玉米育种专家、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陈刚对表示:“孟山都研发的是含有抗旱基因的转基因玉米,我国也在研究,但是还没有成型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