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的异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腥味感官检测评分方法,研究了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异味(MIB)的效果.结果表明,用流水处理15 h和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12 h,均可有效地去除鲤Cyprinuscarpio的异味,施用光合细菌4周后,可降低或消除鲂、草鱼和淡水白鲨的异味.  相似文献   

2.
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的异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腥味感官检测评分方法,研究了用流水、活性炭和施入光合细菌去除养殖鱼类异味(MIB)的效果。结果表明,用流水处理15h和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12h,均可有效地去除鲤Cyprinus carpio的异味,施用光合细菌4周后,可降低或消除鲂、草鱼和淡水白鲨的异味。  相似文献   

3.
烟叶粗纤维素含量与吸湿性及感官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30种不同地区、部位烤烟烟叶的粗纤维素含量和平衡含水率,并对其进行了感官评吸,进而分析了烟叶粗纤维素含量与平衡含水率、感官质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粗纤维素含量与平衡含水率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粗纤维素含量高的烟叶,刺激性和干燥感降低、余味变差、劲头增大、杂气增重,但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择目前我国数量多且有严重危害的烟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进行高温好氧发酵,分析发酵过程中感官及剪切拉力、温度、含水率、ph及发芽指数等指标,判断其是否腐熟;并对腐熟物中有效活菌数、有机质、无害化指标及五项重金属等指标进行检测,判定其是否符合生物有机肥标准。试验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堆肥发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堆肥的腐熟及无害化,并增加微生物的活动强度;产品呈黑褐色,具有土腥味,各项指标均优于NY884-2012生物有机肥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较好的了解评价河流网箱养殖与普通池塘养殖鲤鱼鱼肉的营养品质及特点,分别对2种养殖方式的鲤鱼肉的感官、色泽、肌苷酸(IMP)含量、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氨基酸组成、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模拟消化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以及蒸煮得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感官评价表明河流网箱养殖鲤鱼与池塘养殖鲤鱼相比,生肉清香味更强、土腥味和鱼腥味更低,熟肉具有更好的质地和口感,河流网箱养殖鲤鱼生、熟肉总体可接受度均更高;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亮度值L*和白度值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2)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主要鲜味物质IMP含量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3)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质质量分数(18.16%)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17.43%),水分与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的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总鲜味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总非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均显著(P<0.05)高于池塘养殖鲤鱼肉;河流网箱养殖鲤鱼肉蛋白...  相似文献   

6.
郾城烟区不同品种烤烟叶片化学成分及香气物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郾城烟区4个烤烟品种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烟叶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均偏低;烟叶的钾含量均略低于标准要求;钾氯比仅豫烟10号达到了适宜标准;豫烟10号和中烟100的香气物质总量较高,NC71的香气物质总量最低;中烟100的整体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其次为豫烟10号、中烟201,而NC71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7.
对郾城烟区4个烤烟品种的化学成分、香气物质含量及感官质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烟叶的总糖含量、还原糖含量均偏低;烟叶的钾含量均略低于标准要求;钾氯比仅豫烟10号达到了适宜标准;豫烟10号和中烟100的香气物质总量较高,NC71的香气物质总量最低;中烟100的整体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其次为豫烟10号、中烟201,而NC71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8.
为明晰潍坊烟叶水溶性糖组成状况及其对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离子色谱法对潍坊烟叶水溶性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烟叶水溶性糖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占总糖比例在30%以上;果糖含量次之;其次为蔗糖;麦芽糖、鼠李糖和木糖含量较低,三者合占1.00%左右。其中,木糖含量最低,平均为0.02%,而80%的样品中木糖无法准确定量。烟叶中水溶性糖与烟叶感官品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葡萄糖、果糖、蔗糖、6种水溶性糖总量、还原糖以及葡萄糖、果糖、麦芽糖3种糖总量对烟叶感官品质有一定促进作用,达到显著甚至极显著水平,麦芽糖对烟叶感官品质不利。  相似文献   

9.
对市售58个果茶饮料样品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糖度及总酸6种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并从汤色、香气和滋味3个方面进行感官审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市售果茶饮料的内含营养成分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并分类。结果表明,82.8%的样品感官得分在85分以上,说明市售大部分果茶饮料能被消费者接受。理化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检测样品中只有3个产品的茶多酚或咖啡碱含量略低于国家标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1%的果茶饮料产品内含营养成分丰富,感官品质优异,属优质产品。  相似文献   

10.
阐述茶叶中铅和铬含量的背景,研究了添加铅铬绿对茶叶中铅和铬含量、茶叶感官的影响,以及添加铅铬绿与否,茶叶的冷水洗脱情况,借此探讨茶叶中铅铬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668和普通油酸花生品种白沙171、花育23号为原料,对其制作的蒜香花生进行了感官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花育668蒜香花生蒜香味评分极显著高于白沙171蒜香花生(P<0.01),与花育23号蒜香花生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指标与花育23号蒜香花生和白沙171蒜香花生差异不显著(P>0.05)。细腻度、异味、脆度、形态、苦味5项指标是影响蒜香花生总体喜欢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谭凤玲  詹萍  王鹏  田洪磊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12):2425-2435
【目的】 通过解析热杀菌对蟠桃汁呈香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元统计模型探究热杀菌过程中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主要靶点因素,为高品质蟠桃汁风味品质的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新疆4种主要的蟠桃品种(‘早露蟠’(ZLP)、‘早蟠’(ZP)、‘瑞蟠1号’(RP1)、‘瑞蟠18号’(RP18))为试材制备果汁样本,在85℃条件下加热处理30 min。利用电子鼻、描述性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分别对其热杀菌前后样本的电子鼻响应值、感官特性及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中VIP值筛选蟠桃汁热杀菌前后标志性差异物。【结果】 描述性感官评价及电子鼻结果表明,4个品种蟠桃鲜汁香气虽存在差异但均呈现较高的清香、桃香、花香及果香,而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品质的影响极大,主要表现为清香显著下降,同时甜香、异味及蒸煮味突显。蟠桃汁的香气组成主要为酯类、内酯类、醛类、醇类、酮类、烯烃类及呋喃类物质;热杀菌后醛类(己醛、(E)-2-己烯醛)、酯类(乙酸乙酯、乙酸己酯)及萜烯类物质(柠檬烯)含量显著下降,而具有不良气味属性的物质(戊醛、α-松油醇、β-大马士酮等)显著增加。由OPLS-DA模型中的S-Plot图及VIP值筛选到可区分鲜汁与热杀菌样本的10种标志性差异物,包括醛类、酯类、萜烯类3大种类物质及(E)-2-己烯醛、己醛、乙酸乙酯、苯甲醛、柠檬烯、乙酸己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该结果验证了感官评价及GC-MS分析的准确性。【结论】 热杀菌导致蟠桃汁清香感丧失严重且产生异味及蒸煮味;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乙酸乙酯、乙酸己酯、柠檬烯、乙酸叶醇酯7种挥发性物质含量的下降及不良属性物质如戊醛及β-大马士酮的生成是导致热杀菌蟠桃汁清香感丧失、异味及蒸煮味产生的关键因素;基于电子鼻分析、感官评价及GC-MS检测结合PCA/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准确评价热杀菌对蟠桃汁香气轮廓的影响并追踪热杀菌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的关键靶点因子,研究结果为后续深入探究蟠桃汁风味品质劣变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是我国最重要的主栽鲜食宽皮柑橘,经洗果、打蜡、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后,果肉异味物质快速积累,不仅影响果实口感、风味和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而且影响到果实的货架期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目的】研究打蜡处理对温州蜜柑果实异味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优化宽皮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延长果实货架期,提高鲜果的市场竞争能力。【方法】以‘尾张’温州蜜柑成熟果实为试验材料,模拟生产中采用不同固体物含量的果蜡进行打蜡处理;扫描电镜观察各处理果实表面蜡质形态;气相色谱仪检测果实内部气体和异味物质含量;同时对光泽度、异味、风味、出汁量、满意度、甜度、酸度和总体满意度等消费者感官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打蜡处理能增加表面光泽度,同时使果实表面被人工合成蜡液覆盖,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气孔被蜡液堵塞,果实内部O2含量下降,CO2含量上升。常温贮藏3周时,402D原液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内部CO2浓度增加7.1%,比对照组增加1.0%;O2浓度从1.6%降到1.4%。果肉乙醇和乙醛含量快速积累,产生异味,402D原液处理的果实内部乙醇含量1 773.8 mg·L-1,商业果蜡(美国产402D果蜡)经过稀释可提高果心O2含量,降低CO2的含量,延缓果肉异味物质的积累速率。而1﹕1稀释后,果实内部乙醇含量560.5 mg·L-1,感官评价由“高亮”到“较亮”,总体评价得分显著升高。果实打蜡处理后模拟低温冷链(4℃)贮运能有效抑制异味物质的积累,延长果实货架期。【结论】打蜡处理是导致温州蜜柑果实异味物质快速积累的关键原因,402D果蜡按1﹕1用水稀释后打蜡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在4℃下冷藏,能显著减少果肉异味物质积累,同时使果实货架期延长至4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光照引起的牛奶风味劣化,在牛奶中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等来研究其抗劣化作用.通过对光照处理牛奶的感官评价、pH、酸度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的测定,研究抗坏血酸和金属离子对牛奶风味劣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只加入抗坏血酸的牛奶样品相比,添加一定比例的金属离子的抗氧化剂试验组的pH值最低,酸度较高,TBARS值为0.25mg·kg-1,感官评价值最高,这为更深入地研究光照引起的牛奶中的劣化风味物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Pig meat off-flavor is attributed to trimethylamine (TMA) concentration, and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precursor of the fishy off-flavor problems. In this study, TMA concentrations in pig meat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breed and gender effects we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TMA threshold for meat off-flavor and pig meat natural quality was measured in relation to meat storage and movement,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pig breed and storage tim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ecursor of the fishy off-flavor and the TMA threshold. Native breeds were found to have lower TMA concentrations than European breeds (P<0.01), and females and castrated male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TMA concentration than males (P<0.01), The threshold concentration of TMA when meat was classed as off-flavored was 25 μg·g-1, and this occurred after 35–38 h of storage. The natural qualities, such as appearance, flavor, color and overall acceptable score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fter 4 days in storage (P<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pig meat off-flavor, breed and gender were essential factors affecting flavor for meat breeding programs, and storage time is important for pig meat natural quality.  相似文献   

16.
畜禽产品的鱼腥味问题严重影响肉蛋奶产品的风味和人们对畜禽产品的接受能力,FMO3基因的突变会引发鱼腥味综合征。通过DNA池和测序技术检测导致鸡蛋、鹌鹑蛋产生鱼腥味的FMO3基因敏感位点在鸭中是否存在,寻找鸭蛋鱼腥味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鸭FMO3基因第7外显子,共检测到6个SNPs,均为同义突变,在FATGY高度保守区未检测到碱基突变,即导致鸡蛋和鹌鹑蛋产生鱼腥味的FMO3基因敏感位点在鸭中并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17.
异味是水产养殖业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鉴于异味问题在水产业中的危害,从鱼体异味的产生原因、鱼体对异味化合物的摄取与异味化合物在鱼体内的分布以及鱼体异味的控制方法3个方面对鱼体异味问题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聚乙烯薄膜单果套袋是目前我国最为常用的柑橘贮藏期保鲜方式,近50年来在全国大范围应用。近年来聚乙烯薄膜果袋因使用后回收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且由于柑橘单果套袋主要依赖手工完成,导致劳动力日益紧缺、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研发一种能替代聚乙烯薄膜的新型涂膜材料,实现柑橘保鲜生产向全程机械化转型是产业的重大需求。【目的】 研发以小烛树蜡及蜂蜡为基础的“BC”(Beeswax-Candelilla Wax Coating)涂膜剂配方,并用于处理温州蜜柑果实,评价其保鲜效果以及替代聚乙烯薄膜单果套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最优比小烛树蜡、蜂蜡和甘油组合涂膜剂,以成熟‘尾张’温州蜜柑果实为试验材料,进行套袋或涂膜处理。对处理后的果实在不同时间节点检测以下指标:果实失重率、硬度、色差、果汁总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含量、果皮总酚总黄酮含量、呼吸强度、果实内部气体成分和异味物质含量,并用气相质谱仪检测不同处理果皮初生代谢物含量。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果面蜡质形态;同时对光泽度、异味、风味、出汁量、甜度、酸度和总体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BC涂膜剂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常温贮藏28 d后,果实失重率从22.62%显著降低到3.83%;同时延缓硬度与色差值的变化,延缓果实内部TSS和TA含量变化,提高果皮总酚、总黄酮及初生代谢物含量。果实内部CO2浓度适度升高,呼吸强度从43.36 mL·kg-1·h-1显著降低到16.75 mL·kg-1·h-1;较对照处理而言,BC处理还增强了果实感官品质,总体满意度从3.09提升至3.69。除异味物质、呼吸强度外,其他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均表明BC与套袋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BC处理的果实中乙醇含量(777.9 mg·L-1)显著低于人类感知阈值水平(1 500 mg·L-1)及商业涂膜剂处理后的浓度(2 021.2 mg·L-1)。【结论】 BC涂膜剂保水性能良好,涂膜处理后与套袋果实相比,果实的内部品质、外观品质以及测定的各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涂膜处理与果实采后加工分选线兼容性好,可实现在线打蜡处理,生产效率高,生产用工少。综上表明BC涂膜具备替代套袋保鲜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两种异味藻类的筛选及盐度对针晶蓝纤维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种淡水常见藻类——针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rhaphidloides和斜生栅藻SceMdesmus obliquus中,筛选出能够引起鱼类明显异味的藻类针晶蓝纤维藻,并对其进行盐度耐受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盐度为3.2时,针晶蓝纤维藻的生长受到抑制;当盐度为10时,该藻停止生长。该藻96h的半致死盐度(EC50)为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